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0章 西遼使者(第一更)
人們脫下了厚厚的衣衫,穿上色澤明麗的絲綢,拖家帶口到郊外踏青。
一些西域來的人,牽着駱駝,提交了通關文牒後,進入汴京城,行走在寬闊的水泥路上。
他們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眼睛興奮地到處亂轉。
對於這些西域人來說,自從進入河西,就開始感覺到不一樣。
等進入關中之後,中原特色更加濃厚。
他們震驚如今長安城的繁榮,驚訝西京洛陽的富庶。
直到從黃河登陸,看到了坐落在中原腹地的這座中原第一城後,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孤陋寡聞。
這一年的汴京,已經有了近三百萬人。
十七年前的外城之外,是一些窮苦百姓用茅草臨時搭建的房屋,那種房屋一到了夏天,尤其是下雨之後,就會鑽出許多蟲子。
而如今,外城之外,已經是一片又一片建築羣,鱗次櫛比。
有專門的住宅區,獨立的商業區,還有小販們熱衷的菜市,以及達官顯貴和城市中產都熱愛的園林。
這樣的外城新區,以過去的汴京城爲中心,向四周延伸。
這些西域商人,一路看的眼花繚亂。
牀古兒不由得感慨:“我十七年前在草原狩獵、牧馬,天佑皇帝陛下持兵而來,我投奔陛下,早聽陛下說中原富庶,中原漢人的城池巧奪天工,商品琳琅滿目,卻不以爲然,以爲還是我草原的牛羊更加肥美,草原的胸懷更加廣闊,而如今,我抵達中土的汴京,看到眼前這樣的景色,才知道,什麼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一邊的蕭樸古只沙裏說道:“我也曾聽我父親說過,當年我大遼與宋國做買賣,宋國商品在燕京是最受歡迎的。”
“使者,陛下已經在皇宮等候幾位,請快快趕路吧。”一邊的大宋官吏提醒道。
這些人正是西遼的使者。
從停戰以來,西遼高層便開始着手推進絲路的建立。
耶律大石先後派出了多名使者前往北庭城、高昌,又派人抵達長安。
現在,西遼的使者到了汴京,算是宋遼關係進一步的演變。
蕭樸古只沙裏說道:“這位官人,我們想請教一下,這地面是用何材質鋪設的,彷彿不是石頭,也不是磚塊。”
“抱歉,這些我也不知道。”
牀古兒和蕭樸古只沙裏對視一眼,也沒有繼續問下去,而是跟着禮部的官員,一路到了皇宮。
此時,趙寧與宰執,以及六部尚書皆在紫宸殿。
西遼衆人一路抵達紫宸殿前,禮畢之後,才踏入殿內。
牀古兒和蕭樸古只沙裏同時說道:“小使見過大宋皇帝陛下,恭祝大宋皇帝陛下聖安。”
“不必多禮。”
“謝陛下。”
“貴國能派使者到汴京來,朕心甚慰。”趙寧氣定神閒地說道,“宋遼原本就是兄弟之國,中間有一些誤會,誤會解除後,宋遼再續和睦。”
“陛下聖明。”
說着,牀古兒命人取來一個精美的木匣子,他打開木匣子,說道:“這是一塊從青黛,是吾皇專程命人採來,獻給大宋皇帝陛下的。”
大臣們定眼看去,卻見一塊很大的青黛正安靜地躺在木匣子裏面,不由得神色驚訝。
青黛就是青金石。
早在西漢時期,就從西域沿着絲綢之路抵達了長安。
青黛是中國皇帝們的專寵,中原地區以及高昌、北庭,都沒有青金石。
唐宋的青金石主要來自西域的河中以南,也就是後世的阿富汗地區。
另外,在古波斯、古希臘和羅馬,青金石也都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
這種石頭,在大宋皇家御用工匠們的巧奪天工之下,可以做出非常精美的物件,這些物件,一般只有皇家專屬。
大宋的君臣沒想到西遼出手如此闊綽。
“這是吾皇的一點點心意,請陛下不要嫌棄我國小民弱。”
趙寧說道:“使者費心了,替朕好好謝謝貴國國主。”
說着,趙寧也讓人取了一件物品上來。
竟然是一尊黃金雕琢的麒麟瑞獸。
那麒麟栩栩如生,彷彿隨時要活過來一樣。
“爲了表達謝意,朕也送貴國一樣禮物,麒麟在天朝代表祥瑞,希望大宋與大遼能夠風調雨順、國富民安。”
“陛下聖明。”
隨即,蕭樸古只沙裏說道:“陛下,此次前來,還有一事相求。”
“但說無妨。”
蕭樸古只沙裏道:“希望大宋能增加絲綢和茶葉的供給。”
“準,你們要多少,我朝便提供多少。”
“多謝陛下。”
蕭樸古只沙裏這個要求,必然是耶律大石的要求,西遼佔據了七河流域和河中最肥美的地方,與西域諸國都有商貿往來,而茶葉和絲綢這東西,只有中原有。
曾經是遼國狀元的耶律大石,對茶葉再熟悉不過。
既然大宋都提出要商貿,他自然會再趁機推一把。
趙寧心中感慨了一下,按照正史的進程,耶律大石活不過今年了。
一代梟雄即將落幕。
又與西遼使者閒談了片刻,主要是問候耶律大石的身體情況,表示會派御醫前往西域探望,又說了一些風土人情。
最後雙方商業互吹了一會兒,趙寧也就命人安排他們去使館歇息了。
隨後,趙寧喚來孫傅。
“官家。”
“這幾天,你安排人,好好招待招待那個叫蕭樸古只沙裏的人,朕聽說他是遼國第一權臣蕭斡裏剌之子,他想要什麼,都滿足他,將此人變成我們的人!”
孫傅立刻心領神會,說道:“陛下放心,臣讓他流連忘返,樂不思遼。”
“去吧。”
耶律大石即將離世,但是西遼國力必然還很強盛,急着再去討伐,一是損了天朝的威信,二是必然也討不到太多好處。
耶律大石離世留下的最大問題,是遼國內政開始分裂混亂的問題。
讓這個分裂混亂再往前推進一段時間,若是能安插一個釘子在西遼,以後時機到了,自然是水到渠成。
午後的陽光透過前殿的飛檐,落到殿內,香爐正盛。
趙鼎走進大殿內,說道:“遼王的審理結案在此,請官家過目。”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