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滄桑大帝,般若魔首

作者:吳念真
永世碑上空的宇宙天空的清澈如天藍色的深邃之美,遙遙相對著的一剎那,逆天之人眼光於時光流動中靜止的那一刻,心如刀割的痛,他知道她對自己沒感覺,一絲不屑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那光如痛。

  永世碑上的女子把目光移轉到那些已經浮現的封號人物中,兩個悽黑中又黝暗的名兒併列在一起,那深刻的回憶還在緊緊螫著“你醒了嗎?還是你忘了我?記憶我一直牢牢的記著,淚水永不沽乾,沿著無數的時空長河,不捨分離…越依不捨”

  那黑暗中的名字赫然是【滄桑大帝】及【般若魔首】。

  …

  《般若》,也稱智、智慧又譯波若、鉢若、般羅若、波羅若..等,佛教術語,意為智慧或洞識,為三無漏學之一。

  “梵語三無漏學,佛教術語,指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戒、定、慧,即三無漏學,達至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盡通的修行之道。”

  般若,是知覺、知識或瞭解。般若是比較級,代表更高、更大、超過、超越的意思。因此,在字面上是一種高級的知覺能力,是一種分辨是非、於法簡擇的能力,有情眾生都擁有這種能力。

  具備般若的人,可依自己的觀察力,來選擇正確的道路。缺少般若,即是愚癡無明。

  般若可分為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所謂出世間般若,是能夠了解緣起、斷除結縛、止息煩惱的能力。要得到這種般若智慧,需要修養及依戒與定的幫助。

  智與慧的定義接近,差別在於,智的範圍較小,主要指世間般若,有能抉擇、決斷之意;而般若慧的範圍較大。

  般若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高僧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

  般若在中國多指智慧,《世說新語文學》載:「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後見《小品》,恨此語少。」

  佛教徒認為,般若智慧跟世間的智慧不同,「智慧輕薄,故不能稱於般若」,是經由內觀所產生的正見;因證得金剛性如來藏空性心而生起實相智慧。

  般若在中國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代替,雖意為智慧,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所以譯經家不直接漢譯為「智慧」,而以音譯。

  《大智度論》:「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淺薄,是故不能稱。」

  一般法會多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即是大智慧。波羅譯為「彼岸」,蜜多譯為「到」,應為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即是「究竟圓滿之智慧」,佛教稱之為勝義智或實相智,如佛祖在菩提樹下面驗真理的智慧。

  科學家之智是不究竟的、不完滿的智慧,佛教稱之為方便智。

  般若的思想可歸納為「假有性空」,所謂:「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

  (梨樹文學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