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大宋的火器?(第一更)

作者:畫凌煙
提煉硝不難,只要不斷加熱、冷卻,就可以得到高純度的硝。

  難就難在配比。

  對於21世紀實驗室裏的人來說,配比當然簡單,畢竟化學體系成熟,還有各種設備,以及人類工業時代幾百年的知識積累。

  但是,古人沒有化學體系知識,更沒有那些設備,從基層認知上就不具備用幾種化學物質配比的概念。

  大宋朝的火藥配比,可不叫硝、硫、碳的配比。

  硝石磨成粉提煉後,叫火硝,沒有硝酸鉀這個概念。

  硫更不可能喊出硫元素來,叫硫磺,硫磺是一種礦物質,它是有雜質的。

  碳就好說了。

  可火硝和硫磺的精純度檢測缺標準,你怎麼知道它裏面的雜質比或者說純度含量?

  所以,擋在穿越者面前的,不是方法論,而是人類工業時代積累了幾百年的基礎理論知識體系,更加精準的度量衡,以及工業體系。

  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斷實驗,不斷記錄,最後獲得成功。

  實驗嘛,很正常,而且這個實踐過程,在趙寧的把控下,還是塑造出記錄、總結、分析的科學技巧。

  當然,這需要時間。

  就算威力強大的火藥造出來了,也不可能立刻量產,畢竟整套供應鏈很單薄,支撐不起大規模生產。

  即便是之前的大宋朝,也沒能大量製造火藥。

  而且,就算能量產了,也不能立刻投入戰爭。

  因爲要訓練使用?

  不不,因爲這東西如果現在大規模投入使用,很容易被金國獲得技術。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再弄出這種東西,不是在殺敵,而是在給自己挖墳墓。

  試想想,金國若是仿造出來了,還會用人爬雲梯去攻城嗎?

  把火藥計量加大,直接放在東京城下,不斷轟炸,是什麼後果?

  難道大宋就不能把火藥放在上京城下面轟炸嗎?

  可以啊!

  但宋軍目前能主動北伐嗎?

  連野戰都不是對手,還只能守。

  所以,宋金之間的戰爭不是你搞出威力大的火藥來了就贏了,綜合軍備實力不行,只是爲被人做嫁衣。

  趙寧給陳規的配方可不是按照貝特羅的配方給的,他只是讓陳規加大火硝的配比,大概加到65%左右,看看威力。

  要提升火藥的威力,在大宋整體軍備實力提起來之前,也不能搞得太猛,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趙寧又說道:“火硝的計量還可以再加大一點。”

  陳規說道:“官家,臣倒是認爲,關鍵原因可能不僅僅是在火硝上。”

  “哦?”

  陳規說道:“可能硫磺中含有太多雜物。”

  趙寧略有驚訝地看着陳規。

  這傢伙不愧是發明了突火槍的大牛,他說得的確有道理。

  陳規又補充道:“臣還在繼續煉製硫磺,可能還需要多次的嘗試。”

  “嗯,此事到不着急,朕主要想看看你跟朕提的火槍。”

  “官家這邊請。”

  陳規說的火槍,可不是後世的那種火槍,更不是火繩槍和燧發槍。

  宋史最先出現的陳規火槍和後來的火繩槍區別還是很大的。

  陳規帶着趙寧到了另一個地方。

  又有人取出大約六根長長的竹子。

  每一根長約二丈(六米左右)有餘。

  有三人持着竹子,竹子上有洞孔,在裏面填充了火藥,加上引線。

  然後加了一根火繩引線。

  等點燃引線,那竹中頓時發出輕微的爆破聲,一團火焰從竹口噴了出來。

  火焰一出來,三人便提着竹竿相互配合擺動,彷彿在守城一樣。

  這正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狀火器。

  很原始,但是比震天雷的效率要高太多了。

  試想想震天雷扔下去,爆破一聲,有時候說不定還炸不到人。

  而這種“火槍”可以在敵人還在雲梯上的時候使用,雖然一次使用時間不長,但只要有火焰噴出來,瞬間能讓一個攻城士兵倒栽下去。

  那種場景,就像用火藥在烤螞蟻爬牆的一樣。

  人怕火,這是本能。

  不多時,那火焰燃燒完。

  趙寧滿意地點了點頭,接下來陳規又開始安排。

  這一次依然是竹筒,只不過明顯比剛纔的竹筒要粗,要短。

  長度無所謂,主要是夠粗。

  夠粗纔能有充足的東西在裏面,再將東西射出來。

  巨竹中間有一處孔洞,那幾個人往孔洞裏填充了一些子窠(ke),將子窠壓到前面,然後開始加火藥。

  最後放了一個引火繩。

  將引火繩點燃後,發出一聲爆破,裏面的子窠頓時傾瀉而出,竟然全部射在對面的牆上,留下了大一片印記。

  這下把趙寧驚喜得忍不住拍手叫好了。

  這就是突火槍啊!

  見趙官家滿意,陳規也舒了一口氣。

  別看它簡陋,這東西絕對是劃時代的!

  人類第一次開始用管狀發射子彈,是後世火槍的雛形。

  趙寧很滿意,他說道:“此物守城可還行?”

  陳規說道:“此物守城可行,可以遠程對敵人造成一定的傷害和干擾,只是竹子的使用次數可能不多。”

  “那就用鐵,如何?”

  “用鐵?”陳規有些驚訝。

  聽說之前趙官家給了軍器監一些圖紙,說是什麼火炮,也是用鐵,直到現在都還沒有造出來。

  趙寧問道:“能否用鐵?”

  陳規想了想,說道:“倒是能夠造出空心的鐵棍來,臣可以再試試。”

  “一定可以!”

  趙寧也不求立刻造出什麼火繩槍、燧發槍之類的,那不現實,但至少可以造出鐵質的管狀武器用來守城。

  “哦,對了,官家,這些是我們在這段時間製作的時候的過程記錄,請過目。”

  趙寧接過來仔仔細細看完,他雖然不是個工科生,但這種原始的製造原理他還是能看懂的。

  看來格物院在製造火槍和突火槍的時候,積累了不少心得。

  趙寧這種理科弱雞一眼就看出來問題來了。

  並不是說陳規的邏輯有問題。

  問題出現在度量衡上。

  例如火藥的配比,火藥的填充,計量都不大。

  古代最小的記重單位是銖,一兩等於二十四銖。

  可問題是,怎麼稱重一銖?

  或者十銖?

  例如要放入十五銖火藥進去,怎麼放?

  這些都沒有標準化。

  沒有標準化,就無法精準的記錄實驗結果。

  無法精準記錄的實驗結果,就等於白做了。

  人類科學是一代一代人積累出來的知識。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