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章 三家結盟
不僅如此,楊紅玉她們還一路追尋,找到簾初林菀她們遭遇狼羣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線索。
並且沿着那些線索,一路追尋到了那個破敗的村落。
只可惜,到了村落之後,線索就再次中斷。
此時的村落,早就已經人去屋空。
不過,搜索的人員還是在村子裏找到一些暗室,以及後山處找到了幾個改造過的練兵場和一些打造兵刃的祕密作坊。
如此一來,楚馨就直接坐實了林菀謀反的事實。
當即,她便昭告下,宣佈了林菀的罪證,要求各州府縣全力緝拿林菀以及她的一干黨羽。
儘管找到了林菀謀反的證據。
但線索到了這裏,也就斷了。
因爲提前得到了消息,且撤湍及時。
現場並未留下什麼有用的訊息,更遑論找到他們的下落。
只不過,既然已經知道楚默是落在了林菀手上,那楊紅玉姐妹肯定就不能坐視不管了。
當即便離開了洛陽,繼續追查下去。
而讓人不解的是,這次的楚若婉和蘇眉,卻並沒有跟着繼續追查。
她們只是告訴衆女,自己已經累了,不想再捲入這才紛爭當中,只想在洛陽城內安心休養。
對此,楚馨表現的十分大度。
不僅沒有驅趕和怪罪她們,還將秦王府的原址還給了她們,讓其自由使用。
而楊紅錢和楊紅玉,已經得到了楚馨答應的賠償,自然不會再對一塊破地皮感興趣。
楚馨的算計,她們自然是知曉的。
之所以將秦王府舊址賜予她們,爲的,只不過是想看看,楚默的那些寶藏,是否就是他自己掉包,現在是否還埋藏在秦王府而已。
只是,姐妹二人對於秦王府早就瞭如指掌,有沒有偷藏寶藏,她們比誰都清楚,所以,只是將這件事當成了笑話而已。
楚若婉和蘇眉,得到了楚馨賞賜的秦王府舊址之後,便也沒有浪費,直接在上面建造起了一處景觀花園,供自己遊玩取樂。
就在大週四處忙着捉拿林菀,尋找楚默的時候。
陝虢觀內,再次發生了變故。
原本,楚湘在奪取陝虢觀,背刺了大周援軍,宣佈脫離大周之後,便一直等待楚馨的征討。
可幾個月時間過去了,大周朝廷只是向下宣佈了楚湘叛逆一事,卻遲遲未見發兵討逆,這就讓楚湘和她手下的那些將士有些坐不住了。
要知道,此時的陝虢觀,除了楚湘和麾下的活死人軍團之外,幾乎沒有一個平民百姓。
他們從周毅手上騙取到的補給和軍需糧草,也在日益減少。
一開始,他們還打着以戰養戰的想法。
想着等大周來攻,自己利用地利之勢,將其擊潰,順便屯點口糧。
可大周遲遲未有動作,這不得不讓楚湘內心焦急。
眼看着日子過不下去了,擺在楚馨眼前的,就只有兩條路了。
要麼,她帶兵攻打陝州城,直接將其拿下,而後劫掠一番,徹底與大周決裂。
要麼,她就西進,進攻大唐,深入大唐腹地,以戰養戰,四處劫掠。
可不管自己如何抉擇,最後肯定是會成爲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現在擺在自己面前的,要麼徹底得罪大周,與其死磕到底。
要麼,就轉換目標,與大唐不死不休。
可不論如何選擇,楚湘都知道,前路渺茫,要麼絕處逢生,要麼徹底隕滅。
雖自己曾爲大周臣子,對於大周各處的佈防無比熟悉,知曉大周的薄弱點與短板。
但也正是因爲她曾經身爲大周臣子,這才明白大周的恐怖之處。
與其徹底惹怒楚馨,讓她不管不鼓興兵討伐自己,楚湘還是覺得,李世民那邊比較好欺負一些。
儘管不知道楚馨爲何不派兵討伐自己,但楚湘明白,對方絕對不是害怕或者顧忌什麼。
對方這會,應該只是沒空理會自己罷了。
也就在楚湘陷入兩難抉擇的時候,她再次收到了林菀的來信。
對於林菀,楚湘是十分瞧不起的。
對方身爲大周臣子,不思報國,卻一心只想着取女帝陛下而代之。
這樣的悖逆之人,若不是情非得已,自己是萬萬不會與之爲伍的。
雖然自己也是個叛逆,但她就是瞧不上林菀。
這次接到林菀的來信,她雖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當鄭
畢竟,對方暗中與自己勾連,明顯就是想將自己當槍使,關鍵的時候背刺大周。
只是,讓楚湘沒想到的是,當她打開林菀的來信,上面寫的,卻不是要自己背刺大周,而是讓自己一路南下,借道襄州,過荊州,前往長沙與之會合。
看到林菀書信上面的內容,楚湘只以爲自己這是看錯了。
對方的什麼?
讓自己離開陝虢觀,前往長沙與之會合,與五姓七望的崔盈盈,組成三家聯盟,共同抵禦北周和南唐,一起涿鹿下?
對方這是發的哪門子瘋?
還有,她怎麼放着好好的北周大將軍不當,非要跑去與崔盈盈攪和在一起?
她爲何要突然改變思路,放棄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暗中勢力,放棄一切,跑去與崔盈盈重頭再來?
這讓楚湘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只不過,看到對方不僅在信中將自己這次的路線規劃的一清二楚,也將沿途一應的守城將領,以及兵力佈防的一清二楚,這就讓楚湘有些心動了。
若是情況真如信上的那麼準確,那這,的確不失爲自己的一條出路。
只是,此時的她,還不能確定,這是不是林菀的一次陰謀。
想到這,楚湘也沒敢耽擱,她一方面命人傳信給自己在大周的暗探,讓他們全力查清林菀與大周發生了什麼。
爲何對方會突然放棄所有,遠逃至江南,還與崔盈盈結盟。
一方面,楚湘又開始積極備戰。
一旦消息屬實,那她就會在第一時間帶兵離開陝虢觀,按照林菀給的路線,一路南下,與之會合。
畢竟,能不死,誰也不想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