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不忘你父子建言之功!
酒宴結束,李源功成身退,心安理得的回家睡覺。
但是劉備卻不敢休息,留下諸葛亮、四大從事中郎,以及關羽、張飛、趙雲幾個心腹將領連夜商議軍事部署。
諸葛亮精神抖擻,指着一面大大的山川地理圖侃侃而談。
“主公,孫仲謀招募山越兵一萬,從建鄴出發,已至濡須口。待曹軍兵敗,便渡江北上攻取合肥,劍指揚州壽春。
周公瑾與我相約合兵取南郡,主公得公安,彼得江陵,以二城輜重補充後勤,北上攻取襄陽。荊州既定,周公瑾許諾襄陽、江陵以西荊州疆域歸主公,共分荊州。”
劉備眉頭微皺:“那荊南四郡呢?”
“亮在建鄴時,孫仲謀曾言,長沙乃其先父文臺公起兵之地,希望主公不要染指,其餘三郡任我軍取之。若事有不諧,便換他們來取。”
劉備點點頭:“孫文臺當年治理長沙多年,仲謀此言倒不過分,與他無妨。襄陽、江陵以西上庸、西城兩郡,半個南郡加上零陵、武陵、桂陽三郡,還有現在的江夏郡,我們分得六郡半。唔,足夠了,多了也消化不了。”
關羽符合道:“這應該多虧了孔明多方周旋的結果。屆時大哥只要坐鎮公安經營數年,以六郡半之力可得十萬大軍。南北兩路發兵,益州可得矣。”
當初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極力勸說劉備伺機反客爲主拿下整個荊州。
雖然對劉備來說極有誘惑力,但劉備還是拒絕了。
說實話,諸葛亮還沒成長到蜀漢丞相時的高度,政治眼光遠沒有劉備深遠。
這麼多年來,劉備深知自己優劣。
他沒有曹操家世人脈,中原看好他的人不多,所以才一敗再敗,最後只能託庇劉表。
江東地理位置優越,孫氏父子三代耕耘,有深厚的政治基礎。
他一無所有,只能佔一個人和的優勢,仁德的名聲纔是他最好的保護色,使得世人對他還有一絲好感。
也使得曹操、劉表,乃至孫權有所顧慮,不敢動手除掉他。
有時候劉備捫心自問,還是慶幸不已。
他與當初呂布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帶着一幫兄弟在夾縫中生存,在各個勢力當中反覆跳轉,就爲了能夠有一塊安生之地。
甚至論武力,論戰績,他還比不過呂布。
但他有一點自始至終做的很好,就是他時時刻刻沒忘記老祖宗劉邦是如何成功的,就是緊守仁義這個底線。
對別人,對手下都能做到謙遜、仁厚,推心置腹。
所以曹操能夠毫無顧忌的殺了呂布,卻無論誰勸他,都沒有殺了劉備。
劉備認爲仁義纔是他立身之本。
不管他多麼垂涎荊州,就算劉表死後,劉琮名不正言不順的繼承荊州牧大位,他也沒有動作。
儘管劉琮很快表明要投降曹操,把劉備置於險地,他還是沒有動作取而代之。
就是考慮到自己仁義的名聲。
若是這個名聲都壞了,他還有什麼資格去和曹操、孫權爭?
正因爲如此,孫權纔會拉攏他,與他共抗曹操,甚至最後分給他半個荊州。
這是他應得的,拿的心安理得,拿的無可厚非,拿的不滿曹操的荊州人都會投奔他。
畢竟江東和荊州是世仇,而他在對待劉表父子的態度上,在荊州這麼多年名聲經營上,已經遠遠超過孫權。
戰後荊州人從心理上只會偏向他劉備,而不是孫權。
就算孫權拿走了半個荊州,又有什麼用。
人才、人口,纔是最大的財富啊。
劉備這麼多年的經營,如今到了最後獲取果實的時候了。
隆中對,第一步即將完成,劉備興奮的根本睡不着覺。
“雲長,你的一萬水軍明日出發,於赤壁以西五十里下錨。一旦曹軍水寨火起,便直撲北岸。休要與曹軍纏鬥,向西拿下烏林,然後棄舟登岸佔據華容。若是南郡空虛,先拿公安再下江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