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大唐西行天竺之議,再博弈
在李二眼中,其他方面都還好,但軍械的落後,大軍整體的不如,是他極爲不能容忍的。
因爲一旦李元吉對他出兵,到時他又該用什麼來抵擋?
唯一能夠讓李二鬆一口氣的,恐怕就是李元吉大軍的戰力,即便有着這樣的甲冑與武器,表現出來的戰鬥力都比較差了吧。
但李二很清楚,一旦李元吉的大軍戰力提高,那些大將的領兵作戰能力提升,他與李元吉的差距將會越發的大。
另外還有水師,也是李二心頭的痛,大唐水師本來還沒有什麼,但這和李元吉對比起來,差距太大了。
一場倭國之戰,全靠李勣用兵如神,不然他的水師,根本無法爲倭國戰場提供任何助力,整個海面,直接被李元吉的海軍封鎖。
想到這裏,李二又看向房玄齡。
“玄齡,想辦法騰出一筆支出,大力購買齊王的帆船,同時在大唐之內,調集人才,儘快造出同樣的帆船來。
如今齊王不是在天下招募工匠嗎?
一定要嚴防死守,不能讓那些人去嶺南了,不惜代價堵住,給他們更好的待遇,齊王那裏能給的,朕也給!”
對於這些專業人才,原本李二心中是不重視的,不僅是李二,滿朝文武,都沒有一個人去這麼重視。
但如今不重視卻是不行了,李元吉用事實告訴他們所有人,這些人的重要性,一點不比那些所謂的宰相之才低。
因爲沒有了這些人,方方面面他們都要全面落後於李元吉,尤其是這個帆船的作用,更是徹底的體現了出來。
這個船是怎麼製作的?
還不是靠着那些專業的人作出來的?如同房玄齡這些宰相之才的人,能夠作出那樣的帆船嗎?
李二儘管很恨李元吉,也想除掉李元吉,但他不可否認的是,自己被李元吉狠狠的給上了一課,那些平日不曾重視的人,卻是有着如此大的潛力與能力。
李二也並非不是不重視那些人,歷朝歷代已經表明,那些人同樣不可或缺,但他的重視程度,比起李元吉那裏,差得太遠太遠了。
“是,陛下,此事臣隨後便着手落實下去。”
房玄齡迴應,遲疑片刻,再次開口。
“陛下,這則急報之中提到的還有一點,便是齊王的商隊,其負責人楊鋮多次向蘇定方提供了不少情報。
而據以往的消息,楊鋮主要負責齊王對外的經商,一直活躍在倭國、百濟、新羅之間,甚至高句麗隱隱也有接觸。
百濟接連入侵新羅,新羅本實力不濟,無法對百濟還擊,但在數月之前,新羅卻是一止頹勢,能夠對百濟發起反攻。
據說新羅是購買了楊鋮的武器與甲冑,才能對百濟發起反攻,這個消息雖然還沒有查證,但臣認爲極有可能爲真。
之前倭國便是如此,齊王派出楊鋮與韋挺,先對倭國各方勢力出售武器、甲具,隨後便是開始入場整合。
如今倭國已被齊王所據,那麼接下來,齊王的目標必然是百濟與新羅。
而按照如今傳來的消息,齊王極有可能會選擇扶持新羅,以佔據百濟之地。
而新羅過後也將會成爲堂明、扶南那般小國,只能任齊王宰割。
臣認爲此事也需注意。”
房玄齡話音落下,李二心頭更加沉重,當即讓人拿來地圖,對着地圖開始研究起來。
而在一旁的杜如晦看了之後,神情更是焦急。
“陛下,無論如何,絕不可讓齊王再對百濟與新羅動手了,尤其是不可讓齊王佔據其中一地。
陛下你看,我大唐海域,如今唯有登州,因爲與百濟相鄰,齊王的勢力範圍沒有覆蓋,成了唯一的對外的出海口。
其餘沿海之地,因爲倭國被齊王所佔據的原因,連接琉球等地,沿海各地全部在齊王的兵鋒之下。
而若是讓齊王再佔據百濟與新羅其中一地,尤其是百濟,我們的水師將會徹底被齊王所覆蓋。”
杜如晦說到這裏,手指突然又放在吐蕃這裏。
“陛下請看,如今我們與齊王正在爭奪西面的局勢,且西南方向已經徹底淪爲齊王的封地,若是吐蕃、羊同之爭,我們再次落入下風,被齊王所得,屆時只剩下党項、東女國、羅女蠻以及白狼夷。
到時這些小國,又如何能夠抵擋齊王兵鋒?
