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什麼叫天意
可這事現在沒得改了,崔玄宋璟先後拒絕,王彬那句話又等同於“我好想去”,他們二人還能說,你別去了不成?
那真的是三個人都不高興了。
這叫什麼事。
沈三問:“那就這麼定了?”
恩,這事就這麼不算太草率的決定了。
事情商議完,其他人就先走了,崔玄藉口還有新的規程沒確定留了下來。
這自然是有要事,還得瞞着兩個重要人物,並且這兩個重要人物還很主動的走了。宋璟沒有留下來解釋爲什麼,放心讓崔玄留下來解釋。王彬有些理虧,先行告退。
宋崔二人,在對外人的時候,自然是團結無比的,可是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就算方向一致,方案也會有很多差別,他們又是不分主次的。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公主在拿主意。
二人是合作中有着差異和競爭的,但大體上二人又是相互信任的。
大事,互不相讓,據理力爭,小事,宋璟都會相讓。
這次又是怎麼了?
崔玄給出解釋,“這巡遊看似是個美差,但不適合宋璟,他一直有清廉之名,不喜歡收禮,也不喜歡宴飲,到了外面,不收禮反而是得罪人,對他來說是種折磨。”
沈三問點點頭,有些習俗是很難改變的,宋璟這樣的“老實人”,收了吧名聲毀了,不收吧,別人心慌。哇!要是王彬去,得收多少庸才的禮物,有必要預定一份禮單,畢竟宋璟好糊弄,王家少爺的眼界可高的多,還是奉旨收稅。
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得有個限度。能夠帶來一地的繁榮,適當爲自己謀些私利,沈三問也認可,畢竟近水樓臺,做官的能量和消息都快,他們的富裕不可避免。但是靠剝削、收稅,吸別人的血,將自己的富裕建立在讓他人的痛苦身上,沈三問只想一口鍘刀伺候。
一刀見血,見血封喉,鋒利無痛,帶你體驗身首異處的快感。
當然,現在是英明的武則天陛下統治,這些事情也不用他操心。
計劃定好了,一個月內將消息發往全國,兩個月後,由王彬和楊平一起出遊,巡查各州。
白楊樹,那象徵錚錚鐵骨和不屈傲氣的樹,也被運送到了京城。
沈三問已經有一月沒有上朝,可朝堂上卻有關於他的傳說,樹林無用的各種言論被有心人傳的風生水起。明明此事只在朝廷中被人知悉,有心人倒是省去了他宣傳普知的功夫,感激不盡。
最可笑的一種言論是,旱澇乃是天降罪惡,懲罰不明之君或者無良百姓,老天自有公道,就算植樹可以抵禦災害,也不應該造林。
今日,沈三問屹立朝堂,打算打破這種奇怪的輿論。衆臣看到這位稀客,心裏暗自判斷,他本人再一次親臨,勢必引起一番腥風血雨。
此時,狄仁傑一邊在與皇子們授課,一邊關注着朝堂的動向,沈三問又來了,造林之事該有個結果了,這明明利國利民的好事,爲什麼這羣人就這麼猶豫。沈三問兩個月沒怎麼在朝堂出現,看來是很難處理。皇帝那邊不一定相信,朝臣又是這個態度,他是不是積極性受到打擊了,然後一直在想對策,想出來嗎,這次上朝不會是放棄了吧。
若是事情實在難辦,他怎麼也得出廷說句公道話。就他翻閱的資料而言,森林與旱災的確是有關的。
武則天擡頭就看到沈三問,接着就頭疼起來,起了造林的勢頭,一個月偶爾上朝,一個月無影無蹤,真是豈有此理啊。
也不等隨侍高聲傳唱,直接金口一開,“沈三問有何事要奏?”
