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元宵節,情人節快樂

作者:吳念真
元宵節,亦稱爲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日本稱上元、小正月,朝鮮稱正月大滿月、正月大??(「??」爲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上元、元宵、元夕、烏忌日,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爲格里曆1月15日)。臺灣台語稱爲元宵、元宵節、上元、正月半。

  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着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爲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節起源自中國,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這天是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祈求豐收。

  而中國某省民間則相傳:二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國,當第一次月圓的時候,人們隱隱約約可以見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飛舞,有一年浮雲遮敝了天空,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看不見天神,人人卻仍年年點燃火把找尋天神,相延成襲,就變成一種風俗了。後來點火把在一些地區演變成點燈籠或生篝火。

  另據史籍記載,元宵節開始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卒後,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劉恆登基,是爲漢文帝。文帝博採衆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漢文帝因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

  還有說法認爲,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對於太一神十分虔誠,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

  也有說法是,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從此民衆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爲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現代研究認爲元宵節源於對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豐收,人們點火以驅除蟲蛇猛獸,並祭祀滿月,初期是點火把,後來分別發展成點篝火、掛燈籠的習俗。

  元宵節爲東亞地區常見節慶,其具體發展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也有些習俗是各地相通的。例如與火有關的習俗,除了驅除害蟲、猛獸外,傳統上人們認爲燈火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的象徵意義,所以燃燈又具有避邪平安的意義。

  也有把一盞燈掛在竹杆上插放於田間,從火勢顏色預測來年水旱情況,稱爲照田蠶,火色偏紅預示有可能會乾旱,火色偏白則表示可能有水災。後來用於照田蠶的彩燈愈益講究和精緻,是後世掛燈籠鬧花燈起源之一。還有認爲燈節是放哨火的發展,古人在春耕之前將田裏的雜草燒掉以除蟲害。

  除了中國不同地區皆常見的掛燈籠、鬧花燈外,還有其他與燈、火相關習俗。中國西南地區流行點燃篝火,朝鮮半島流行燒月屋、鼠火戲,日本很多地區會舉行一種稱爲左義長的火祭。

  閩南、廣東、臺灣等地在元宵節前後祝賀添丁的開燈儀式,也有些地區在元宵節前由孃家送花燈給新嫁的女兒或親友送給不育之家祈求添丁。也有不少地區有放天燈祈求平安的習俗。

  走橋也是不同地區皆可見的元宵節習俗,又稱踩橋、踏橋、過吉祥橋、走百病、消百病、散百病、消散百病、遣百病、走不病等,朝鮮半島稱爲,也有些地區會冠以當地橋名,如廣東佛山稱爲「過通濟橋」,浙江稱爲「走太平」(「太平」是指太平橋),以祈求健康、驅除百病。在古代,這天是婦女少有可以外出四處走動、出遊的日子。

  也有地區有在田裏偷農作物或泥土的習俗陸廣東稱爲「偷青」,即偷人家菜園裏的蔬菜,而且偷到了的人捱了罵是最吉利的,臺灣是偷蔥,朝鮮則是偷泥土,稱爲「盜福土」。

  有些地區如福建南部、朝鮮半島的人們會石戰(互擲石子)。

  有咬堅果或糖果祈求牙齒健康的習俗。

  一如其他東亞傳統節日,祭祖在元宵節也是習俗之一。又因爲這是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會祭土地神、田神一類掌管土地的神只。瑞獸舞如舞龍、舞獅、舞麒麟等也是常見的習俗。

  作爲元宵習俗發源地,中國的元宵活動發展歷史亦悠久。主要有喫元宵、猜燈謎、放天燈等。一些地區會有大型的花燈會,青年男女會出外賞燈,也是結識的機會,因此有「中國情人節」之稱。

  元宵節又稱「元宵暝」,爲上元節夜裏的「迎鼓仔燈」活動。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裏,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臺灣話發音)。

  即使在日治時代同與日本人過西曆元宵節,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躦燈腳的信俗。

  日本的元宵節稱爲小正月,明治維新後改爲格里曆1月15日,習俗有迎年神、祖靈,祈求豐收,有在早上喫紅豆粥的習俗。不少地區皆有舉行稱爲左義長的火祭,祭祀年神。

  在日本山梨縣地區,1月11日清晨,農民們會起牀後帶着鏡餅和鎬到田間,進行象徵性耕作,供上乾淨的大米,並將之前供在神棚裏的松枝插到地裏,祭祀田神。

  在山形縣地區,則會在1月15日,由20多歲的青年男女戴草帽,扎圍裙,繫腰帶,挽褲腿,打赤腳,穿插秧姑娘的服裝,挎秧苗筐,到各家院中進行插秧表演,在另一些地區則於1月14日傍晚,扮作少女的婦女在前面象徵性地插秧(用茅草或豆秸杆),而男青年則在後面手持鐮刀作收割狀。

