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西北新的政治中心(第三更)
因爲貴族們對那些西域來的商品非常感興趣,並且有錢買。
傍晚的時候,龐特以做買賣的理由,拜見了前樞密副使罔常。
他進城打聽到,罔常之前是掌握興州軍權的實權人物之一,也是前夏主的老丈人。
罔常看見面前擺的如此多的從西域過來的商品,眼睛都看直了。
“這位上官,這些是我們送給您的。”
“送給我?”罔常臉上的笑容合不攏嘴了。
“是的,久仰上官大名,我們對上官十分敬佩。”
罔常用手摸了摸翡翠,臉上的笑容毫不掩飾。
不過,等他回過神來,收起笑容說道:“無事不登三寶殿,你們給我送這些,肯定不是白送,有什麼要求呢?”
“也沒有什麼要求,就是想知道宋國與夏國之間的一些事。”
“沒什麼事,夏國已經沒了。”罔常說道。
“既然上官還在,復國是有希望的。”
“你可不要亂說!”罔常立刻看了看四周,“現在宋軍精銳盡數駐紮在興慶府,我可沒有能力復國。”
“若是將來我高昌出兵幫助您呢?”
罔常猶豫了一下,說道:“你們打得過宋軍嗎?”
“你知道耶律大石嗎?”
“有聽聞,當初遼國被金國所滅,耶律大石給李乾順寫過信,我們還商議過是否與耶律大石聯盟,不過後來耶律大石似乎沒有音信。”
“耶律大石現在在西域,重建大遼,兵馬強盛,西域各國無不拜服,若是他願意出兵,必然能助你們復國。”
罔常說道:“你們離興州太遠了。”
“若是從河西開始呢?”龐特又說道。
“原來你們是要打河西的主意。”
“我們幫你們復國,你們將河西給我們,雙方合作,各取所需。”龐特又說道。
“現在宋軍精銳全部雲集興州,想要復國比登天還難。”
“宋國皇帝不可能一直在這裏,這裏以後會有宋軍駐紮,但是如果你願意配合我們,讓我們隨時瞭解興州宋軍的實力,我們的勝算會更大一些。”
罔常猶豫起來。
龐特說道:“若是復國,您可就是夏國說一不二的人了。”
“這件事會不會對我有危險?”
“能有什麼危險呢?我定期派人,以經商的名義過來,聯絡您,就可以了。”
罔常想了想,說道:“我暫時答應你。”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盟友,我會回去稟報我們的大汗。”
“好。”
剛喫完晚飯,趙寧便接到了送來的密報。
“這個龐特去了罔常那裏?”趙寧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是的,陛下,不過這些西域商人拜訪了不少西夏舊貴。”
“但是這個龐特親自去的罔常那裏。”趙寧說道。
“要不要拿人?”劉錡問道,“這些人明顯來者不善。”
“不!拿下他們什麼都得不到,也會讓其他西域商人以後不敢來東方,得不償失。”
“那任由他們亂來?”孫傅說道。
“這種小事,諸位卿就不要操心了,朕喫飽了,你們隨意。”趙寧站起來,回了自己的寢宮。
第二日一大早起來,趙寧剛喫完第一杯茶,劉錡就跑來了。
“官家,右廂朝順軍司的事情處理得差不多了,李良輔的那些部將很配合,來興州的來興州,配合調兵的配合調兵,一切進展順利。”
“看來西夏人也厭惡了戰爭。”趙寧感慨說道,“沒有必要,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打仗。”
西夏貴族們都投降了,李察哥也死了,那些從平民中強行抽調的士兵,他們憑什麼繼續堅持下去呢?
可能有翻倍之心的是一些中層軍官,但現在的情況是,他們也很配合了,看來他們也不想打了。
這對於趙寧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西夏主戰場的戰爭,基本上結束,河西的戰況,就等折彥質的通報了。
這一點趙寧倒是不急,哪怕折彥質進展不順利也沒有關係,把興慶府拿回來了,以後圖謀西域就有了後勤之地。
到此,趙寧覺得自己也沒有必要再繼續在興州逗留。
十二月初六下午,趙寧開始準備御駕南下。
在回去之前,他單獨見了張浚。
“卿已經離開東京十年有餘了吧?”
“官家,臣是靖康二年到的陝西。”
“有十年了,西夏已滅,但還有諸多問題,官員任命和軍政調整,都需要有人在此主持大局,卿再辛苦一年?”
“只要是官家的吩咐,臣都會去做。”
看見張浚頭上的白髮,趙寧感慨道:“這些年辛苦你了,等穩定了這裏,回東京,入樞府主政。”
“有諸位相公,臣倒是入不入都無妨了。”
張浚纔是真正的樞密使,只是他這個樞密使這十年一直在忙着西北的事。
“朕一直有一個問題,想問你。”
“官家請明示。”
“現在朝堂上下都有人在議論國朝軍政問題,有人說國朝軍隊多分佈邊疆,致使京畿空虛,有前唐天寶之危,你怎麼看?”
趙寧還是很信任張浚的。
張浚是一個忠臣,而且是一個極其有責任感的人。
此次滅夏之後,張浚回朝,威望不輸張叔夜,此後在大宋朝的影響力自然更大。
“有人擔憂,也無不道理,邊疆多事,外重內輕,不過與前唐不同在於,本朝對邊疆的文臣和武官的任命,皆來自中樞,僅此一點,就大大限制了邊帥對軍隊的影響。”
趙寧點了點頭,他突然想到,當年唐玄宗爲了提高邊疆軍事效率,將中下層武官選任的制度改了,把原本屬於中樞的權力,下放到了節度使。
這才使得節度使能在地方利用人事權,籠絡更多人。
就例如,你進了一個公司,你與面試你進去的上司肯定是最親的,因爲他是你的伯樂。
所以,人事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權力。
明朝的吏部尚書掌握官員人事權,號稱天官,連首輔的面子都可以不給。
“臣倒是認爲,合理地控制西北,需要做進一步調整。”張浚繼續說道,“汴京距離西北太過遙遠,在長安添加數座軍事學院,是最好的選擇,所有武官皆出自軍事學院,以確保朝廷對軍政的掌控。”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