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尼采迅速回復手臂之後,意識給衆人說道:「如此說來,我跟莊子尚不夠成威脅,若再加上奧古斯都,立即會遭受攻擊。顯見超越主一人就足夠被對方認爲是威脅了。」
老子騎上青牛,意識說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
奧古斯都心中怒嘆道:「又來了,說些五四三的,這古語我怎麼可能聽得懂呢?」意識道:「老子大人,麻煩講白話一些,我書看的較少,謝謝!」
老子意識迴應道:「會懂即會懂,呵呵呵!」
奧古斯都無奈白了老子一眼後意識道:「現在怎麼辦?我總不能一直在黑洞巨獸區域,浩損功力非常巨大的。」
莊子意識道:「往前是不可能的,往後也是無法的,那波光區域必須至九之數才能通過,如今我們只有五個,奧古斯都、尼采、老子、黑暗王者,以及我。
也許,只能等死了,哈哈哈!」
奧古斯都意識道:「死?喔!讓我堂堂一界之主死在這兒,實在是太憋屈了!都怪那些陣亡的太大意了,尤其黑暗王者,你明明可以讓黑洞巨獸害怕着,當時就應該走在一起!」
黑暗王者思光一轉,大意識含蓋時空,除了水晶建築物周圍外。
此時的王風,早已經把浮壺空間的世界延伸到無窮無盡的世界,除了銀河系被音樂皇天驕龍給禁制保護着,以及魔俠的心世界,就是水晶建築體。
一蔚然的世界,美麗的湖泊如湛藍色的海,湖沙非常灰白柔軟,沙灘上有個人正躺着,眼光穿過浮壺空間,看向遙遠的千奇百怪的世界及異事異物。
王風的生命祥和,祥和大道的意念不斷緩緩的進入意識及心靈裏。
一道很模糊的感印,非常遙遠,又很親切的招喚。王風意識一穿,隨即看到了光波圈,正是曾經被轟擊過的地方。
…
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
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有」又起源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
老子認爲「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
老子又認爲「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爲「大」。
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爲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
人爲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爲「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爲「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老子言「守柔」,嘗謂:「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爲「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
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爲「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爲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豁;爲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
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爲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又認爲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老子認爲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
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爲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
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纔是真正的滿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慾」、「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又謂:「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爲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爲,則無不治。」
「無爲」,不能理解爲無所作爲。
《淮南子、原道訓》:「無爲爲之而合於道」。道家的「無爲」,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爲(無爲而不無爲)。
「古之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爲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故,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僞?六親不和,焉有孝慈?國家昏亂,焉有正臣?
第十九章: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僞棄詐,民復孝慈。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梨樹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