  山梨縣甲府市自江戶時代起則有甲府道祖神祭禮,祭祀道祖神。

  現代日本把小正月定爲成年禮(男性的元服禮和女性的裳着禮)舉行的日子,因此也是成人節。

  朝鮮半島的元宵節又稱爲正月大滿月、正月大??,或簡稱「大滿月」或「大??」,有踏銅橋、盜福土(到田裏偷泥)、咬堅果、喝耳明酒、拔河、舞獅等。也會以月亮的顏色和位置占卜農事。有些地區會有石戰。會吃藥食和五榖飯。

  越南的元宵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會一起喫飯,並且會去寺廟祈福。

  琉球的元宵節由正月十四開始,稱爲小正月,這天會喫醃漬的豬肉和番薯餅,在正月十六,稱爲十六日祭,主要是祭祖。

  着名詩詞:朱淑真(一說作者爲歐陽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辛棄疾《青玉案之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唐寅《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華人元宵節活動有悠久歷史,亦稱爲上元節、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燈節,臺灣台語稱爲元宵、元宵節、上元、正月半。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天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徵着春天的到來,華人傳統會喫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亦是春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中國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青年男女外出觀燈並趁機結識、相會,所以也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

  隋朝初年,元宵節完全形成。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爲流傳。

  明清之際,元宵節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活動也日益多元化:喫湯圓、觀燈和娛樂遊行是元宵節三大主軸。遊行活動中分爲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擡閣等傳統藝術表演。放煙花是元宵節的**。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謂之「上節日」,初八夜謂之「上節暝」,宣告燈節的開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節具體發展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

  華人元宵節延續了初期與燈火相關的習俗,如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見於多個地區。西南地區有燃篝火的習俗。在中國南方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話、圍頭話中「燈」和「丁」諧音,元宵點燈意寓添丁,故客家人、福建、潮州、臺灣、廣東、香港地區人認爲元宵燈即爲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掛燈籠。俗稱「開燈」

  元宵、湯圓是華人元宵節的代表食品,其雛形爲唐代的面繭和焦譔。面繭是一種外形似繭的一種麪食,而焦譔則是烤餅的一種,喫時會和糖一起放在湯裏喫。這些食品都呈圓形,是代表月亮,有着祭月、賞月的含義。

  元宵走橋的習俗見於各地,又稱踩橋、踏橋、過吉祥橋、走百病、消百病、散百病、消散百病、遣百病、走不病等,祈求健康。廣東佛山將之形容爲「行通濟,無贔屭」。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不會犯愁。

  在廣東、臺灣農村有偷青的習俗,廣東是偷菜,臺灣是偷蔥。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裏,以偷青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臺灣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臺灣話發音)。

  有些地區會在元宵節拜祭紫姑,稱爲迎紫姑。

  重慶市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在元宵節這天,人們搬一張板凳坐在戶外,平時討厭誰可以盡情地罵,對方也不可以還嘴。

  福建南部的習俗是兩個村子的小孩互相擲石子。據說如果不擲石子,村子裏就會發生瘟疫。但惠安縣的出姓家族,完全不會歡度元宵節,因閩南語中「元宵」和「元消」近音,意味「元(朝)消(滅)」之意而拒絕慶賀。

  浙江省的台州、溫州地區,將正月十四當作元宵節。台州正月十四元宵節通常都會食用糟羹。

  在香港,元宵節爲年貨再造和回收之黃金大良機。一些團體會舉辦元宵燈會,家庭則會喫湯圓和祭祖。新界原居民村落會在元宵節前後點燈。部份圍頭人村落會舉行太平洪朝祈福儀式。

  臺灣元宵節爲自古代即爲與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並列重要傳統民俗節日。即使在日治時代同與日本人過西曆元宵節,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躦燈腳的信俗。

