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尊號 作者:吳念真 史學家杜正勝在他的着作指出,戰國時代各國都透過稅制及戶籍制度對百姓直接支配,稱爲「編戶齊民」(編入戶籍的農民),承擔國家賦稅,作爲國家的主要經濟支柱。不過到了戰國後期,六國農民朝不保夕,經濟破產,無法支持戰爭的開支及徵召,六國的賦稅基礎受到破壞,因而敗亡。六國合縱是嬴政在統一戰爭最大的絆腳石,但六國身各懷鬼胎,且山東六國之間亦時常發生戰事,例如趙燕兩國已經因連年戰爭,而成爲生死大敵,在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燕王喜因趙國長期遭受秦國攻擊,主將廉頗又出奔魏國,燕王喜不但沒有打算援趙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進攻趙國。出征前燕王喜曾詢問劇辛關於龐煖的情況,劇辛說龐煖容易對付。燕王喜於是以劇辛爲將攻打趙國,趙國派龐煖迎戰。最終趙軍大勝,俘虜燕國兩萬人,劇辛被擒殺。從上述例子可見六國合縱關係十分脆弱,終被秦國逐一輕易擊破。嬴政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在政治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舉措,對後世的中國政治、經濟與化的統一及發展有巨大的影響。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纔可稱爲「王」,但自平王東遷後,周室衰落,楚吳越三國分別僭越稱王,而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權威更形低落,其間發生「五國相王事件」,各諸侯不但各自稱王,還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的王位,一時間「王」的稱號亦大幅貶值,因此「皇、帝」之名開始形成。當時各國諸侯爲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權及統一的依據,紛紛從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爲自己王族編造古代帝王譜系。如戰國後期齊湣王及秦昭襄王互稱東西兩帝。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爲自己「功過三皇,德兼五帝」,「王」的稱號根不足以向後世人張顯自己偉大的功業及尊崇地位,於是與重臣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議,就自己的「尊號」一事提供意見。王綰等人首先稱讚嬴政的功業已經超越三皇五帝,然後稱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稱謂,以泰皇最尊貴,因此向嬴政獻上「泰皇」的尊號。頒佈律令的稱爲「制書」。詔告天下事件的稱爲「詔書」,印章稱「璽」,所說的話稱「諭」,羣臣稱其爲「陛下」。天子不再自稱爲「寡人」,改稱爲「朕」。嬴政接受王綰等人的大多數建議。但對於羣臣向自己獻上的尊號「泰皇」,則將其泰字去掉,採用上古「帝」一字,稱爲「皇帝」,並追尊其父莊襄王爲太上皇,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代則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百姓則稱爲「黔首」。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將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磨成玉璽,亦即是後世相傳的「傳國玉璽」,玉璽大小爲四寸方形,由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玉璽上方雕着五條龍,上寫八個蟲鳥篆字,根據記載和現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見《三國志吳書》)」、「受命於天。既壽且康(見《應氏漢官》、《皇甫世紀》)」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史學家裴松之說法)」四種說法。秦始皇採用戰國陰陽家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爲黃帝屬土德,有黃龍和大蚯蚓出現。夏朝得木德,有青龍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長得格外茁壯茂盛。商朝得金德,所以才從山中流出銀子來。周朝屬火德,所以出現赤烏的祥端。秦繼周而興,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公在出獵時遇上黑龍,故秦應屬水德。爲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爲歲首,年初朝賀改至十月一日進行,色尚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天子乘輿六尺、車駕六馬)等制度都以「六」爲數,並更改黃河的名稱爲「德水」。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節尚「冬」等。因爲水主陰,陰代表刑殺,秦始皇以此作爲其加重嚴刑酷法的依據。由於秦代國祚短暫,加上記載殘缺,對於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間接推斷,但無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東漢班固所着《漢書》,都指漢承秦制,因此對於秦始皇時期的官僚體制,主要是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不過無論如何,秦始皇確立百官體制,稱「三公九卿」,並沿用後世的說法,仍爲人廣泛接受。關於「三公」一詞出現的時間,應在春秋之末。至於「九卿」則自周初至戰國初期,未曾發現各國採用此官制的證據,但可以確定「九卿」一詞出現在春秋魯定公、魯哀公在位期間,且與『三公』連在一起。先秦獻中關於九卿之說的確切記載是《呂氏春秋》,另外《呂氏春秋十二紀》中也有類似的制度描述,可以視爲『九卿』一詞的最早出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確立百官體制,以丞相總理國政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司糾察,統稱爲三公。「三公」之下設「九卿」掌控宮廷事務,包括郎中令(宮中保安)、治粟內史(掌財政)、奉常(掌宗廟禮儀)、太僕(掌皇室輿馬)、廷尉(掌刑獄)、少府(掌山海池澤)、衛尉(掌宮門衛兵)、典客(掌「蠻夷」事務)及宗正(掌宗室事務),但因爲獻記載的缺乏,故未能確定太尉及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實務。至於九卿的數目開始時只是象徵式,只是觀念上之官制,並未嘗爲「九」之數字所拘。直至東漢纔將觀念上之九卿,坐實爲事實上之九卿。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設博士七十二人,以備諮詢,又設將軍(掌征討)、將作少府(治宮室),所有官員都由朝廷委任,隨時調動任免,並須每年考績。秦始皇建立的官僚制度,成爲歷朝政治制度的典範。自消滅六國後,朝廷曾爲應否復行封建,展開討論。當時丞相王綰認爲,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無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議秦始皇分封諸子,以屏藩皇室。這個建議儘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當時擔任廷尉的李斯卻力排衆議。李斯以周王室作例子,指周王室亦分封不少姬姓公族,但他們的後代卻因爲血緣疏遠,紛紛割據,互視對方爲寇仇,周天子根無力阻止諸候之間的爭端,而且諸侯根不再將王室放在眼內,最終周朝分崩離析。分封諸子只會導致日後諸侯割據,兵甲不息。要使天下安寧,只能推行郡縣制,對於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纔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秦始皇認同李斯的意見,指諸侯王纔是擾亂天下的禍端,正是因爲他們的存在,天下人才苦於連年戰爭無止無休,渴求和平。〖書網∷更新快∷無彈窗∷純文字∷www.〗 (梨樹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