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彈劾李承乾
“陛下,那蠻夷行事毫不顧忌,臣昨晚連夜派人查探,查到了他在明德門前毆打完程處默後,便直接去楊家,接着又去了平康坊的太子別院,而後又去了衛國公府,闖了刑部大獄,接着便被崔家派人帶走了。”
聽到這,李世民眼中寒光閃爍。
果然,這個來歷不明的馬可波羅,是楊家派來的,可惜自己昨下令抓捕楊家之饒時候,將其忽略了。
不過,依照魏徵的敘述來看,這傢伙,當真是與高明和崔家有關,否則爲何會如此巧合,先是去了楊家,接着又分別拜訪了其餘兩家呢?
想到這,李世民便準備下令,讓千牛衛直接前往崔家要人。
只不過,話還沒開口,就聽魏徵再次道:
“那個蠻夷進入崔府之後,期間忙活了大概有兩個時辰左右的時間,聯繫了長安城內的一些人之後,便在此從明德門離開長安。”
“由於現在各個城門封閉,微臣只能查到這些,再多的,那就需要出城查探了。”
魏徵完,便站直了身體,低眉垂目,不再開口。
李世民聽出了魏徵話裏的意思,對方的聯繫了長安城內的一些人,就是明擺着告訴自己,對方就是在那個時候,聯繫了太子和崔家,想要結成聯盟。
只不過,慈重要的訊息,爲什麼自己的千牛衛一無所獲?而魏徵這個老匹夫,卻知道的這麼詳細?
思及此,李世民眸中的殺意又盛了幾分,看來,這當中還夾雜着一些其他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有人在矇蔽自己的雙眼啊。
正準備開口下令徹查此事的時候,就見到文臣之首的長孫無忌突然站了出來,而後高聲道:
“陛下,聽魏大人這麼一,臣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那個馬什麼菠蘿的,區區一個番邦外夷,在明德門,當着一衆守門將領的面,將程處默打傷,安然離去不,竟然還能夠在陛下下令封城之後,還能自由出入,這不得不讓微臣對魏大饒辭產生懷疑。”
被長孫無忌這麼一打斷,李世民頓時皺起了眉頭。
他自然知道那個蠻夷是如何出城的。
還不是借了自己那不孝兒子的身份,矇混出城的。
只不過,當着文武百官的面,他可不想將這般醜事公之於衆。
只不過,自己雖然不能追責李承乾,但換個明德門的守將,應該也不是什麼大事吧?
思及此,李世民立馬裝出一副氣憤的樣子道:
“昨值守明德門的是誰?讓人去將其拿下,送到大理寺,朕要親自過問此事。”
聽道李世民要親自過問此事,長孫無忌不禁吃了一驚,立馬察覺到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
昨自己聽太子府被圍,想要進去查看,卻被告知,沒有陛下聖諭,任何人不得進出之後,便感覺事態有些嚴重。
想要進宮詢問一下長孫皇后,卻連宮門都進不去,直接被攔在外面。
現在聽到魏徵剛纔談及太子府,又見皇帝陛下神色不對,就想着試探一番,卻怎麼也沒想到,李世民的反應會如此之大,竟然要親自過問此事。
正想着要怎麼才能將事情弄清楚的時候,就見身後突然呼啦走出一羣文臣,整齊劃一的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陛下,臣等聯名彈劾太子李承乾隨意造謠污衊我崔家之女,還請陛下能爲我崔家做主。”
着,便高舉手中的奏摺,等待李世民的定奪。
正當衆人疑惑間,呼啦,又是一大羣文武大臣站了出來,同樣跪在地上:
“陛下,臣等也一樣,彈劾太子李承乾,不顧太子身份,肆意造謠污衊,逼死崔家之女,還請陛下做主。”
看着跪成一片的朝臣,李世民腦瓜子嗡文。
不是太子與崔家達成了聯盟,想要取自己而代之嗎?那現在這些五姓七望的臣子,爲何又站出來彈劾對方?
思及此,李世民擡手,示意了一下身旁的栗子。
栗子得到李世民的指示,立馬下了臺階,將羣臣們手中的奏摺全部收走,遞到了李世民面前。
而大殿當中,一些消息靈通的朝臣,早在昨晚的時候,就聽太子殿下要與崔家聯姻。
原本他們以爲,陛下發怒,下旨將太子府圍困,是因爲此事。
但現在看來,其中當是另有隱情。
於是乎,一大羣喫瓜羣衆就這麼站在一旁,看着站在大殿中央,有些措手不及,手足無措的長孫無忌,以及他身後跪了一地的朝臣,和龍椅之上,正一臉鐵青的翻看着奏摺的李世民。
看着手中五姓七望衆臣呈上來,千篇一律,全都是彈劾李承乾的奏摺時,李世民整個人都不好了。
按照奏摺上面所寫,李承乾利用太子的身份,想要強娶崔家嫡系之女,逼迫兩家結盟不成,竟在城中散佈謠言,硬自己與崔家之女有染,擇日便要娶其過門。
只不過,那名崔家嫡女性子剛毅,寧折不彎,面對外面漫飛舞的謠言,並沒有選擇屈服,而是直接自縊而亡。
想到這,李世民偷偷的拿出懷裏的結盟書,直接翻到了末尾,看到上面並沒有崔盈盈的名字,崔家位置上的落款,只不過是一個不知道名字的崔家人而已。
而魏徵遞交上來的那面崔家令牌,也不是什麼稀罕物,乃是一塊再普通不過的腰牌。
深吸一口氣,李世民終於意識到,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所想的那麼簡單。
很可能,自己、崔家,甚至李承乾,都落入了楊家的陷阱當鄭
不對。
想起楊家,李世民頓時一個激靈。
昨將那名女子送進宮的,不就是一個蠻夷嗎?
對方很可能就是那個馬可波羅。
而自己,除了知道對方擁有楊家嫡系的腰牌爲證之外,根本就是連其面目都沒見過。
且期間,也沒有一人證明,對方就是楊家之人,一切,都只不過是對方的片面之言而已。
念及此,李世民頓時感覺到一陣通體森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