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0章 資本之爭(第三更)
誰都沒有想到,這玩意兒,這麼賺錢,來錢這麼快!
經濟學中有一個詞語叫做:路徑依賴。
意思是,你用一種方法嚐到了甜頭,以後就想着一直下去,並對此產生依賴。
大宋朝的官員們,必然是嚐到了甜頭的。
以前每年辛辛苦苦收稅,絞盡腦汁,收到三千多萬貫,已經喜大普奔了。
現在,派人把地測量好,再掛牌開賣,民間立刻一大堆的商人擊破腦袋排隊來買地。
賺富人的這些錢,比去搜刮窮鬼的稅,不爽的多嗎?
再說了,四京最終的總人口在一千萬左右,能來四京買房的,基本上算得上有錢的,至少有穩定收入的。
這並不波及到那些鄉下的農民。
說到底,只要房地產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就是殺富的遊戲。
至於現在朝廷有官員想要擴大這種模式,躺着把錢吸上來,對於趙寧來說,那是萬萬不能的。
原因無他,他是穿越過來的。
“這件事先壓着,其他地方想找銀行貸款建房,不準!”
王宗濋說道:“官家,這揚州、杭州、成都,有錢人倒不算少,其實也可以……”
“不準!有錢也不行!”趙寧肯定地說道,“不是每一筆錢都要賺的,局面一旦擴大,你控制不住,朝廷也很難控制得住,最後承受的還是老百姓。”
“是,臣明白了。”
“把銀行盯緊一些,銀行的利息,壞賬,都要牢牢把控,如此鉅額的錢財,必然有人挖空心思想要分一點,若出了問題,朕第一個拿你是問!”
“官家放心,臣已經派人去各地監察銀行了!”
“下去吧。”
“臣告退。”
中午的時候,趙寧帶着一羣人去城南狩獵。
隨行的便有幾位宰相,還有多位尚書。
其中官職最小的是中書舍人虞允文。
打完獵之後,在汴河之畔的涼亭下休息起來。
趙寧問秦檜:“南方的甘蔗種得怎麼樣了?”
“回稟陛下,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的甘蔗種植,比五年前增加了二十倍,民間現在還有大量的人出海,去麻逸種植甘蔗,海運回來,僅僅汴京的甘蔗數量就明顯增多,糖的價格也降了三成。”
趙寧點了點頭,對秦檜的回答,顯然很滿意。
南方的新農政是秦檜一手在主管,甘蔗的種植必然也是列入到南方的農業政績考覈裏的。
整體來看,秦檜對南方的主政效果很明顯。
“冶鐵呢?”
呂頤浩說道:“福建和廣南東路發現了五處鐵礦,荊湖北路的鐵礦也已經開採出來,去年的鐵礦比前年增加了五成,今年應該是能翻倍增加的,民間對鐵的需求快速增加,鐵價在滿足軍政要求的情況下,可以再降。”
再細節的,趙寧並不多問了。
沉默了片刻,他才說道:“關於京兆府的青衣社案,諸位怎麼看?”
“五天前,開封府有查過,查處兩處民間私人借貸,牽涉的前額高達一萬貫。”趙鼎說道。
“兩處只是查到的,開封府都有這樣的借貸,朕相信絕不止兩處,其他地方更甚。”趙寧說道,“這件事諸位認爲該如何處置?”
“臣以爲,民間既然大量存在,便說明了它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秦檜接過話來,“只是需要規範,需要對這些私人借貸進行管控,堵不如疏。”
趙寧沉默不說話。
倒不是他反對秦檜所言。
秦檜說的不算錯。
只要有商業,必然有借貸。
交鈔的便捷,銀行模式的成功,更是爲民間借貸提供了先例。
“臣覺得不妥。”呂頤浩說道,“民間借貸,堵不如疏,如何疏?能否疏?”
秦檜繼續說道:“只要公佈私人借貸合法,但需要服從朝廷管理,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願意合法化經營。”
“如何監控這些所謂的合法化的私人借貸商社的利息呢?”呂頤浩問道。
“任何事,都存在着監管漏洞,不能因爲存在漏洞,就否認這件事。”秦檜反駁道,“若是民間能有私人借貸,是能夠幫助一些需要錢的人,快速借到錢,做一些買賣,甚至做到發家致富的,這對民衆來說,是好事。”
“若是沒有這些,民間做買賣的,可以去銀行借錢。”
“銀行借錢的條件太苛刻。”
“那他們自己私下想辦法,只要朝廷定義私營借貸違法,便會使人對私營借貸有警惕,減少負債風險,如若鼓勵,則民衆必然趨之若鶩,這是一個巨大的漏洞。”
呂頤浩繼續嚴肅地說道:“這個漏洞存在着巨大的風險,一旦民間多數人隱瞞,出現私人借貸商社,這些商社必然私下從各方招募錢財,兌現返利,正如此次京兆府青衣社案一般,許多錢是從老百姓那裏詐騙過來的,再者,有心之人蠱惑民心,以此控制民衆,禍亂地方,又改如何?”
秦檜說道:“呂相公所言極是,倒是我疏漏了。”
但秦檜心中卻是不服氣的,他認爲這件事不是呂頤浩說的這麼嚴重。
秦檜推行過“交鈔下鄉”,他知道鄉下的人,其實也需要錢。
鄉下不少人想要做些買賣。
秦檜服了軟之後,又說道:“不過現在朝廷上下,有不少官員認爲,朝廷應該理順此事,而不是徹底堵死,他們認爲堵是堵不住的,我們還是有必要考慮到他們的想法,否則上下不一致,朝廷內部生出間隙,不是好事。”
“那這件事,便拿出來辯一辯,就像當年鹽鐵論一樣。”虞允文突然提議道,“陛下,臣認爲,此事牽涉過大,既然如此多人關心,不如擇日而辯,講清楚其中利弊,也好做到上傳下達。”
“有道理。”趙官家說道,“若是可以適當合法化,該如何管控呢?”
“那各地指派固定名額,進行開放,讓私人借貸自負盈虧,自己承擔負債。”
“若是朕不同意開放呢?”
“那請允許臣,帶着人各路審查,追責到各路政官,一視同仁,絕不姑息!”
虞允文說這話,多多少少有軍人做事的風格,乾淨利索。
這也是他的行事原則。
“不如新城新政之爭,也一併說了。”秦檜提議道。
趙寧沒有表態,只是說道:“一起辯!”
趙鼎說道:“官家,這金人的使者已經來汴京許久,一直在等待您的召見。”
“是錫林赫魯嗎?”
“是他!”
“不見,讓他回去。”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