  時至今日,慶祝元宵節在臺灣已發展成全臺的大型禮俗活動。除了賞花燈活動及大型的臺灣燈會、臺北燈節、高雄燈會藝術節之外,各地活動皆有特色;如新北市平溪區放天燈;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臺灣東部的臺東縣的炮炸寒單爺、澎湖縣的乞龜祈福儀式、馬祖列島的元宵擺暝,以上並稱爲「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另外在苗栗縣則有着名「苗栗火旁龍」與新北市野柳「神明淨港」等各地具特色的風俗與豐富的文化資產。

  在馬來西亞,未婚男女在元宵節聚集到河邊拋柑,並在柑上面寫下姓名和聯絡方式,希望就此結識可以攜手共行的伴侶。

  情人節(英語:Valentine‘s─Day),情人節的起源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說法是在公元三世紀,古羅馬暴君爲了徵召更多士兵,禁止婚禮,一名叫瓦倫丁Valentine的修士不理禁令,祕密替人主持婚禮,結果被收監,最後處死。

  而他死的那天就是2月14日,爲紀念Valentine的勇敢精神,人們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爲Valentine的紀念日〈Valentine‘sDay〉,因此成了後來的「情人節」。

  另外,據記載,教宗在公元496年廢除牧神節,把2月14日定爲聖瓦倫丁日,即是‘sDay,後來成爲是西方的節日之一。深受西方的文化影響,這個節日在西方以外的地方漸受注重。

  在這一天,有些人會贈送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例如會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等,表達心意。近年,情人節被指過於「商業化」。基於宗教理由,南亞和中東等某些地區,情人節的相關活動受到規範。

  古代慶祝情人節的習俗,可能與古羅馬的牧神節(英語:Lupercalia)或雀鳥交配的季節有關。

  情人節據說起源於古羅馬。傳說古羅馬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都要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英語:Lupercalia)」(Lupercalia)。

  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英語:Faunus)神(Faunus),他主要管畜牧和農業,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Pan)。

  後來,人們把「牧神節」(Lupercalia)和「瓦倫丁日」(Valentine‘sDay)放在一起來慶祝。

  據《天主教百科全書》(The─Catholic─Encyclopedia)指出,公元496年,教宗聖基拉西烏斯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紀末葉廢除了牧神節,把2月14日定爲聖瓦倫丁日。」這個節日現今以「聖瓦倫丁節」——亦即情人節的姿態盛行起來。

  但是在第2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1969年的典禮改革上,整理了一堆在史實上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的人物以後,聖瓦倫丁日就被廢除了。現在天主教聖人歷已經沒有聖瓦倫丁日(‘sDay)。

  情人節的起源衆說紛紜,而爲紀念羅馬教士瓦倫丁(英語:Saint─Valentine)是其中一個普遍的說法。

  傳說瓦倫丁(Valentine)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在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險和死亡,他爲了掩護其他殉教者,暴露了自己,被抓住關入監牢。在那裏,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

  當暴君聽到這一奇蹟的時候,非常害怕瓦倫丁的神奇本事可能動搖他的統治根本。於是,爲了殺雞儆猴而下令將瓦倫丁處死。

  傳說在瓦倫丁行刑的那一天早晨,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信的落款是:「From─your─Valentine」。當天,在瓦倫丁治療下重見光明的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正好是2月14日。

  據《世界圖書百科全書》(World─Book─Encyclopedia)資料指出:「在公元后200年時期,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禁止年輕男子結婚。他認爲未婚男子可以成爲更優良的士兵。一位名叫瓦倫丁的教士違反了皇帝的命令,祕密爲年輕男子主持婚禮,引起皇帝不滿,結果被收監,據說瓦倫丁於公元269年2月14日被處決。

  根據《布魯爾的警句與寓言辭典》記載:「聖瓦倫丁(英語:Saint─Valentine)是個羅馬教士,由於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身陷險境,後來他歸信基督教,最後被處死,卒於二月十四日」。

  中世紀的時候,情人節在英國最爲流行。當時還流行一些風俗,比如他們把當地未婚男女的名字分別寫在紙條上,把男女的姓名分別裝在不同的盒子裏。然後,未婚男女就開始到裝着異性姓名的盒子裏抽籤。當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爲男子的「Valentine」。女子還會在男子的衣袖上繡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就成爲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情人節的特色是情侶互相饋贈禮物。時至今日,人們則喜歡以情人卡向愛人表達情意。情人卡上通常繪有邱比特、被箭射中的心等等。」

  羅馬神話中的愛神邱比特型像經常出現在情人節相關物品,關於邱比特跟情人節的關係,上述辭典說:「邱比特(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慾望、愛),羅馬愛神,相當於希臘愛神厄洛斯。他通常由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所代表,背部長有兩隻翅膀,眼睛被布矇住,手持弓箭。」

