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一隻杜鵑不唱歌,風林火山
像政治參謀本多正信、情報參謀服部半藏、戰略參謀內藤信成、高木清秀等人,都是在這段期間培養出來的。
這些幹部使德川兵團形成一個佈局沉穩,有計畫、有組織、有效率的「常山之蛇」,對他後來打敗石田三成,掃除反對勢力掌握大權有極多的貢獻。
從德川家康由弱轉強的過程來看,他等於是中小企業要脫胎換骨,擠身於大企業的前奏。亦即市場地位第三位以後的企業準備要竄升到第二位,此種轉化蛻變的過程,是十分艱難且痛苦的工程。
其間最主要的關鍵即在於經營者的「意志力」、「判斷力」和「組織力」。遠有企業的體質和結構要徹底的整頓改變,家族企業的窠臼和羈絆要加以擺脫,這種包袱,除非具有堅定的意念與決心,否則決難奏功。
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長期經營得方針和策略的擬定,則需要敏銳果敢的判斷力。因此,制度的規劃、人才的網羅、財物的安全、幕僚的建立等等,都要在這個階段做好安排和準備。
階段3、強者的地位─
使德川家康真正成為強者的關鍵性戰役是小牧長久手之戰。這兩戰之後,他等於取得了與最大強敵豐臣秀吉分庭抗禮的機會。
不過,在武田和織田軍長期的苦戰中,他已開始由「戰略」轉而注重「謀略」,也從組織戰中發現「統率力」的重要性。
「謀略」即智慧之意,亦即不再以能戰、善戰作為解決敵我之間問題的方法,而改以兵法中最高境界的「不戰而勝」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即使非戰不可,也要讓敵人主動開戰,以求得道德和大義上的美譽,作為收服人心的張本。像關原之戰、大阪之役,都是他不得已才應戰,而且每一戰必以政治上的謀略取勝。
至於「統率力」的強化,則是知人善任,充分運用幕僚參謀的專業才能,是組織的戰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並藉將帥的人格、神格感召部屬的凝聚與向心,協同一致的理想的目標邁進。這是他最後能以臣屬的身份擊敗豐臣氏的最主要原因。
經過「弱」、「由弱轉強」到「強」這三個階段的企業,等於是取得業界盟主的地位。
這個階段的經營管理,亦可師法德川家康的強者兵法,致力於「謀略」的運用,以及「統率力」的強化。
因為,處於強勢或第一品牌的企業,規模必然相當龐大,產品種類亦不斷增加,經營者事實上不可能事必躬親,鉅細靡遺的照顧。
因此,就要懂得授權和分層負責的專業分工,充分發揮組織的功能。在商戰方面則要施展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的謀略,致力於市場的擴大;對於競爭者可用以大喫小或大小通喫的策略,或兼併、或消滅,才能鞏固第一的市場地位,維持霸主的局面於不墜。
以上分析了德川家康三階段的兵法及其在企業管理上的應用之後,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家康成功非常重要的一項性格:「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功夫。
此一性格不論在任何階段,都表現得令人感到他的不凡:從弱者時代充當金川義元的先鋒砲灰開始,到被織田信長利用來攻打越前,被下令殺子殺妻,向豐成秀吉稱臣等等,都發揮了他的「忍術」,由於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無怪乎他能「成人之所不能成」。
另外,就是他善於模仿的本領,我們也不能不有所認識。他曾埋首研究甲州軍學及武田的用人知道,也從織田處學到新的戰術戰略,以及管理財政經濟的方法。他的善於模仿,對於後來日本傳統精神及國民性有著極大的影響。
當然,德川家康亦非毫無缺陷或永不犯錯的完人,不過,他卻有錯而不再犯,且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成為智慧的天賦。像三方原之戰,他就因驕矜自滿,不尊兵法而大敗,然而,這次失敗之後,他終身再也沒有重蹈覆轍,反而因之而由弱轉強。
在書中,可以領略到日本戰國時代諸侯間的爾虞我詐、分分合合,以及各種強凌弱、眾暴寡的陰謀詭計,像「三十六計」中的苦肉計、離間計,「孫子兵法」中的重要觀念、戰略法則等等,將支用於商戰之中,都能產生一定的用途。
因此,閱讀此書,不但可以提綱挈領的掌握日本戰國時代重要的史實和戰役,亦可瞭解德川家康奮鬥的過程和成功之道,並且將其重要的原則運用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商戰上。
讀一本能有如此多方面的收穫。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商用德川家康兵法》
豐臣秀吉之辭世詩:「身隨朝露而生,隨朝露般而去,我這短暫一生,即使風起雲涌,也只是,繁華夢一場。」
朝倉義景之辭世詩:「七轉八倒,四十年內,無自無他,四大本空。」
柴田勝家之辭世詞:「夏夜夢路渺,悲涼無常一世名,寄語云中不如歸。」
明智光秀之辭世詩「順逆不兩立,大道徹心源,五十五年夢醒來,歸一元。」
大谷吉繼─切腹之前的名言是「三成,在地獄再會吧。」
德川秀忠:「大御所之謊話,就算其他人知道未必是真的,都會相信,但我說的謊話,就算是如何努力的說,都一定無任何人相信我!」
真田幸村於大阪冬之陣時大喊:「關東軍百萬,沒有一個是男兒」
一隻杜鵑不唱歌。豐臣秀吉說:「如果杜鵑不唱歌,我會想辦法讓它們唱」;織田信長說:「如果杜鵑不唱歌,我就殺了它們。」德川家康卻說:「如果杜鵑不唱歌,我會等著它們唱」
德川家康:「天下是等來的」
伊達政宗:「願早生二十年,成就如信長公霸業」
竹中半兵衛重治:「戰死沙場是身為武士的本色」
武田信玄(1521─1573,原名武田晴信,通稱太郎)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日本戰國時代名將,人稱「甲斐之虎」,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相模之獅」北條氏康齊名。
在日本戰國史上頗具影響。所舉「風林火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之軍旗,語出《孫子兵法》,成為了武田軍的一種象徵。
其用兵方略與為政之道在日本戰國史上留下頗具影響的一筆。所舉「風林火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之軍旗,語出《孫子兵法》,成為了武田軍的一種象徵。
信玄積極開發耕地,克服了甲州耕地不足的問題,尤其窮半生精力修築的信玄堤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信玄利用甲州領內大量金礦,積極開採金礦的事業,引入先進的採金技術,發行全日本最初的定額金幣甲州金。
信玄重視民政,其制定的《甲州法度》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分國法之一。
信玄曾迷戀春日源介(即高阪昌信),現今留下了信玄寫給春日的書信。
原名武田晴信,信玄是出家後的法名,據《甲陽軍鑑》記載,玄字取自中國唐代名僧臨濟宗創始人臨濟義玄。
(梨樹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