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9章 遼東之治(第一更)
“昔年外臣還在混同江,因出身寒微,以漁獵爲生,常年與人械鬥,族中之人,非死即傷,衆人明知如此,卻依然逞勇鬥狠,外臣以爲世間皆如此,後來隨太祖皇帝攻伐遼國,到了遼國南京析津府,所見所聞,卻如同夢幻一般。”
“這是爲何?”趙寧頗感興趣地問道。
“外臣有一次私下走訪過一些村落,發現析津府百姓爲人和善,民風淳樸,不需要像外臣那樣聚衆而鬥,甚至有一些村民願意贈送食物給路過之人,這在外臣曾經生活的祖地,是想都不敢想的。”
“再後來,外臣跟隨宗翰元帥一路伐宋南下,所見所聞,宋國百姓原本比燕地百姓更知禮節。”
趙寧卻不說話,而是仔細地聽。
完顏希尹繼續說道:“外臣原本以爲,漢人天生比契丹人更知禮節,契丹人天生比我女真人更知禮節,後來發現,如燕地的契丹人,與燕地漢人並無甚區別,入燕地女真人與燕地漢人、契丹人也無甚區別。”
“這是爲何呢?”趙寧又問道。
“外臣又在想,是華夏之地,能將人孕育得更知禮節麼?於是外臣在遼陽府設立了學校,習的是我金國文字,後來發現,這些人也變得知禮節,曉大義。”
“於是外臣以爲,是華夏聖賢經典使人變得溫和友善,後來發現又錯了。”
“又錯了?”趙寧立刻對這個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完顏希尹的這套思路,有點搞科學的影子。
這在這個時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大宋曾經也有這樣深入實地去考察的人才,叫沈括。
每一個民族,都有天才出現,就看這個天才有沒有機會冒頭。
據說完顏希尹爲人縝密多智,通曉本族祖先之法度,女真人稱其“薩滿”,意爲通神人的智者。
滅遼的時候,女真人還沒有文字。
但隨着金國日漸強大,迫切需要符合女真語言的文字,於是完顏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創造女真字。
創立文字這種事,可不是隨便一個人才就能辦到的。
“是的,又錯了。”完顏希尹說道,“外臣又曾經走訪過大宋河北不少地方,發現也有一些地方民風好鬥,這些地方都有一個特點。”
“什麼特點?”
“窮。”
趙寧立刻知道完顏希尹想要表達什麼了。
喫飽了,人才是人。
當年的大遼與大宋百年和睦,互通商賈,燕地又有大量的良田和牧場,遼國又採取了極其寬鬆的民族政策。
燕地的百姓可以說是遼國最富裕的。
而大宋境內不少地方,又比燕地富饒,尤其是商業興盛。
完顏希尹無疑用最簡單的話,道出了人類社會的一大規律。
“人們因爲貧窮而不得不拼命去爭搶,其目的只是爲了生存下來,但燕地遼民和大宋許多子民,卻已經不需要用命去換取生存了。”
趙寧連連點頭,可能大宋也還有許多窮人,這些窮人也生活的很辛酸。
但總體來說,大宋的百姓會安穩許多,尤其是新政之後,種地能夠養活家人,還有結餘。
種地倒算不上拼命生存,可能會辛苦許多,這也是時代生產力決定的。
趙寧說道:“當資源極其有限而人丁過剩,人們爲了生存,就會拼命地爭奪,相互傾軋。”
“所以陛下說讓遼東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還有渤海人能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就需要做到,在資源的配比上,一視同仁,例如不能因是漢人就能多分兩畝地,也不能因爲擔心女真人不滿,就多給五畝地,如果陛下眼中沒有華夷之別,那官員則不以華夷之別而治之,遼東可垂拱而治。”
“你方纔所說,不以華夷之別而治遼東則遼東興,但你又說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廉恥,想要遼東垂拱而治,想要人們不械鬥,知禮節,需要豐衣足食,遼東能豐衣足食嗎?”
“能!”完顏希尹又說道,“遼陽之地,土地肥沃,又有河流縱橫,只要不讓百姓上戰場,不讓漢人、契丹人、女真人和渤海人相互不滿,他們就能專心農事和漁獵,朝廷可沿河而建城,外臣恰恰對遼地的衆多河流略知一二。”
“遼北呢?”
“遼北恐以狩獵爲主,遼北之興,可能需要數代人之積累。”完顏希尹氣定神閒,娓娓道來,“陛下若要治遼北,不可急切,遼東沃野千里,能興盛遼東,已經是大事。”
“按照你所言,律法和稅收同等對待,建城則依河流而建,興農業,糧食足,立學校,知禮節,可使百姓和睦。”
“是的。”
“但遼東一旦興盛,若有不臣之舉,怎麼辦?”趙寧毫不避諱地問道。
遼東那個地方,在中國古代,就沒有消停過。
那裏能種地,還有鐵礦,必然誕生農業文明。
曾經的高句麗不可謂不強,隋唐兩大帝國多次興兵,才使高句麗逐漸消亡。
現在遼東是很弱,可一旦有朝一日發展起來,某些人振臂一呼,要人丁有人丁,要鐵礦有鐵礦,要糧食有糧食。
那時候就不是帝國的富饒之地,而是心腹大患了。
趙寧可是讀過明朝史料的人。
橫向的燕山、南北縱向的七老塗山、東北西南向的努魯爾虎山相互交界,將遼東與中土隔絕。
從中土到遼東有三條路。
最西邊古北口道,中路的盧龍道,最東面的就是遼西走廊,也就是後來大明朝出山海關到錦州的那條路。
從長城內出古北口和盧龍塞,走這兩條路,基本上只能人和馬行走,因爲都是沿河而行,河北山脈包裹,車基本上走不了。
這就意味着,從關內討伐遼東,或者遼東政權想要攻打關內,在預備糧草的情況下,只能走遼西走廊。
於是錦州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例如皇太極就在崇禎二年,走了盧龍道(喜峯口),不帶糧草,奇兵而來,造成了明末赫赫有名的己巳之變。
按照與完顏希尹的對話,遼東一旦發展起來,勢必有人會產生不臣的想法。
到時候,大規模戰爭一起,遼西走廊又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明末的局面豈不是又要上演?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