陛下再看百濟與新羅,一旦齊王又佔據百濟之地,緊鄰高句麗,到時我大唐東、西、南,三個對外的方向都將會被齊王封鎖,這對於大唐而言,極爲不利。
而在北地,只有東突厥與吐谷渾,這兩國頻頻侵犯大唐,我們又如何與之結盟,唯有打服兩國。
然而到了那時,齊王在東可與突厥勾連,在西可與吐谷渾聯合,屆時大唐,就真的處在危險的境地了!
臣建議,我們必須要對百濟進行扶持,以杜絕齊王在東的擴張。
同時在西,大力扶持党項、東女國,甚至羅女蠻、白狼夷,而對羊同的支持,也應再次增加。
最爲重要的則是,必須選取使者,去往天竺,聯繫天竺。
西方天竺實力強大,若是聯合,可以有效遏制齊王的擴張。
而我們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天下民生,儘快覆滅東突厥與吐谷渾,釋放我們的大軍,加快進行擴張,將齊王給壓回去,才能與齊王同等競爭!”
李二的視線不斷在東、西兩個方向掃視,杜如晦說的,彷彿如同重錘一般,捶打着他的內心。
尤其是羊同與百濟一旦同時失守,大唐就真的快要被李元吉的封地給包圍了。
李二看着如今的局勢,心中萬般難受,如今的大唐,但凡富裕一些,都不至於讓他陷入如此窘境之中,如今他的大軍,幾乎集中在北地,就是因爲東突厥與吐谷渾。
但凡大唐富裕,他現在哪裏需要忍,直接就發兵滅東突厥,覆滅吐谷渾了。
看着李元吉的勢力不斷擴大,李二就無比的難受,哪怕李元吉通過貿易賺那麼多錢,他都沒有這麼難受。
沉默片刻,李二忽然看向幾人。
“你們說,若是朕下詔,阻止大唐之內的所有人與嶺南斷絕貿易往來,是否能夠阻止齊王的擴張?”
李二的話音落下,房玄齡幾人都是一陣面面相覷,最終依舊是長孫無忌站了出來。
“陛下,若是阻止所有世家大族與商人去往嶺南經商,恐怕很難。
與嶺南的貿易,有着鉅額的利潤,那些人通過貿易賺取了很多,若是阻止,沒有一個人會願意,到時恐怕所有人都會不服。
除非陛下對齊王直接出兵,並且承諾將嶺南的利益分配出去,到時那些人恐怕纔會支持陛下。
而戰事一旦不順,恐怕會有不少人倒戈向齊王,如同楊氏與韋氏一般。”
李二頓時心頭一恨,這些世家大族,李二是真的煩,但很無奈的現實是,他又必須得用,因爲不用,就沒有這麼多人。
就憑藉寒門,體量上根本無法和世家大族相抗衡,世家的人他若不用,朝廷的運轉都會出現困難。
除了恨這些世家,連帶着對李元吉,他也更恨了。
只因爲李元吉的異軍突起,讓這些世家,全部都有另外的一個選擇,而不是隻能選他一個。
左右逢源,獲得利益,這些世家大族可是擅長得很,不到最後那一步,是不會輕易做出最後的選擇的。
李二現在尤爲後悔,當初李元吉要去嶺南,他就應該反對,讓李元吉留在長安,絕不讓李元吉出去。
看看如今李元吉捅出來的這些事情,哪一件讓他好受?還不如讓李元吉留在長安來得痛快。
李二無奈了,妥協了,不妥協沒有任何辦法,如今他的根基還沒有那麼穩,大唐又是內憂外患,他是真的心累了。
如今成爲了大唐皇帝,卻是發現什麼事都會被束縛,李二是真的感到心累。
“便按克明所言,加大對羊同與百濟的扶持吧。
如今最爲重要的,依舊是恢復民生,儘快恢復後,再對外用兵。
而選人西行之事,也安排下去吧,西方佛教盛興,可選擇一佛門人士前往,選定數人隨行,以交流佛法,去往西方天竺取經爲由,聯繫西方諸國。
齊王先後覆滅多國,此事一定要對外宣揚,讓其餘諸國,得知齊王的狼子野心!”
