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2章 存天理滅人慾(第一更)

作者:畫凌煙
朱熹又說道:“蓋因萬物皆有氣,中原之氣與南海之氣迥異,則草木之氣不同。”

  這就是朱子的核心思想。

  其實道家提出了道的存在,也就是形而上。

  但卻沒有解決哪些是道的問題,即形而下的問題。

  形而下就是具體的器、法、術。

  就跟中世紀的西方一樣,他們認爲世界上存在一個永恆的真理,就是上帝。

  但是呢?

  完了?

  完了!

  這就坑爹了!

  既然你提出了真理,卻不講清楚,那被教皇授封的國王血統高貴,是不是真理?

  賤民天生低賤是不是真理?

  真理一旦不具象,而政治就乘虛而入了。

  直到文藝復興之後,西方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哪些是真理,即實驗因果關係。

  所以愛因斯坦才說: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和(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是現代科學得以發展的兩大基礎。

  例如萬有引力被證明客觀存在。

  萬有引力就是將真理具象化,並開始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你可以認爲萬有引力是法則,是道的表現之一。

  而道家提出了道的存在,卻沒能發現像萬有引力這樣的法則。

  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科學。

  經過了千年的沉澱,儒家不斷融入道家,到朱熹這裏,這位神童也感應到了道的存在。

  即天地之間有一樣東西,它可以衍生出萬物,這東西就是道。

  朱熹的名言“月映萬川,理一分殊”就是在闡述他對道的理解。

  這句話是一種比喻,明月照山川萬里,明月爲道,山川萬里都有了道,也就是道生萬物。

  然後朱熹認爲形而下的器是氣,認爲萬物除了有本身的道,還有自身的氣。

  朱熹的道就是天理。

  氣是天理的具象表現。

  這纔有了朱熹回答趙淳中土之氣與南海之氣迥然不同的話。

  其實趙寧也沒有真正開始全面解決形而下的問題,他提出了形而上的道來治國。

  但大宋依舊沒有達成共識:哪些是形而下的,哪些是道的具象表現?

  格物院的陳規發現了重力,它是道的具象表現之一。

  可這就能證明朱熹所說的氣不是道的具象表現嗎?

  趙淳又說道:“何爲氣?”

  何爲氣?

  這個問題,在場的不少官員還真知道。

  因爲當年大儒張載對氣做過解釋。

  張載認爲,實存的世界是由兩種存在形態構成的:一種是太虛,一種是氣。

  太虛不意味着不存在。

  張載講: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張載的氣本論言簡意賅就是:太虛化作氣,氣再化作萬物,萬物再回到太虛。

  萬物直接返回太虛,這是虛氣循環的過程。

  而朱熹則將氣本論結合到了天理裏。

  在他的理論裏,形而上的道是天理,形而下的器就是氣。

  這裏的氣和21世紀的氣是不一樣的,它大概類似於能量物資的一種概念。

  朱熹道:“氣乃宇宙之本體,萬物之始基。”

  趙淳神色平靜,目光隨和,看起來就像一個鄰家少年郎。

  衆大臣見他如此,以爲無話可說了。

  這也正常,這朱熹之言論,今日領大殿上諸位大臣也開了眼界。

  不過大臣們心中有些疑惑,聽朱熹之言,他與陛下治國之策如此吻合,爲何這些日民間傳出來的聲音,卻迥然不同?

  趙淳繼續問道:“閣下之意,萬物皆有氣形成,形成之後,萬物又有自己的道,是這樣嗎?”

  “是的。”

  趙淳又問道:“那豈不是人人相同?”

  “氣有清濁、精粗、明昏、偏全、厚薄之別,是以人各不同,物各有異,氣之本性即萬物之本性。萬物皆有性,是以,性亙萬古,先天之性至純至善。”

  這話的意思是,氣也是有區別的,有區別的氣組成的人當然不一樣,所以氣的本來面目就是萬物的本來面目。

  萬物的本來面目是一個永恆存在的,只要天地還在,萬物就一定有它的本來面目。

  最後一句“先天之性至純至善”,意思就是,氣的本源是善的。

  根據太虛化氣理論,即爲太虛是善的。

  例如人性本善。

  這還是張載的氣本論。

  朱熹又道:“然則天地之氣有善有惡,氣善者至明至誠,氣惡者,人之慾望也。”

  這句話又說了氣的本源太虛雖然是善的,但是一旦太虛化作氣,氣就有了不同的性質。

  一個人由氣形成,既然氣的面目有了善和惡,人的體內自然也有了善和惡的性。

  朱熹再說道:“誠然,太虛之永恆爲善,太虛化氣,氣有善惡,善乃太虛,太虛爲道,道爲天理,當去除惡性而保留善性。”

  最後,朱熹說出了他那句至理名言:“存天理,而滅人慾。”

  大殿內鴉雀無聲。

  衆人尚在沉思朱熹到底說了啥。

  趙寧卻早已聽懂了。

  氣由太虛所化,太虛至善,但太虛化作氣之後,氣就有了不同的性質。

  既然人是氣組成的,人自然就保留了太虛原本的善,又有了化作氣之後的惡。

  如此說來,人性本善咯!

  因爲人由氣組成,氣的本源就是至善的太虛嘛!

  最後,朱熹的意思就是,要取出慾望,保留善。

  何爲善?

  仁義禮智信爲善!

  他的理論說了太虛爲永恆存在,那仁義禮智信則爲永恆存在。

  既然人的善是永恆存在的,不就是道嘛!

  朱熹的道,就是天理!

  這不就是存天理而滅人慾嘛!

  聽到最後,虞允文和錢喻清不由得蹙起眉頭來。

  他們顯然已經開始反對朱熹的言論。

  這是必然的。

  朱熹的這番言論,與商業社會是完全相反的。

  商業社會是什麼性質的?

  爲什麼會有外賣?

  還不是因爲懶就是人性之惡!

  按照朱熹所說,那就要去除掉人身體裏的懶。

  如果把懶去除掉,勞資還怎麼發展外賣事業?

  還怎麼賺錢?

  商業的本質就是在滿足人的慾望,把人搞得無慾無求了,我還怎麼賺錢!

  所以,別說這朝廷上的宰相聽到最後想打人,正史上南宋朝廷也認爲朱熹的言論是僞學。

  南宋:你要這樣說,我還怎麼發展海洋貿易,我還怎麼正兒八經地印錢!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