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糧食安天下(2)
每隔幾天,他都會收到各個試點的彙報。其中最讓他滿意的是華陰縣和澠池縣,兩地的水稻長勢最爲喜人,分櫱數量遠超普通稻種。
不過,也有一些地方遇到了問題。
華州的稻田遭了蟲災,一種小小綠蟲成羣而生,啃食稻葉,致使稼穡受損。惡夫得報後,即刻遣農家精於治蟲之人前往。
這些人用鴨子入田捉蟲,又以草木灰水灑之,不日便制住了蟲患。
潼關的田地卻遇了旱象。因當地河水減少,原先開鑿的引水溝渠不足以澆灌良田。
惡夫聞訊,立即派水利能手前去,另掘深井取地下之水,化解了旱災之危。
儘管遇到了一些問題,但總體上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到了孕穗期,十個試點縣的雜交水稻都展現出了明顯優於普通稻種的特點——稈壯、葉茂、穗大。
秋季到來,試點田的雜交水稻陸續成熟,收割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
惡夫又臨澠池縣觀看收割。只見農人們執新制鐮刀,割稻如飛,遠勝從前。割下的稻束送至場上,用新制的打穀器打出稻粒,整個過程井然有序。
收成幾何?惡夫急切問道。
陳先生喜形於色:回太尉,略作測量,每畝可得稻穀四百三十斤上下,較尋常稻種多出一倍有餘!
他又指着遠處道:因這稻長得快,那邊幾塊地已開始準備再種一季了!
這個數字讓惡夫心中一震。雖然他預期雜交稻會有高產表現,但實際效果竟然比預期還要好。如果這個產量能在大範圍內實現,那將意味着大秦的糧食產量將迎來質的飛躍。
隨後,各個試點縣的收穫數據陸續彙總。整體來看,十個試點縣的平均畝產達到了四百二十斤,最高的華陰縣甚至達到了四百五十斤。這些數據無一例外地證明了秦佔四號的優越性。
更讓人欣喜的是,由於生長期短,有三個縣已經開始了第二季種植。按照計劃,第二季水稻將在冬季到來前收穫,這意味着一年兩熟將成爲可能。
收穫完成後,惡夫立即向嬴政彙報了這一喜訊。
陛下,試種結果已出。惡夫激動地說道。
十縣之地,平均每畝得谷四百二十斤,較尋常稻種多出一倍有餘。
更有可喜之處,因此稻生得快,有些地方已開始再種一季。
此乃何意?便是同樣一畝地,可得兩倍甚至三倍之糧!
嬴政聽完,龍顏大悅: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若能在全國推廣,我大秦的糧食儲備將大幅增加,再也不用擔心饑荒了!
惡夫繼續彙報道:陛下,除了產量高,秦佔四號還有一個重要優勢——它比普通占城稻更耐寒,可以在更北的地區種植。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將水稻種植範圍向北擴展兩百里左右,覆蓋整個黃河流域。
這一消息同樣讓嬴政欣喜若狂。大秦統一六國後,版圖廣闊,但北方地區由於氣候限制,主要種植旱作物,產量遠不如南方的水稻。若能將水稻種植範圍北移,將極大地增加北方地區的糧食產量。
太好了!愛卿,這次你立了大功!嬴政龍顏大悅,這種稻子若能大範圍推廣,將是我大秦千秋萬代的根基!朕要重重賞賜你和農家研究院的諸位能人!
惡夫謝過皇帝,然後提出了明年的推廣計劃:陛下,按照目前的情況,明年我們計劃在黃河流域推廣十萬畝雜交稻。種子的生產已經安排妥當,技術人員也在培訓中。預計三年內,可以將種植面積擴大到百萬畝以上。
嬴政對這個計劃表示贊同,並下令各級官府全力配合推廣工作。他還特意下旨,將試點最成功的華陰縣和澠池縣的縣令提升一級,以示嘉獎。
收穫季節過後,農家研究院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工作。一方面繼續改良秦佔四號,篩選出更優質的種子;另一方面加大對秦佔五號的研究力度,尤其是那些表現優異的株系。
陶穰向惡夫彙報了初步成果:太尉,我們從秦佔五號中篩選出了十幾個高產株系,畝產潛力可達五百斤以上。不過,它們的穩定性還有待提高,需要進一步選育。
惡夫聞言大喜:五百斤?那豈非是尋常稻種兩倍有餘!
他拍着陶穰的肩膀道:院長,此事定要全力而爲。這等好稻若能培得,我大秦糧倉當更充實!
惡夫深知,要培出更好的稻種非一日之功,需耐心與恆心。然則他堅信,只要方法得當,日久天長,必能育出更豐、更佳的稻種。
寒風漸起,農田進入了冬歇期。惡夫藉此機會,梳理了一年來的得失,爲明年的大範圍種植做準備。
他在太尉府內召開了一次會議,農家諸位專家、墨家工匠、水利官員和各試點縣的官吏齊聚一堂,共同商議來年可能遇到的難題與對策。
明年要種的地是今年的十倍,事情只會更難。惡夫直言不諱地說。
我們必須做足準備,確保此事順利。
席間,衆人各抒己見,道出心中所憂。最後,惡夫總結了幾項要務:
其一,選種要精。好種乃根本,萬不可有疏漏。
其二,教習須細。每處種田之地,都要有精通此術者指點,教鄉民學會正確種法。
其三,水利農具俱要備全。溝渠得當,器具便利,方能事半功倍。
其四,以老帶新。每縣可選德高望重的老農爲先,他們做得好,旁人自會跟上。
會議結束後,各部門按照分工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
對於惡夫來說,這次的農業革新僅僅是一個開始。他心中已經有了更宏偉的計劃——不僅要改良水稻,還要改良小麥、大豆等重要作物;不僅要發展種植業,還要發展畜牧業和漁業。他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農業革新,定能讓大秦成爲真正的糧食強國,再也不用擔心饑荒降臨。
太尉惡夫的智慧便在於此,他從天外帶來的農耕之法與種植之道,在這個時代便是足以改變王朝根基的力量。
他深知,真正的強國之基,不在於刀槍劍戟,而在於沃野千里,糧食滿倉。
只有百姓喫飽穿暖,才能安居樂業,才能令國家長治久安。
糧食,纔是安天下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