如今既然無法消滅李元吉,他能做的,就只有遏制李元吉的發展。
若是再任由其發展下去,那就真的太可怕了,李二都不敢去想那樣的後果。
房玄齡此刻再度開口。
“陛下,百濟該讓何人前往?羊同又該派前去?”
李二隨即陷入沉思,去的人選,非常的重要,這關係到他的謀劃能不能成功。
過了片刻,李二睜開眼看向幾人。
“百濟那裏,讓王達、權萬春、薛萬述前往。
其中王達與權萬春負責與百濟的貿易,負責百濟局勢,扶持傾向大唐的人上位。
薛萬述則是負責軍事,不用自己上戰場,給百濟操練大軍,提供戰略、戰術,以擊敗新羅。
三人以權萬春爲主。”
王達與權萬春,原本是秦王府東、西閣祭酒,是李二的老人了,都是心腹。
王達出身太原王氏,權萬春則是寒門出身,而能夠以寒門之身達到這個位置,能力必然是出衆的。
至於薛萬述,若是對這個人不瞭解,那麼薛萬徹與薛萬均,這兩人夠讓人熟知了吧?
薛萬述就是薛萬徹與薛萬均的大哥,也是一個名將,只是沒有薛萬徹和薛萬均那麼出名罷了。
李二選這三人,足見他對百濟局勢的看重。
說定百濟後,李二隨即再次道:“至於羊同那裏,讓韋慶植前往,一切事宜由韋慶植負責,牛進達爲輔。”
韋慶植,出身京兆韋氏,與韋挺、韋雲起爲韋氏另外一房的人,在秦王府時,便是李二的秦王府的司馬,文治與軍略,都有很深的造詣。
李二話音不停,接着道:“之前齊王在倭國的佈局就挺好,讓他們就跟着這樣做,賣大唐的軍械,讓他們出錢出糧,給他們操練大軍,抵禦齊王,清空宿敵,但必須要扶持心向大唐之人上位!”
李二如今也算是看明白了,自己親自下場和李元吉打,什麼也得不到,反而會虧進去大筆錢糧,這就算了,死傷的還是他大唐的軍士,這就讓李二很不爽了。
他雖然要遏制李元吉的發展,但李元吉滅的,可是那些人的國,他再急,也不可能比那些人還急纔是。
通過在幕後佈局,趁着諸國大戰的機會,趁機得到錢糧,用來彌補大唐,這纔是正事。
想通這些,李二也總算知道李元吉爲什麼發展會這麼快了,挑起別國戰爭,沒有戰事創造矛盾也要弄出戰事,然後自己在中間大發橫財,用別人的錢糧來壯大自己,最後趁着別國虛弱之時去滅國,成爲自己的封地。
這個算盤,李二都不得不說,李元吉這個人是真的陰。
之前在倭國他了解不深,直接下場,導致如今局勢更加不好,現在,他要一改往常。
李元吉的這個法子雖然陰了一點,但是實用啊,對自己的好處太多了,完全是躺賺,風險全由別人來承擔,這麼好的事情,他要是不學起來,那怎麼能行。
李二所說的這些,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沒有一人反對,在幾人眼中,扶持別人在臺前,無疑是最爲符合大唐的利益的。
這次的親自下場,被打了悶頭一棒,讓他們知道,親自下場的損失是多麼的慘重,如今幾人都不想輕易的讓大唐下場對付李元吉了。
不僅是李二,長孫無忌等人同樣滿是期待,倭國那裏他們敗了,敗得徹底,但他們與李元吉之間的博弈,還沒有完。
倭國那裏結束了,那就在西側的吐蕃、羊同,東面的百濟、新羅,接着來。
至於天竺那邊,他們同樣也不能任由李元吉繼續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