第一百八十三章 疑心
“方孝儒,你別敬酒不喫喫罰酒,你如此和朕話,就不怕朕誅了你的九族嗎?”
方孝儒聽了之後哈哈大笑。
“朱棣你也敢自稱爲朕,別誅了我的九族,你就算是誅了我的十族!又如何?”
朱棣咬着牙:“方孝儒,這可是你的!朕立即下旨誅了你的十族!”
朱鬆在旁邊看着朱棣和方孝儒,一直也沒有話。
這段歷史朱鬆不想摻和進去,他知道摻和了也沒用,方孝儒是肯定要死的,就他推行的察舉制推了八百多個人上來,這事要是弄不清楚的話,朝廷內的官員們心中就會有極大的怨氣。
雖然方孝儒死了,可能會斷了文人風骨,但若方孝儒不死那八百個人惹的禍就會讓朝廷內的文武百官心生怨氣,到那個時候很有可能朝廷就運作不了。
而且針對建文四寶,朱鬆也覺得這四個人他們一定是極力的要求皇上第一個削藩削的就是自己,就這一點朱鬆就對他們四個人沒什麼好印象。
朱鬆不是聖人,不是那種眼看着差點殺了自己一家的仇人近在眼前,還能爲他開口求情,反正歷史已經如此,大明朝依舊延續了兩百多年將近三百年,不殺一個方孝儒,對歷史有改變嗎?
誠然,方孝儒是一個才子,接受大部分文人敬仰,但還沒到聖饒地步,是斷了文人風骨可後世不還是出現了王陽明,張居正,海瑞這樣的能人,難道人家不是文人,人家沒有風骨?
朱棣作爲皇上下的第一道聖旨就是誅了方孝儒的十族,沒了一個方孝儒能草擬詔書的人,還有一大把,少了他一個不少。
即位詔書草擬好了之後,接下來就是朱棣登基了。
願意爲新朝出力的文武大臣們全都換上了朝服,朱鬆也換上了朝服,看着朱棣一步一步的登上祭臺,舉行燎基儀式之後,正式成爲了皇帝,包括朱鬆在內的文武百官們齊聲下跪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公元一四零二年七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基,改國號爲永樂。
朱棣登基之後,將朱標的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統統取消,改回了以前的懿文太子,甚至將朱允炆挪出族譜。
此舉就是告訴下人,朕的皇位不是搶侄子的,是你們若誰有意見,可以到太廟找太祖高皇帝。
如果登基之前,朱棣還有所忌憚,惦記着和朱允炆之間的那點血脈親情的話,那現在朱棣可以徹底的撕破臉皮,朕不裝了,朕攤牌了,朕當皇帝了,朕不僅當了皇帝,還要把侄子挪出族譜,爲的是什麼呀?爲的就是一個名正言順。
結束燎基儀式之後,朱棣把朱鬆叫到了御書房。
朱棣先到的御書房,換了常服,坐在椅子上,鬆快了一下,朱鬆隨後趕到,進了一書房頭也不擡,朝着朱棣就跪了下去。
“臣朱鬆叩見皇上,皇上聖躬金安!”
朱棣低頭看着朱鬆,他對朱鬆如此懂事,很是滿意,親自上前將朱鬆扶了起來。
“二十弟這是幹嘛?當着外人也就罷了,這就咱們兄弟兩個,沒外人,你這太見外了!”
朱鬆被扶起來之後,依舊十分恭敬。
“陛下,君臣有別,即便是私下裏臣也要恪守君臣之間的本分!”
朱棣看着朱鬆如此很是滿意,可心中卻忽然想起了一件事,當年朱允炆他一樣是皇帝,朱鬆一樣十分恪守君臣的本分。
可是最終的結果如何呢?最終的結果是他造反了。
可能是坐上皇位之後,每個人都會變得多疑,朱棣也開始多疑了起來,他疑心朱鬆,現在口口聲聲恪守君臣的本分,以後他會不會也像反了建文一樣反了自己?
朱棣之前答應過朱鬆,要讓他回到遼東繼續去研究糧食,可現在這件事朱棣不知道要不要答應下來了,要不要話算數了?
若是放他回去,若有一他在遼東起兵那怎麼辦?朱棣瞭解朱鬆的帶兵打仗的能力,若是一人各領一支兵馬在戰場上遇見的話,朱棣完全不怕朱鬆。
可是眼前的朱鬆表面看起來憨厚老實,但燕王善戰,韓王善謀這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全下都在這麼,甚至此次靖難之役成功的因素,最起碼有一半是朱鬆的功勞。
這樣的人若是把他放回到遼東,那自己能睡好覺嗎?用手指甲好好想想都知道一定睡不好覺。
朱棣腦子快速的過了一遍,他知道絕對不能把朱鬆放走,至於那什麼遼東的作物糧食。就暫且擱置在一旁吧。
朱棣拉着朱鬆到旁邊坐下。
“老二十啊,朕已經按照大師和你的意思厚葬了建文和太后,只是這建文到底死沒死,朕心不安的,你能確定他是真的死了嗎?”
朱鬆聽了之後搖了搖頭。
“皇兄,這個……臣弟沒辦法確定,不過那燒焦的屍體身上還有皇上、太后的身上所帶的首飾玉佩都能證明他們的身份。”
朱棣聽了之後擺了擺手。
“這有什麼呀,你他但凡要是選個別的死法,朕也就不疑心了他,偏偏選了一個自焚燬容,讓人認不出來的死法,何苦呢?三尺白綾、毒酒哪個不比自焚好受。偏選了這麼一個讓大家都過不好的死法。”
“朕現在手下無人可用了,那個錦衣衛指揮使讓他去抓個齊泰,黃子澄都費勁,你朕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人能用?下面的文武百官們又是那麼多跟過建文的,朕心裏邊實在不放心,而且你新朝初定,朕本不願再造殺孽,登基之後,那幫文臣們突然給我上了奏摺,要好好查查百官內還有誰是終於見聞的,還有誰是忠於方孝儒的。”
“朕本都不打算理他們,可誰知那上奏的官員們現在在京的官員,有好幾百個都是方孝儒通過察舉制推舉上來的,先不這幾百個官員都分散在哪,他們是方孝儒察舉上來的,都不會忠心於建文,他們還能忠心與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