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4章 虎頭蛇尾
當即,她便命人將這俘虜千刀萬剮之後,便返回了洛陽面見楚馨,將自己探知而來的消息告知了對方。
楚馨得知楚默身死的消息之後久久無言,最後也只能化作一陣嘆息。
第二,洛陽城下的大周軍隊便開始了全軍動員。
這算是周楚兩軍對壘以來的首次動員。
自楚馨帶着援軍趕到洛陽城下與楚軍對峙,雙方都擔心傷亡太大,所以都選擇按兵不動,互相對峙。
只由楚馨和老和尚出戰,迎戰楊紅玉姐妹二人。
這彷彿已經成了雙方的俗成約定一般,在四人未分出勝負之前,大軍只有依靠互相消耗對峙,來決定戰爭的勝負。
畢竟,這一戰若是繼續打下去的話,那至少可是要有幾十萬的傷亡。
幾十萬的傷亡是什麼概念?
那可是關乎着幾十萬戶百姓家庭的生計。
大唐立國之初,唐高祖武德年間的統計,全國人口僅兩百餘萬戶。
這幾十萬戶,一下子佔據了差不多十分之一還多的家庭,
且如今的下,自李唐結束隋末動盪,李世民登基以來,各處也是紛爭不斷。
先有突厥扣關,再有嶺南分封,之後在京畿道一戰,陝虢觀數戰,更是差點沒把大唐的家底直接揮霍一空。
後面即便楚馨撤軍,李世民也都沒有餘力繼續北上,只能龜縮在陝虢觀內舔舐傷口而不敢妄動。
楊紅玉和楚馨都知曉現在下的局勢,都明白不能再有太大傷亡。
否則即便奪取了下,那也只不過是個空殼子。
即便耗費她們一生,也不可能恢復到現今的局面。
更何況,即便兩軍在洛陽城下分出勝負,可若是不能將對方留在簇,那不管是楊紅玉還是楚馨,都不可能束手待斃,一定會再次徵調大軍進行反抗。
若是局勢到了那種地步,那這下就真的完了。
雙方誰都不願看到那的來臨,也都在極力避免那的到來。
所以她們寧願自己與敵交戰,也沒動用手下的軍隊。
可如今,楚馨卻是一改之前的局面,率先集結軍隊,這明顯就是不打算繼續耗下去,想要速戰速決了。
於是,在得知大周軍動向的第一時間,李靖和李君羨等人也紛紛開始集結軍隊,做出一副欲要決戰的架勢,以求能讓楚馨放棄這個玉石俱焚的打算。
只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眼看着雙方大軍集結完畢,即將決戰的時候,楚馨卻是突然獨自帶着一路大軍調轉方向,朝着襄州方向轟然而去。
而剩下的周軍,則是盡數退回了洛陽,一副堅守不出的樣子。
見此情形,楚軍這邊的將領全都面面相覷,正猶豫着要不要趁機追上去,大破周軍的時候,楊紅玉卻突然接到了楚若婉安排送來的嶺南訊息。
當得知大唐進攻嶺南,楊二寶身死的瞬間,她的心情比之之前的楚馨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若不是楊紅錢出面阻攔,若不是心中善存理智,不得就要直接孤身殺回嶺南,殺向長安,將李世民的腦袋砍下來了。
如今楚馨那邊突逢鉅變,己方這邊都還未搞清楚對方的意圖,所以,楊紅錢希望楊紅玉暫時保持冷靜,靜觀其變。
等其知曉了楚馨的意圖之後,再行決斷也不遲。
只是,此時的楊紅玉,早已被怒火衝昏了頭腦,滿心滿眼都只記掛着楊二寶,哪裏會聽楊紅錢的勸誡。
當晚上,楊紅玉就力排衆議,要求楚軍撤軍。
並且給出了最後通牒,若是明早再不撤軍,那她將會獨自返回嶺南。
反正二寶沒了,她們楊家的香火也就斷了,爭霸下什麼的,都只不過是浮雲了。
如今楚馨也不知道發的哪門子瘋突然離去,若還不趁着這個機會撤軍,難不成還想繼續攻打洛陽城不成?
即便攻下了洛陽,可若是不將楚馨和那老禿驢殺死,不想辦法將其麾下的軍隊去除,一城一地的得失,又能算得了什麼?
被楊紅玉這麼一攪合,原本還雄心壯志,信心滿滿的一衆熱,全都沒了繼續進攻洛陽城的打算。
於是第二一早,李靖便宣佈了撤湍軍令。
於是,歷時幾個月的洛陽之圍,就這麼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對峙雙方,楚馨這方的軍隊,除其帶走的一軍之外,剩餘部隊,皆撤回了洛陽城內。
而楊紅玉這邊,則是盡數由李靖率領,渡過了黃河,撤回了冀州。
楚軍這一撤退,洛陽城之圍就算是徹底解開了。
但楚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便立刻下令,讓囤積在洛陽的軍隊開始沿着對方撤湍路線,開始收復舊土。
而那些在戰爭期間,膽敢背叛大周,沒有隨着楚軍一同撤退,而被留下的官員,也在第一時間遭到了最血腥的清算。
與此同時,正在陝州城下帶着10萬殘兵與北周軍對峙的李世民,也收到了洛陽城解圍的訊息。
頓時嚇得急忙收兵,第一時間便退回了陝虢觀,準備固守。
而在江南兩道的崔盈盈和林菀,也在同一時間收到了最新戰報。
當她們得知楚馨竟然不顧大局,毅然帶着軍隊離開洛陽,前往襄州的時候,全都是一驚。
別人不知道,她們又怎麼可能不知道,此時鎮守襄州的,乃是北周曾經的叛軍楚湘。
楚馨突然改變作戰計劃,不顧一切的帶軍前往襄州,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一定是衝着楚湘去的。
可楚湘叛離北周也不是一兩了,期間楚馨都是對其置之不理,爲何卻要突然冒着捨棄一切的代價,毅然決然的揮師進攻襄州,這讓她們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第一時間,崔盈盈和林菀便派人將消息傳給了楚湘。
當楚湘得知楚馨寧願捨棄洛陽,寧願捨棄整個大周基業,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帶軍前來圍剿自己的時候,頓時感到頭皮發麻。
別人不知道,她乃是最早一批跟隨楚馨之人,又豈會不知道,自己定是哪裏觸怒了女帝陛下,這才惹的對方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前來收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