  情侶們在情人節當日的晚餐約會,是常見的情人節活動之一,有人視之爲情侶關係的發展關鍵時刻。一些商家會在情人節促銷商品作爲情人節禮物,常見的如巧克力、鮮花到首飾珠寶等,時至今日,因應世界各地的個別文化,慶祝節日型式及禮品種類包羅萬有。

  美國:男性在這一天向他的女性朋友說「情人節快樂」已經不限於特別的感情關係,而逐漸演變爲有如公開場合的打招呼的形式。但男性較少在公開場合對另一位男性如此打招呼

  英國:從17世紀開始,情人節變得普遍。

  日本: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女性會在這天送巧克力給她喜歡的男性。3月14日,白色情人節(英語:WhiteDay;日語:ホワイトデー):男性則在一個月後的這天回禮表衷腸,這是日本商人於1977年炒作的結果。

  《讀賣新聞》解釋:「禮物指定是白巧克力,原因是避免吝嗇的男子把女友送贈的巧克力收藏起來,然後又將其原封不動地作爲回禮。」

  臺灣:在這天情侶們會互贈禮物,亦會特別在這天約會。單身者則在這天向喜歡的人告白。

  韓國: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在這天情侶們會互贈禮物,單身者則由女方主動贈禮告白。4月14日,黑色情人節:指單身或是在西洋情人節、白色情人節表白失敗後的人,所慶祝單身的節日。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不少年輕男女也開始慶祝這個節日。一般是男生送女生禮物比較正式,女生也要有所表示。除此之外的重要活動內容是到比較浪漫的地點共進晚餐,互相在網路愛牆發送祝福也成爲新的時尚,表示愛情的承諾與永恆。

  對於正在追求女孩的男生來說,如果這一天女孩接受了他的禮物或者表示接受邀請,就意味着戀愛關聯的確定。2010年2月14日(農曆正月初一)晚,官方舉辦的廣州煙花中出現了象徵「情人節」的心形及邱比特之箭圖案。

  香港:受到西方文化長期影響下,慶祝情人節已有多年曆史。名義上,男女雙方互送禮物,但焦點一般只會落在男方送贈女方的禮物上,男方送贈的標準禮物通常是鮮花、巧克力、首飾一起送;女方送贈的禮物則無標準,但通常是領帶、圍巾或毛衣等編織物、巧克力等。

  澳門:在情人節日,男會送鮮花給女,女則會送給男巧克力。

  沙烏地阿拉伯:信奉伊斯蘭教,而西方情人節被認爲是一個帶有濃重基督教色彩的節日,宗教警察會在情人節臨近時,取締被認爲是和情人節有關的商品。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伊斯蘭官員自2005年起就在執行一部禁止穆斯林慶祝情人節的法令,理由是情人節可能會引發婚前性行爲等所謂「邪惡活動」。

  伊朗:禁止情人節。

  印尼: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可以選擇自由慶祝情人節。

  2011年2月,研究機構Survey─Sampling─International(SSI)調查顯示,全球不少消費者認爲情人節過於商業化,可能不會慶祝這個節日;日本、澳大利亞和德國的大多數消費者不會慶祝這一節日,相比之下,反而中國大陸越來越多人注重這個西方節日。

  2013年,情人節臨近,俄羅斯別爾哥羅德省禁止學校和機構舉辦情人節慶祝活動,亦有俄羅斯人都認爲,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對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觀念培養毫無益處,各類節日活動純粹只是讓商家獲利而已。

  在英國,一些小學因爲擔心學生太早談情說愛,禁止學生帶情人節卡片去學校。美國賀卡集團近些年推出的「反情人節」其中一張卡片寫道:「情人節到了,空氣中瀰漫着愛的氣味,它讓我想吐」,據報導該系列賀卡取得了不俗銷量。

  義大利將2月15日稱之爲「單身節」,擺脫情人節慶祝活動的陰影,讓社會關注單身面臨的歧視問題。

  臺灣一個調查發現,情人節成了當地上班族最討厭的節日,理由包括節日對單身族造成壓力,令其顯得孤單,而情侶們在情人節當天花費較多,對個人帶來財政壓力。

  七夕,中國的愛情節,祈求美好愛情,與情人節以情侶約會爲主題不同。(以上閱於中文維基百科之"自由"的百科全書

  祝大家元宵節,情人節快樂,哈哈,日安!

  (梨樹文學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