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墨子

作者:吳念真
魔俠守護者之一魔俠─墨子

  墨子(生卒年不詳,約爲前479年—前381年以內),戰國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木石)人。

  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交相利」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家在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可知戰國之世,墨家屬顯學。

  《墨子》一書中體現的墨子的思想在後世仍具有一定影響,廣爲流傳的《千字文》中便記載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絲染」的故事。到了清朝,隨着諸子學的興起,學者對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墨子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爲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清朝學者汪中治墨學,他將墨子與孔子平視,認爲「孔子魯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

  墨子與孔子有相當程度上的差異。孔子主張久喪厚葬,對祭祀非常重視,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是針對祭祀的說明。墨子一生過着簡樸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張「節用,節葬,非樂」,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

  歷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最傳統的說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

  司馬遷沒有給墨子立傳,僅在孟子、荀卿傳後,有簡略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爲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元和姓纂》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爲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着書號墨子。」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

  童書業根據《廣韻六脂》以及《姓氏急救篇》所引的《世本》文字「宋襄公子墨夷須爲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及《通志氏族略》記載的「墨臺氏,子姓,宋成公子墨臺之後。」考證得出,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子魚),也就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所記載的着名的子魚論戰故事的主人公,其名目夷又寫作墨夷或墨臺,其後裔以墨夷爲氏。

  童書業據此認爲墨子爲宋國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後,因此墨子繼承了貴族身份爲宋國大夫。

  南齊孔稚圭所着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爲「翟子」,元朝伊世珍所着的《琅環記》也附和此說,並認爲墨子姓翟名烏。

  清朝周亮工所着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爲道,今以姓爲名。」認爲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

  晚清學者江瑔所着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爲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爲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爲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爲刑徒,實爲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爲極。

  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樣,就被稱爲墨了。而歷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爲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墨子生於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爲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爲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有學者稱其爲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爲魯陽人,即楚人。

  宋人說和楚人說遭到梁啓超的批駁。在《墨子學案》中,據《墨子.公輸》「歸而過宋」,力證非宋人。據《墨子貴義》「墨子南遊於楚。」若墨子是楚國魯陽人,則當爲「遊郢」。

  方授楚《墨學源流》,張純一《墨子魯人說》都對墨子宋人說、楚魯陽人說進行了批判。

  姜寶昌《從呂氏春秋高誘注論到墨子爲東魯人而非西魯人》:畢沅誤讀了高誘注。

  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爲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爲:《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墨子魯問》「以迎墨子於魯」。《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爲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着名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爲滕州人》、《墨子裏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爲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該學說現得到絕大多數墨學研究者(匡亞明、任繼愈、楊向奎、張岱年、季羨林)的認同。

  胡懷琛撰《墨翟爲印度人辨》、《墨子學辨》等論着,首次提出墨子爲印度人。他認爲墨並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而且墨子長得黑,主張兼愛、非攻,顯示墨子應該是婆羅門。金祖同、陳盛良則說墨子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衛聚賢考證墨子應爲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早期墨家弟子很多,《公輸篇》:「墨子之說楚王曰:『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淮南王書》「亦謂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現存有關墨子及墨家活動的資料很少,「而徒屬名籍亦莫能記述」。

  現存史料中可考之稱「鉅子」者有孟勝、田襄子、腹?等三人。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

  《琅環記》原文:「墨子姓翟名烏。其母夢,日中赤鳥飛入室中。炎輝照耀,目不能正警覺。生烏,遂名之」。

  墨家,爲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之一,創始人爲墨翟,世稱墨子,墨家之名從創始人而得。

  之後由於西漢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漢武帝在位時代之後基本消失。

  (梨樹文學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