沈三問心裏有些委屈,旁人都是愛卿,或者官位姓氏後面加上大人二字,他難道已經失去吾皇的喜愛了嗎。
“有了天降喜事,所以臣特意稟奏。”
沈三問頓了頓,朝中衆人心裏發寒,這是要整什麼幺蛾子,要被天子知道的喜事,他們怎麼不知道。
武則天冷淡開口:“說。”
沈三問:“西域商人給臣送了件禮物,據說是來自佛國,是受了佛祖指引前來,託微臣轉呈陛下的。
是一種神樹,名叫白楊樹。”
朝堂又開始鬨堂大笑。
“不就是楊樹嗎?與胡楊樹,青楊樹,大葉楊,有什麼區別,居然用神樹稱呼。”
“駙馬爺是不是被異族商人給騙了,佛祖爲什麼不讓他給我們每個人送一棵,那樣大家纔好相信。”
沈三問呵斥道,“大膽,佛祖賜的樹自然是神樹,這是隻要有小草生長的地方就能存活的樹,誰敢說他不是神樹。異族商人耗費巨大,千里送樹,然後又馬不停蹄的趕回去,就是爲了欺騙我?一棵樹運到洛陽來需要多少錢你們知道嗎,還給不相干的人每人送一棵?佛祖你也敢編排。”
像我這樣長的帥的纔可以得到佛祖的恩典,你們是哪根蔥?
剛纔還笑得得意的幾人,被點名批評,臉色漲紅不再出言嘲諷。
武則天:“繼續。”
沈三問回道,“臣以爲種植這種神樹達到一定的面積,那旱災再也無法侵擾我大周百姓。”
武則天:“有把握嗎?”
沈三問呈上奏摺,裏面寫明瞭具體事宜。
“只要朝廷願意褒獎那些造林有功,使一地脫離旱災的官吏,此事必成。另外路徑數目茂密的荒山,也該接受朝廷管理。”
部分手中有山地的人又不樂意了,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自用地內是有絕對支配權的,現在還得受管理,太過分了。
“陛下,旱災自有天意,天意不可違啊。”
“忘陛下三思。”
“忘陛下三思。”
“忘陛下三思。”
跪了一地。
沈三問站立着,感受着自己的尊貴與睿智。
武則天不屑於與這一衆人解釋,“沈愛卿以爲當如何處理。”
沈三問:“對官吏的褒獎可以半年爲期,但是看到效果需要三年,臣給天下愛民如子的官吏討一個升遷的恩典。
至於諸位大人的天意直說,臣不敢苟同。造林只是對抗旱災的一種形式,若天意真的要鬧旱災,自然有他自己的鬧法。三年不發旱災,那說明天意不反對大周造林啊。
天佑大周,所以才賜下神樹,讓臣想明白造林之法不是嗎?
至於那些覺得天意是懲罰臣民的,莫不是心中有愧,以爲天意要懲罰他們的,期待着百姓爲他們應災?”
衆臣無言,這什麼破樹,看來必然不是從天竺來的了。
武則天沒有在意沈三問的誅心之言,開心的應道,“準。此事交於你全權負責,朝廷任何人不得阻攔,五品以下官吏,可以依此升遷。”
若是真的就三年,旱災就得到緩解,那百姓的日子就更好過了,她這個皇帝當的也舒心,也對得起最初的志願。整天這羣大臣就在哪裏吵這裏需要錢,哪裏需要錢,少開支賑災那一部分,她就能財大氣粗不少。
想到這裏,看向沈三問的眼神又變了,這女婿真的不錯!
下了朝,沈三問提腿就走,我不知道什麼叫天意,我只知道皇帝就是大周的天,我想做的事,都是天支持的,你們能奈我何。心裏眼裏只有自家那點芝麻綠豆事,對不起這身官袍,要不是還有點用熟悉業務,分分鐘讓你們下崗。
下了朝,一些不願意造林和被管理自家山地的人也在心裏說了一句,年輕。要施行全國的事,議都不議論就直接走人,陛下看來沒有真心造林,駙馬爺躲在府邸寫自己的書yy就好了,大家看在你的身份都會尊重你,爲什麼要來摻和朝廷的事呢。
下了朝,消息終於傳到了狄仁傑耳中。
先是藉助神靈之說,然後借陛下之口,都沒給這羣人說話的機會,就把事情輕鬆辦好了,好!
不過,造林的具體執行,沒有在朝堂上議論,若是這些人再繼續拖延,這等利國利民之事,要等到多久才能得到執行,陛下怎麼能容忍他如此胡鬧。朝中這些官吏有不同的見解,如何能心甘情願的去執行。
這林兩年要是造不起來,那每年會有多少百姓喫糠,國庫開支還夠用嗎?
