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6章 洛陽鏖戰(下)
不僅沒有得到一兵一卒的支援,甚至就連派出去求援的斥候,也都不見蹤影。
原本洛陽守軍們還以爲那些派出去的斥候是被楚軍在半路截殺了。
於是便派遣了海量的人員,想要突破楚軍的包圍,將消息散發出去。
這個法子,的確有了成效,那些斥候,也很順利的突破了楚軍的包圍,朝着四周散發而去。
只是,讓所有人崩潰的是,有幾名倖存逃回的斥候,告訴了他們一個難以接受的消息。
那就是,周遭各府,對於勤王一事,全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他們不僅知道楚軍南下,更是早就知道洛陽被圍。
可這又如何?
他們就是不願發一兵一卒救援。
不僅如此,之前突圍出去的那些斥候,也全都是被他們直接處死,而後將消息隱匿下來。
大周朝的官員,絕大部分都因爲楚馨的高壓政策,而過的提心吊膽,生怕一不注意,一覺醒來,就丟了腦袋。
他們都巴不得楚馨早死,都巴不得趕緊換個主人。
原本以爲這個願望,只能午夜夢迴的時候,在夢裏想想。
畢竟,大周的強大是空前的。
他們不認爲,這個世上,會有哪個國家,哪股勢力會對大周產生威脅。
可令人意外的是,一覺醒來,大周的北方就被攻破,敵軍竟然兵鋒直指洛陽城下。
這是能想象的嗎?
北方那些城池之所以不抵抗,就被楚軍拿下。
除了不清楚楚軍的實力,更多的是,他們不想繼續遭受楚馨那殘暴的統治,想要另尋一個明主。
所以,在絕大多數普通民衆都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北方各城的官員就已開城投降,改弦易轍。
所以,周遭各府,在收到洛陽求援的訊息之後,第一個想的,並不是如何調兵遣將,前往洛陽勤王。
他們此時想的,基本上都是如何投降楚軍,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當然,這其中不乏一些楚馨和大周的忠實粉,從底層階級爬上來的平民官員。
他們並不想投靠楚軍,更不想眼睜睜的看着洛陽陷落,也有北上勤王之心。
可這樣的人畢竟太少。
周朝立國的時間太短,培養出的忠心人才,都還未成長起來,楚馨的這棵參大樹就已經要倒塌。
所以,那些忠於大周的官員下場,自然可知。
在他們剛展露出想要北上勤王的意思的第一時間,就會被那些世家大族,以及各層官員所排斥,而後直接殺死。
等到楚馨接到消息,馬不停蹄的回援,趕到洛陽城下的時候,整個大周的北方各地,皆以成了楚軍的囊中之物,被楊紅玉她們收歸麾下。
而楊紅玉,更是趁此機會,以前隋皇室遺孤的身份,昭告了整個下,她們要復國。
原本楊紅玉以爲,自己的這一杆大旗打出,從者如雲,那些前隋的舊臣,會如過江之鯽一般雲集而來。
可讓她失望的是,前隋已經滅亡多年,當初的前隋舊臣,現在基本都已過了花甲之年,再也沒了往日的雄心壯志。
且當初的隋煬帝,貌似也不是什麼明君,沒有太多令人回味的往事。
而最最重要的是,特麼的,你楊紅玉也是一介女流。
這個世界上,有楚馨這個女皇帝,就已經弄得下民不聊生了,再多一個女皇帝,門擔心這下將永無寧日。
更何況,你自稱前隋皇族遺孤,卻打出楚的旗號,這是在騙傻子呢。
所以,在楊紅玉打出旗號的很長一段時間,除了些許懷有晉升之志的投機份子之外,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基本沒有一人前來投靠。
而楊紅玉,也因爲擅自打出前隋的旗號,惹怒了包括李靖在內的楚默一衆部下。
要知道,他們可是楚默的家臣,是立楚默爲主的。
讓你楊紅玉,一個與楚默斷親之人,插手軍中事務,那隻不過是權宜之計,雙方互相利用而已。
可現在,你卻人心不足蛇吞象,想要將他們這些人收歸己有,問過他們的同意了嗎?你就擅自打出旗號?
若非李靖他們此時還要依仗楊紅玉對付那妖僧,不得雙方此時已經一拍兩散了。
可即便如此,雙方的關係也已經產生了裂痕,衆人也都知曉了楊紅玉的野心。
經過所有饒一致反對之後,楊紅玉也終於意識到了自己走了一步臭棋,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且消息發送出去,除了收穫貓狗兩三隻外,基本就沒有其餘收穫,無奈之下,她只能選擇再次隱忍,向衆壤歉之後,便承諾不再亂來。
儘管衆人心中不信,但此時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繼續勉強維持表面的祥和。
爲了早日拿下洛陽城,早日救出楚默,重掌大局,李靖等人經過一番商議之後,便決定速戰速決。
於是,在第二的時候,他們趁着楊紅玉拖住老和尚的時候,再次下令,對洛陽城發起了全面進攻。
這次的進攻不似以往的佯攻,而是真的全面進攻。
楚軍分三路,分別向洛陽城的東南北三個城門發動攻擊,獨留下西城門沒有派兵。
爲的就是圍三缺一,讓城內的軍民心存退意。
只不過,讓李靖他們失望的是,面對己方故意留下的生路,洛陽城上下,卻並沒有選擇逃離。
城內上至文武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存了死戰之意。
因爲之前的投降派,都已經被老和尚命人看管起來,剩下的軍隊,都是忠於楚馨的。
而城內的百姓,他們都是楚馨政策的受益者,日子眼看着一比一好過起來,他們又怎會在這個時候背叛楚馨?
於是乎,李靖他們這次的攻城異常艱難。
雖城中的守軍就只有10萬不到,但他們攻城的時候,無數百姓蜂擁而出,不僅幫着運輸各種物資補給和救治傷員。
更甚至,一些有過服兵役經驗的壯丁,還自發的組織了起來,成爲了洛陽城的後備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