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君臣之辯

作者:沈三問
沈三問開始了他的諫言,“比如太宗,前期能勵精圖治,任用賢能,斷事公允,可是晚年卻將國事交給了長孫無忌這樣的權臣,算不算是近小人而放權過甚呢?比如漢武帝,文治武功,超出了多少代帝王,可是最後不一樣寵幸江充,冤殺了自己的兒子。若是帝王能將江山權力牢固的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信任德不配位的人,那天下,皇室,都能很少許多禍事。”

  武則天:“你是指武氏兄弟嗎?”

  沈三問的確沒這個意思,他只是說李隆基會如此,嚴格來說,武氏兄弟真的掀不起太大的風浪。

  沈三問:“武承嗣貪慕富貴,卻任性妄爲,沒有人會真正的擁護他。武三思誰有翻雲覆雨的能力,卻謹慎畏縮,不是任性妄爲之人。他們的權勢都是來自於陛下,一念生,一念滅,陛下自然有馴服他們的辦法。”

  武則天:“不錯。”

  沈三問:“古往今來,從來沒有缺過阿諛奉承的人,再明智的君王,見到社會安定,功業有CD會放鬆警惕,然後近小人,遠君子,變得只能聽假話、空話、謊話。”

  武則天點點頭,“的確如此,商紂開疆拓土,卻任用費仲尤渾之徒,秦始皇開創千古帝制,晚年卻被李斯誆騙,民怨四起,苦不堪言,仍然相信天下太平。這些都是前期勵精圖治,晚年卻沒有善始善終的例子。”

  沈三問:“人性,本就只願意看到自己的優點,聽順耳之言,常人如此,聖人如此,君王自然也不能免俗,此乃無可奈何之處。多少賢明君主,最終都化作亡國之君。李隆基也能創造一個盛世,卻不能善始善終。希望陛下勿忘今日之言,臣相信陛下,能創一個盛世武周。”

  武則天:“朕自然有此信心,否則做皇后,做太后,做皇帝,於朕有什麼區別?若沒有連年戰火,休養生息,盛世指日可待,只是不知道朕否能超越了太宗。”

  沈三問:“自然是可以的,太宗不過是納諫尊儒,爲文人們稱頌。不過陛下的功績,在史冊中,卻未必能如貞觀之治,爲世人所知。”

  武則天冷哼一聲,“朕爲天下儒生創造這入仕之機,使得有才學之士能參與治理天下,卻抵不過文人的麪皮,抵不過儒家對男女的歧視。”

  沈三問叩首請罪,“臣萬死。”

  武則天:“無罪,朕亦不在乎這些文人說了些什麼,公道自在人心。”

  沈三問暗歎女皇帝真不愧是千古一帝,胸襟豁達,不遜於太宗。

  可是,武則天繼續道,“若誰敢提此言,朕便殺了他,天下士子如此說,朕便殺盡天下士子。朕能比太宗做得好,只需要這一世天下的臣服。不管後世如何評論,至於史冊,人死之後,又有何用?”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

  好吧,這女皇帝真的是霸氣,頗有神擋殺神佛擋弒佛的決絕。

  只是武皇的晚年,與李隆基卻有幾分相似。

  沈三問想了想便直接開口了,“陛下,狄大人雖然是忠耿之輩,卻沒有識人之能。”

  武皇點點頭,直接讓他退下了。

  沈三問覺得這話壓根沒說清楚,卻沒有機會說了,皇帝不願意聽啊。

  武皇並沒有立太子的念頭,此問不過打消對狄仁傑的顧慮,如今看來,狄仁傑卻還不能做這個相位,宰相畢竟不是普通人,他在夏州年久,還需要觀察一番。

  次日,武則天升了前御使大夫之子,鴻臚寺卿崔神基爲相。

  此舉讓來俊臣徹底明白了武皇的意圖。宰相不可能是自己,不過他十分慶幸,武皇從來沒有放棄他,崔神基爲相,不過是堵住悠悠衆口,一個負責與蠻夷外交的人,能有多大的能量?只要自己實權在握,願意爲武皇掃平障礙,宰相又何須放在眼裏。不過是一個虛名,還被皇帝防範,遠不如御使大夫自在逍遙。

  至此,來俊臣開始了他的真正的酷吏之旅。謀反罪、貪污罪,既然皇帝要懲治,那麼他便要爲作爲皇帝的刀,蕩平這些小人。來俊臣培養了許多手下教他們查證,如果不能查證便製造證據,疑罪變有罪,有罪變死罪。

  一次次實踐和總結,來俊臣確定了自己的處事之道,如何辨人,如何事君,如何對待下屬,如何控權,並將這些人生經驗整理好,交給了他最信任的義子。能得來俊臣信任的,也只有這個義子了,未曾同歷苦難,如何能與他同享榮華?

  通過康順的路子,沈三問輕而易舉的拿到後世的名著,羅織經。

  公主看到羅織經,也十分驚奇,一個賭徒,能對人性有如此深刻的認識,當真可怖。

  這一部經文便是來俊臣的把柄。

  “自願處於下屬的人很少。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如果沒有計謀,不是下級牴觸上級,就是下級奪取上級的權力。”

  的確是經世哲學,卻毫無忠心與感恩,單憑此句的奪取權力,與後面的“君主的命令不要違抗,這是顯達的根本,有智能的人寧肯犧牲自己也要讓顯達延續下去。人有賢明和愚蠢之別,任用人不要要求他們的才能高過自己”一句,相信,來俊臣就很難走過武后的刀口。

  只希望來俊臣能聰明一點,不要選錯了下手的對象,讓這一天來的太快。

  酷吏政治拉開了帷幕,久久沒有謝幕。來俊臣不是宰相,勝似宰相,他扶持的酷吏,滿朝文武見之無不頭痛。於是武皇的御書房,攻擊來俊臣與酷吏的奏摺,像雪花一樣,堆積如山,只是武皇卻從未處理來俊臣和他手底下的酷吏。

  非常手段,往往能帶來最爲行之有效的結果,來俊臣是武皇掌控天下重要的一步,也是武皇治世的重要一步。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沒有今日的血洗,震懾天下不法之徒,來日如何能保證將來自己的命令行之有效。

  難道與高宗一樣,政令出於長安,置於縣衙書架,百年無人問津?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