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朕的好兒子
相比於直接殺了李承乾,李世民更想直接殺了面前的魏徵,直接將其滅口。
只不過,想到對方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並沒有將事情擴大,而是暗自將其壓下,然後帶着一應罪證來到自己的面前,李世民覺得,這傢伙,暫時還能留上一留。
面對李世民的詢問,魏徵不卑不亢的道:
“陛下,東西已經擺在您的面前了,一切全由您定奪。”
“讓朕定奪?”
李世民差點都氣笑了。
“你讓朕怎麼定奪?”
“朕的好兒子,大唐的好太子,我未來的繼承人,竟然吃裏扒外,幫着外人,將背叛朕的謀逆之臣一家放出長安城,你讓朕怎麼處置?”
李世民握緊了拳頭,幾乎是咆哮的吼了出來。
魏徵眼觀鼻鼻觀心,低垂着腦袋,好似面前的皇帝陛下不是在對自己咆哮一般,自己面前的,只是一團空氣。
見魏徵絲毫不爲所動,更沒想要發表任何意見,李世民就感覺心中聚着一團火無處發泄。
他憤恨的盯着面前的這個茅坑裏的石頭,這個該死的老頑固,恨不得抽其筋,扒其皮,喝其血,喫其肉,啃其骨。
老傢伙將東西拿到自己面前就這麼一放,將所有的事情全部推給自己,而後就跟個沒事人一般,就靜靜的站着不話。
既然如此,那爲何不直接找個茅坑,將東西扔進去?何必要來煩朕?
不過,這話李世民只敢在心裏而已,若是真將心裏話,當着這個老頑固的面出來,怕對方不會要給自己來個以死明志吧。
深吸一口,壓制住心中的怒火,李世民再次看向魏徵,語帶緩和的問道:
“玄成,你告訴朕,朕現在該怎麼做?要如何處置太子?”
魏徵頭也不擡,依舊低垂着腦袋道:
“陛下,這是您的家事,微臣不好插手。”
“再了,茲事體大,非微臣一人可以妄議,還請陛下三思。”
“三思,三思,你除了三思,還能些什麼?”
李世民忍不住,再次爆發。
“陛下,臣了,這是您的家事,若是沒事,那微臣這就告退了。”
聽到李世民再次發怒,魏徵輕嘆一聲,自己怎麼就答應來趟這趟渾水了呢?
見老匹夫要跑,李世民一拍御案,怒吼道:
“玄成,你給朕出了這麼一個難題,現在還想置身事外,你覺得,朕是瞎了、傻了,還是提不動刀了?”
“我告訴你,這事是因你而起的,你若是不給朕想出個好的處理方法,那朕就治你個尸位素餐之罪。”
面對李世民的吼叫,魏徵挑了挑眉毛,沒有繼續話。
瞬間,整個御書房就只剩下李世民喘着粗氣的聲音。
正當兩人陷入沉默的時候,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
“陛下,太子殿下求見。”
原本聽到敲門聲,李世民就想要發怒。
但一聽到是李承乾來了,頓時直接氣樂了。
“哈哈,來的好,朕的這個逆子,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個時候來了。”
完,用懷疑的目光看着魏徵問道:
“玄成,你確定消息沒有外漏?”
魏徵沉吟了片刻之後,十分確切的道:
“陛下,臣敢以項上人頭擔保,在我將東西交到陛下手上之前,消息絕對沒有泄露。”
這話一出,李世民愣住了。
好你個魏徵,你這樣的意思,是不是就是,是朕的宮中,有人將消息泄露出去了?
只不過,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就被李世民壓住了。
看了眼緊閉的殿門,他嘆息一聲,對着門外還在等候的栗子道:
“讓那畜牲進來,朕倒要看看,他該要如何狡辯。”
不多時,栗子就帶着李承乾走了進來。
當李承乾看到滿地的奏摺,以及破碎的瓷器碎片,和站在一旁,一聲不吭的魏徵時,頓時心中暗笑不已。
不由得,嘴角就浮起一抹嘲諷之色,十分不屑的瞥了眼站在一旁的魏徵。
定是這個老匹夫,又是了什麼不中聽的話,惹自己父皇生氣了。
李承乾臉上的表情,被李世民看的真牽
見這個逆子死到臨頭了,竟然還能笑得出來,李世民不禁五內俱焚,恨不能直接砍了對方。
不過,在未弄清楚李承乾此來的目的之前,李世民決定還是再給對方一個機會。
畢竟,這可是自己的嫡長子,是未來大唐帝國的接班人,是自己與觀音婢的第一個孩子。
“高明,你好久沒進宮了,不知道今日前來,可是有什麼要事?”
忍住熊熊怒意,李世民儘量讓自己的語氣保持平和的問道。
但即便如此,熟悉這位帝王的魏徵,還是能從對方的語氣中,聽到了一絲顫抖。
此時的李承乾,完全沉浸在即將與崔家,與五姓七望聯媚幻想中,絲毫沒注意李世民的變化。
即便是有,也只以爲對方是被魏徵氣的。
雖然知道現在不是提自己婚事的最佳時機,但自己既然答應了崔盈盈,且他也知道,想要與崔家聯姻,自己父皇這邊,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答應的。
自己這次前來,主要就是將消息散播出去,將那隱藏在暗中的宵引誘出來,一網打盡,以絕後患。
所以,在聽到李世民的詢問時,他想也沒想,直接開口道:
“父皇,兒臣此次前來,主要是想讓父皇爲我下旨賜婚。”
聽到對方不是來認錯的,反倒是來求旨賜婚的,李世民和魏徵兩人全都愣住了。
這傢伙今是吃錯藥了還是怎麼的?
剛攀上崔家這棵大樹,現在又要拉攏什麼人?
他就這麼迫不及待的想要結黨營私了?真當朕不存在了?
握緊了拳頭,李世民咬着後槽牙,一字一頓的道:
“那不知道,我的好太子,看上了哪家的姑娘?需要朕怎麼做?”
李承乾絲毫沒有感受到李世民的怒火,還沉浸在自己謀劃的喜悅中,直接開口道:
“父皇,兒臣想要求娶崔家的姑娘,還請父皇下旨,爲兒臣賜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