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考教問題

作者:七月初三
李恪沒有想到李世民考教完他對突厥的問題之後還要考教他如何發展經濟,改善國力這樣的大問題,心裏一陣猶豫。

  自己是裝作不知道呢?

  還是把歷史上李世民在唐初實施的政策說出來呢?

  他擡頭看了一眼神情專注等他回答的李世民,略一沉吟便道:“兒臣這幾天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有不妥之處還望父皇指正。”

  李恪對於如何打贏未來對突厥的戰爭分析的有理有據,讓李世民對他另眼相看。

  所以,他纔會問李恪如何能增強國力,改善百姓生活等的治國之策。

  他確實的指望李恪能在治國之策上有什麼突出的策略,便道:“你且說來聽聽。”

  李恪整頓了一下思路道:“一,免除關內及蒲州等六州兩年的租調,其餘各州免除租調一年,這樣可以大大刺激蒲州等地農業的發展。

  二,對於受突厥人入侵破壞嚴重的地區,國家按照每戶人口數量的多少,發放賑濟品;對於受封爲王的皇親國戚,大大降低其封邑的標準,以減輕當地農民的負擔。”

  說到這裏,他擡頭看了看李世民,見李世民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繼續說道:“三,國家倡導節儉: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

  李世民聽完李恪的三點治國策略之後,陷入了沉思。

  李恪說的確實是大唐現今必須要面對,也要解決的問題,他爲此飯不能食,夜不能安。

  今天經李恪這麼一說,心裏連日來的煩惱一掃而光,覺得大唐最該解決的就是李恪所提到的這三點。

  一番思考之後李世民看着眼前還是孩子的李恪,沉聲問道:“李恪,朕問你話,你要如實回答,你今天所說是你自己所想,還是他人讓你代爲傳達給朕?”

  對於性格剛毅果敢的李恪,說出如此切合實際的策略,李世民還是心有疑惑。

  所以,纔會有此一問。

  畢竟李恪的年齡如果真能想出如此治國策略,實在出乎他的意料。

  如果,是有高人指點李恪,他也想見見這個人,必定不會讓此等人才埋沒。

  李恪在李世民問他如何對待突厥問題的時候就知道會有如此一問,便不緊不慢的說道:“啓稟父皇,今天所說,確實是兒臣所想,並非有他人指使。”

  李世民知道李恪不會欺騙他,所以,雖然臉上沒有表現出來,內心卻震撼不已。

  如此慎密的決策盡然是出於一個孩子之口,更多的是作爲父親對兒子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而感到欣慰。

  他笑道:“未曾想到經此一役,你倒是思想開闊了許多,有這般的見解,父皇感到高興。”

  李恪看到李世民不斷變化的表情,一顆心高懸着,如今在聽到這句話,一顆心終於落地。

  但就在此時,李世民又道:“聽說昨天你偷偷出宮,在長安城又闖禍了?”

  李世民如此一問,李恪頓時感覺全身冰冷,立馬道:“父皇,兒臣只是想去看看岑先生,還有一起玩到大的哲威他們。

  至於,至於在酒樓那件事情,不是兒臣刻意爲之。”

  李世民今天心情好,所以,沒有想過過多的責備李恪,只是道:“你一個堂堂的王爺,跟市井無賴打架鬥毆成何體統。

  不過此事也不能怪你,只是,事後你對劉夢龍的處置有些不當,不該濫用私刑。”

  “兒臣知錯了,還請父皇責罰。”

  李恪急忙認錯。

  “懲罰是必須的。”

  李世民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你也不例外,不過那劉夢龍也只是一個市井無賴,你對他嚴懲就是幫了長安城的百姓,朕就從輕處罰你吧。”

  李恪聽到李世民說要責罰自己,心裏一陣冰涼,已經做出你說什麼就什的態度,但就在這是卻聽李世民道:“朕懲罰你在府中禁足一個月,抄千遍《蘭亭序》,你可滿意?”“滿意,滿意。”

  李恪欣喜道:“多謝父皇。”

  看到眼前兒子的表現,李世民心中也是一陣好笑。

  而後,李恪又把岑文本做自己老師的事情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對於兒子開始學文之事很驚訝,便問道:“你何時對學文之事如此上心?”

  李恪知道李世民會有此一問,便道:“父皇,這是兒臣經過刺殺受驚後的領悟,覺得不能整天打打殺殺,學習知識也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聽後,甚爲滿意,心中高興兒子能有這樣的情趣,便道:“既然如此,朕答應你了。”

  李恪聽高興的道:“兒臣,多謝父皇。”

  李世民因爲政務繁忙,還有很多奏章要他批覆就沒有根李恪多說。

  勉勵了他一番之後讓他退了出來。

  李恪也不便多打擾他,臨走說了幾句:父皇要注意身體,不要太過勞累的話,便退出了兩儀殿。

  李世民雖然忙於政務,沒有跟李恪說太多的話。

  但他能感受到李恪對他的關心,這讓他心裏對李恪又多了一份愛意。

  出了兩儀殿,李恪心情大好。

  因爲,他今天又有了不少的收穫。

  老遠就看見不遠處的小寶子,小寶子見到李恪,快步跑過來對李恪道:“殿下現在是否要回府?

  劉老剛纔說他在府裏陪你練劍。”

  李恪心裏想着學武的事情,便帶着小寶子急急忙忙朝自己的府邸而去。

  看着李恪走遠的背影,李世民心裏的煩惱一掃而光,開始思考最近大臣們討論的冊立太子的事情。

  通過他對李恪的考教,可以看出他在文治武功方面有很強的天賦,對於如何治理國家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是李世民認爲一個帝王,一個國家統治者必須牢記的定律。

  而李恪能減免賦稅,降低封地標準,減輕百姓負擔真實體現了他的愛民之心。

  通過以往的歷史,李世民深深知道,只有百姓富強,人民生活安定了,國家才能夠繁榮昌盛。

  然而,古今帝王能懂這個道理的有幾個呢?

  所以,他覺得李恪身上所具有的最大有點就是懂得百姓和君王孰重孰輕的道理。

  想到這裏,李世民開始有點煩惱,自古長幼有序,嫡庶有別,李恪始終不是嫡子,立他爲太子會遭到很多人的反對。

  並且,他的身份還還有些尷尬,隋煬帝外孫的身份令他不可能得到跟他一起征討天下,打下大唐江山的衆人的支持。

  雖然,有部分羣臣建議立他爲太子。

  但是,立李恪爲太子不是他和部分人所能決定的。

  立儲關係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雖然是自己的家事,但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這就是帝王,這就是皇帝,自己的家事就是天下事,自己的一舉一動影響着整個大唐,影響着他身邊的任何一個人。

  反而以長孫無忌爲首的衆人都建議立嫡長子李承乾爲太子。

  只是,李承乾的性格和才能他清楚,雖說不上優秀,但也不算很差,若跟李恪比起來,就有點相形見拙了。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