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小時候的事兒
“呼,呼,好燙啊。”薛佳琪咬一口,燙的直吸溜嘴。
“慢點喫,看你喫的習慣不。”李東貼心的拿過來一張溼巾,讓薛佳琪用手墊着,既能防止燙手,又能防止油污弄到身上。
菜角里包的是韭菜雞蛋和紅薯粉條,這是經典款,基本上老少皆宜。
有的人也會加一些肉末或者香菇之類的食材,看個人喜好。
“挺好喫的啊,外焦裏嫩,看着也好看,跟個大號餃子一樣。”薛佳琪喫一口笑着說道。
當喫貨真是太開心了,每天能喫到各種好喫的就更開心了。
“等會兒再嚐嚐糖糕和饊子,特別是饊子,小時候真是怎麼喫都喫不夠。幹喫,泡着喫,煮着喫,想想都誘人。”李東說道。
“那你怎麼喫不胖呢?我看你之前的照片也都挺瘦的。”薛佳琪好奇的問道。
李東臥室的牆上掛着一個相冊,上面有李東各個年齡段的照片,基本上都是生日的時候去照相館拍的,每年一張到兩張。
照片上的動作和姿勢也比較統一,基本上都是剪刀手,或者直直的站着,或者手裏拿一束花,看着傻傻的蠻可愛的。
她專門用手機把每一張都拍了一下,準備收藏起來,等以後沐沐長大了讓他看看爸爸小時候是什麼模樣兒。
“天賦吧,光喫不吸收,都排泄出去了。”李東臭屁的說道。
“這就是炸饊子是嗎?”薛佳琪好奇的問道。
只見陳素芬和李先進倆人配合着,一個往筷子上放搓成細條的面,一個往油鍋裏放,時不時的用長筷子撐幾下。
“對,馬上就好,小時候只有來客人了才能喫一點,平常都捨不得喫呢。”李東說道。
“好吧。”薛佳琪點點頭沒說什麼。
她小時候喫的喝的沒缺過,雖然物資也不像現在這麼豐富,但是比大多數同齡人要好多了。
起碼糖果啊、肉蛋奶啊、零食啊什麼的沒斷過。
“好了佳琪,讓你嘗第一口,小心燙。”陳素芬從鍋裏撈出來第一份,放到旁邊的饃框裏控一下油。
“金燦燦的看着就有食慾。”薛佳琪笑嘻嘻的說道。
等了幾分鐘等到不太燙的時候,薛佳琪咬了一口,慢慢咀嚼着,欣喜的說道:“很好喫誒,感覺像幹吃麪一樣,不過比干吃麪要香。”
“那當然,小時候喫個這都相當於是過年了。”李東笑着說道。
“你們小時候幸福多了,我跟你爸小時候那才叫可憐呢,白麪膜都喫不上,天天都是紅薯面,經常喫的胃反酸水。”陳素芬說道。
從苦日子過來的人,對於糧食有種近乎苛刻的節省,喫多少都沒問題,就是看不得浪費糧食。
“我小時候家裏窮,上初中以前都沒有穿過新衣服,都是穿的你大伯的舊衣服。衣服破了就補一個補丁,一件衣服至少都是七八個補丁。”李先進一邊炸饊子,一邊給李東講着他小時候的事情。
“有一年中秋節,好不容易分了半個月餅,不捨得喫。晚上睡覺的時候放在被窩裏,想着明天再喫。結果等天亮的時候找不到月餅了,被老鼠給吃了,地上還有一些殘渣。
氣的我坐在牀上哇哇大哭,哭的那叫一個傷心啊,誰哄都不行。你大伯不忍心,把他的半個月餅給我分了一半,我纔不哭。”
“那時候物資緊缺,大家都窮的很,誰也不比誰家強多少,也不怕被人笑話。跟現在不一樣,有錢的人家富得流油,沒錢的人家混個溫飽。”
“城裏可能好一些,畢竟是喫商品糧的,有國家供應着,再怎麼着不會餓肚子。鄉下就不一樣了,餓死人的都有。”
“那時候一毛錢就能買六塊水果糖,上學只要五毛錢,可是五毛錢的學費很多人家都拿不出來。沒辦法就只能拖欠着,有時候一個學期都快上完了還沒有把學費給補上,老師就該去家裏要了。”
“那時候女孩兒不受重視,像我這樣能把小學上完就已經是不錯的了,能上完初中的一個村也不一定有一個。大多都是上幾年認一些字就不上了,在老一輩人的觀念裏,女孩子早晚都要嫁人的,上學也沒有什麼用,還不如在家裏幫着大人幹活呢。”
“我跟你媽結婚的時候就只有兩間土坯房,屋裏一張牀,一個新做的木櫃子,兩個板凳,連個喫飯桌都沒有,喫飯只能端着碗蹲地上喫。”
“等我進到食堂上班以後,咱們家的日子也纔算慢慢好起來,最起碼不用餓肚子了。不瞞你小子啊,結了婚以後我的個頭還又長高了一點呢。”
“你們現在的生活在我們看來已經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了,想都不敢想。小時候我有時候就在想,什麼時候誰一頓能讓我喫一個白麪饅頭,我賣給他們家都行。現在別說喫一個白麪饅頭了,一個饅頭掉到地上估計都沒有人願意去撿,嫌棄髒。”
“跟你們說這些不是讓你們憶苦思甜,你們沒有經過過那段苦難的日子,再怎麼說的情深意切你們也理解不了。
只是希望你們倆能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過日子沒有不拌嘴的,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所有問題都可以協商着來。協商不下來的也簡單,抓鬮,抓着什麼是什麼。”
“都是普通人家,小兩口過日子能遇到多複雜的事情?絕大多數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小事兒怎麼解決都行,聽誰的都可以。”
“嗯,我知道的媽,你們放心吧。”李東率先表態說道。
“對啊,有什麼事情我們倆都是商量着來的,目前爲止還沒有什麼事情是協商不了的。”薛佳琪笑着說道。
“那就好,現在你們才結婚不到一年,還屬於蜜裏調油階段,以後等新鮮勁過去了,就是鍋碗瓢盆交響曲。過日子就是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再有錢的家庭也是圍着這些轉,只看你們怎麼協調這種種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