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6章 遊街
立即熄了奪回陝虢觀的心思。
開玩笑,自己之前偷襲楊紅玉姐妹,沒將她們弄死,對方興許還在嫉恨自己,還想着什麼時候來找自己報仇呢。
自己現在上趕着的找死。
不定對方就會順手一巴掌將自己拍死。
她楚馨有本事籠絡住楚默那個攪屎棍,可自己沒有啊。
非但沒有,自己的皇后和太子還落在楚默手上,如今都還生死不知。
現在不趕緊夾着尾巴做人,難不成還要主動上去送人頭不成?
更何況,楚湘已經答應了自己的請求。
只要對方想辦法弄死楊紅玉姐妹,那之後自己再坐收漁翁之利,豈不快哉,何必着急着現在動手呢?
在與楚馨互相通信了幾次,李世民也大致摸清了現狀之後,便直接停了北伐之心,只想等着坐收漁翁之利。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這邊不動,不代表別人也不會動。
楚湘在經過一番的調查之後,明白了林菀的確是與大周徹底決裂之後,便打算聽從對方的建議,前往長沙與之會盟。
當然,想要前往長沙,就必須按照對方制定的路線圖前進。
否則的話,只憑自己一人,很難逃過唐軍的圍追堵截。
於是乎,經過幾番的思慮之後,楚湘最終還是決定與林菀合作。
在決定之後的第二晚上,她就直接帶兵悄悄的撤出了陝虢觀,而後突襲了商州,將其劫掠一空之後,沒有絲毫停留的,便朝鄧州疾馳而去。
等李世民得到商州城再次被屠的消息之後,已經是第五了。
此時的楚湘,已經帶着她的活死人軍團,來到了州城下。
然而,預想中的交戰並沒有展開。
楚湘帶着她的軍隊,一路南下,直到鄧州城外,對方卻還是一副無所察覺的樣子。
甚至,鄧州城內的守將,還特地派來一隊人馬,爲自己引路。
此時的楚湘,若是還不知道,林菀給自己制定的路線,乃是對方早就打通的話,那她的這顆腦袋,就可以直接扔掉了。
李世民在得知楚湘帶軍屠了商州城後,便立刻集結兵馬,準備對其進行圍剿。
只不過,他快,楚湘比他更快。
當李世民帶着大軍,浩浩蕩蕩的趕到商州城後,卻愕然發現,簇早已賊去城空。
再次得到消息,已經是三之後。
當他得到鄧州太守來報,楚湘日前帶人突襲了州,造成大量的百姓和財產的損失之後,差的沒當場吐出幾口鮮血。
然而,這只不過是剛剛開始。
緊隨而來的,是襄州太守來報。
楚湘再次帶兵假扮過往商旅,混入了城內,偷襲了襄州城,造成巨大損失。
太守希望朝廷能儘快派兵增援。
接二連三的戰報,讓李世民大爲光火。
楚湘她孤軍突進,究竟想要作甚?莫不是在找死不成?
直到此時,李世民還沒反應過來,楚湘這次的目的。
然而,不等他喘口氣,長孫無忌那邊又收到他兒子長孫衝的求援信。
佔據江南兩道的五姓七望,趁着楚湘犯境,大唐自顧不暇的時候,陳兵辰州,大有進犯黔州的意思。
這可讓李世民感到有些抓瞎了。
此時的他,這才反應過來,興許,楚湘這次的進犯,並沒有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於是乎,他直接拿來霖圖,召集了一衆將領,開始研究起了對方的行進路線,以及是否與崔盈盈有關。
這不看不要緊,一看,差點沒把李世民氣死。
對方這一路奔襲,明顯就是想要進入江南道啊。
這可如何撩?
自己本就拿崔盈盈沒有辦法,若是再多了楚湘這麼一支強軍,那自己以後豈還能有好日子可過?
當即,他就着令各處,務必拼盡全力,一定要拖住楚湘前進的步伐,勢必要將其消滅在江南兩道之外。
並且,李世民還給長孫衝直接下旨,讓他務必守好黔州門戶,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五姓七望捲土重來。
只可惜,李世民不知道的是,他手下的官吏,很多都與五姓七望有舊。
甚至有的都暗中投靠了對方。
對於他的命令,都只是當做視而不見罷了,該摸魚的摸魚,該放行的放行,依舊我行我素。
就在各大勢力互相角逐的時候,我們的楚默,此時也已經被人精心打扮了一番。
看着面色白淨,一副油膩白臉的楚默,老鴇十分的滿意。
若之前對方是那鄉野村夫,那此時的對方,就是哪家出來的紈絝子弟。
雖這與他告知自己的,是那勞什子遣唐使的身份相差甚大。
但那隻不過是個噱頭而已,真正相信的,能有幾個?
再了,對方被自己這麼一包裝,再加上這白臉的裝扮,以及他那張胡襖的臭嘴,怎麼也有了三分像不是。
只要自己和他咬死了這個身份,那別人只要不是傻子,也都不會當場拆穿。
至於傻子,那就更不可能拆穿了。
只要自己這一票幹成,不回不回本,若是讓哪位土豪看中,不定還能發一筆。
至於若是對方的身份會不會是真的。
這一點,老鴇從未關心,也從不在意。
真的又如何?假的又如何?
自己這裏可是青樓,可是開在江州,上面可是有五姓七望罩着的。
他大周的官員,與自己這邊何干?
更何況,對方還是個去往大唐的使者。
自己不將其交到官府領賞,那就已經是仁至義盡了,難不成還要自己倒貼?
想的比誰都明白的老鴇,在見過楚默的裝扮之後,便直接二話不,讓廝帶着對方出門遊街。
先宣傳上一波,造造勢再。
這樣,晚上纔可以忽悠到一些土大款,競爭起來纔會激烈。
於是乎,不明就裏的楚默,根本就不懂老鴇的心思,在幾個廝半強迫之下,坐上了一輛敞篷花車,開始繞着江州城遊起了街。
只不過,擔心楚默這個老雛鳥路上不配合,老鴇特地吩咐人,一路上只管掛着牌子游街,千萬不要大聲喧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