感慨之下,狄仁傑來到了陛下的書房外求見。
武則天很快宣了他,“可是和兒的功課有什麼問題?”
狄仁傑:“皇長孫天資聰穎,臣是爲了造林之事來的。”
武則天笑呵呵的問道,“你這是來給誰當說客的?”
狄仁傑一身正氣的回道,“我是來爲天下百姓做說客的,是特意爲了陛下前來。臣以爲,造林之事,應該從速討論施行,絕對不可拖延,因爲沈駙馬的性子此事已經延後了兩個月,可如今有了白楊樹,不能也不該再拖了。”
武則天意外的“哦”了一聲,“愛卿言重了。”
說完,將奏摺遞給他。
如何種樹,如何獎勵,選擇種樹之地寫的明明白白。
這樹,也不佔用耕地,只是在路旁、田地附近、庭院旁加強綠化,將荒山之上的森林覆蓋率提上來,有主荒山,也不得隨意砍伐幼苗,只能動用老樹。也在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上種樹,再者是將近期砍伐樹林之地還回去,從今往後,只鼓勵對非林地的地區開荒,否則無法取得田產地契。
等等。
規劃詳盡細緻,末了還附上最近兩個月的試驗種植成果,證明他沒有偷懶,附上洛陽一些小世子的勞動和趣事,證明他親力親爲的用心良苦。
狄仁傑看着看着就笑了,“江山之福,社稷之福。”
不過,武則天想的更加深遠,“你有沒有覺得他變了,開始接受權勢了。”
狄仁傑愣了,“臣相信一個人不會輕易改變的,他不會有更多想法的。”
武則天:“他這麼轉變也是好事,太平的性子終究有些仁慈,這樣朕才放心。”
狄仁傑問道,“陛下放心,有長孫呢。”
武則天笑着迴應,“和兒甚和朕的心意。”
君臣都笑得開懷,後繼有人啊。
沈三問回府之後,繼續琢磨造林的事情,陛下那句任何人不得阻攔,是不是在暗示這些老東西會給他使絆子。
他們有這個膽子嗎?
他們又能怎麼阻撓?
思考了幾種可能,也想好對策,沈三問一一寫下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怕。
忙完這個,他覺得,崔玄的事,也應該給公主提個醒。只是這話有些說不出口,該怎麼暗示呢。
沈三問在公主面前踱步來去,然後開口道,“公主以爲,明君逍遙,賢臣把持朝政,這樣的朝廷好嗎?”
公主瞪了他一眼,與武則天的眼神如出一轍的犀利,“你有聽過那個對朝政不管不顧,逍遙自在的皇帝,被人稱爲明君的?把持朝政,你確定他是賢臣嗎?你是不是對賢臣有什麼誤解。”
沈三問點點頭,“公主慧眼識珠的崔玄是賢臣嗎?”
公主回道,“君弱臣強,君強臣弱,明君之下才有賢臣,有治世的奸臣,也有求安的昏君。”
沈三問:“公主與崔玄意見相佐的時候多嗎?”
公主:“不多。”
沈三問:“那以後可能會多。”
公主:“能臣是可遇不可求的,劉邦爲什麼要用韓信打仗,因爲沒有韓信,他六十萬大軍也打不過項羽十萬人。”
沈三問:“可是韓信最後死了。”
公主:“劉邦還算一個重感情的人,韓信太過了。”
沈三問:“其實劉邦也不希望韓信活着,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公主:“你不必擔心,我知道長孫無忌的教訓和作用。”
雖然沒有嘉靖帝養肥嚴嵩的霸氣,但是唐太宗給兒子的考驗,這教育還是流傳到了這一輩。
沈三問:“那我就放心了。”
不止是擔心公主出什麼問題,他也很想救救他的老友。
這一天的末尾,沈三問又投身文部,文部的財富已經堪比大州的稅收,這筆錢需要好好利用。若是一直囤積着,是社會財富的浪費,只有花出去,才能讓大周更加繁榮。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