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壽春之戰(一)
對於先進攻下蔡還是直接突襲壽春,曹昂盤算了多次,最後還是決定先取下蔡。
二城分別在淮河南北兩岸。壽春城在淮河以南,兵馬衆多,城池險要,且有八公山、肥水(今安徽東淝河)爲屏障,突襲未必能下;而下蔡城孤懸淮河北面,駐軍不過幹餘人,拿下下蔡,大軍便有了前進基地,可立穩腳跟,徐圖壽春。
對於這一戰,曹昂並不着急,而是以調動袁術軍隊爲主,在運動中殲滅敵軍,否則袁術逮着一城死守,這一戰便有的打了。
六月的江淮,溼熱多雨,淮河之上,彷彿罩着一層薄紗。
周瑜一行五幹人馬,數百條船隻,打着袁氏的家族旗幟,並不與沿岸交涉,直向西去。
而沿途的官府,對於來往大隊的船隻,雖然生疑,可是那袁氏旗號,便讓很多人心中生畏,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也不敢過問。於是徐州水師,竟然一路毫無阻擋。
到了下蔡城東後,甘寧乃率數十條船隻,直趨城門,言是袁胤的的運鹽船隊,請求入城稍歇。
城中守軍本沒有太多防備,又不敢得罪袁胤,於是便允其入城。
六月十日中午,下蔡城破。
大軍首戰告捷。
沒過多久,數萬軍隊從北面撲來,趕到了下蔡城。這支部隊,便是曹昂的北路軍。
徐州伐淮,主力分作三路,而在曹昂的計劃中,最重要的一路便是負責正面吸引袁術軍主力的北路軍。
北路軍由左翼軍、右翼軍、建威軍、泰山軍和徐州水師主力組成,約有三萬三幹人,乃是此次出征的大軍中除了親軍營以外最精銳的部隊,主帥乃是張遼。
其實關於北路軍的主將人選,衆人爭議了很久。
北路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位高權重,關乎全局,所以主帥的人選便至關重要。不僅僅要有能力,威望,還要有絕對的忠誠。
畢竟三萬多人的大兵團,交給誰都很難放心。
班英建議以郭嘉爲主將,名義上統領諸軍。而郭嘉自知無統兵之才,亦不想沾染兵權,便建議以曹昂的叔父曹玉掛名。
曹昂猶豫再三,還是否決了這個建議。
曹玉此人,能力平庸,蕭規曹隨可以,卻遠沒有統領數萬人的能力。
此番與袁術大戰,意在消滅對方,相應的袁術也會拼死抵抗。若是錯用了無能之將,很可能坑害三軍。
最終曹昂還是決定用張遼。
其實統帥大兵團,周瑜最合適,但他太年輕了。至於典韋、張遼、馬銅、徐商四人,還是以張遼最優秀。
而且張遼與並非曹昂親信,在軍中缺乏威望,哪怕生出歹意,也不可能將各部全部拉攏。
得知自己被授予壽春路行軍督,總領北路軍的時候,張遼整個人都驚住了。
張遼也考慮過北路軍的人選,可從來沒想過會落到自己的頭上。無他,資歷太淺,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
之前張遼能成爲一軍中郎將,又領魯國相,便有人覺得他是倖進之人。
而現在,他更是成了第二個諸軍統帥。
這樣的恩重,任誰看了不眼紅。
張遼也是萬分激動,面對曹昂,整個人都哽咽了。
“末將敢不效死?”
對於張遼的態度,曹昂很是滿意。張遼有名將之資,我以國士待之,張遼又如何會不以國士報我。
張遼也自知自己的地位肯定壓不住典韋、馬銅、徐商等曹昂的舊時心腹,面對壽春,也是卯足了勁,準備一鳴驚人。
大軍進入下蔡之後,稍微休整,便渡過了淮河,駐紮在肥口(也作淝口,今安徽鳳台附近東淝河入淮河之口)。
下蔡城是大軍的後方基地,爲了保持糧道暢通,於是張遼命人在淮河之上,修建浮橋。
張遼下的第一個決議便遭到徐商反對。
徐商很懷疑張遼會不會打仗,當着諸將的面便毫不客氣地說道:“誰都知道,壽春城中,有兵數萬,芍陂之中,更駐紮着一支水軍。這修建浮橋,本就不易,若是袁軍以水軍來攻,這浮橋能否保住都難說,費時費力卻做一件未必能成的事,豈不是自討苦喫。”
徐商性格剛直,覺得張遼沒什麼本事,因此對於張遼後來居上,頗爲不滿。在徐商看來,若是沒有合適的統帥,以他兄長徐晃掛帥,也勝過張遼。
徐商當面質疑主帥,讓張遼下不來臺。
中護軍曹湖見了也有些皺眉,可他畢竟跟徐商、馬銅等人的關係更好,因此沒有多說。
有徐商帶頭,底下人不少皆是面面相覷,想看張遼的笑話。
張遼很清楚衆人的心思,更是明白他若是動怒,雖然能壓得住徐商,卻更無法獲得軍心。
於是張遼便解釋道:“袁術有水軍,我軍亦有,並不畏他。至於浮橋,若是能引得城中守軍出城來擊,哪怕毀了,亦是有意義的。”
張遼的想法很清楚,他要將浮橋當作一個誘餌,引袁術軍來攻,畢竟野戰可比攻城戰有利多了。
衆人聽了皆不說話,一時有些冷場。
這時曹湖看向衆人,笑着說道:“張軍督所言極是,我以爲如此安排,必能破賊。”
曹湖其實並不太懂行軍打仗,可是他很清楚,他這個中護軍被曹昂派到北路軍,除了監視諸將,更重要的是給張遼站臺。
曹湖臨行之前,曹昂便幹叮嚀萬囑咐,務必要團結諸部,聽從張遼的指揮。
之前徐商懟張遼乃是小事,可是張遼下了命令,他卻不能帶頭執行,曹昂聽了,必不會輕饒。
他這個中護軍當得很好,可不想得罪曹昂這個大侄子。
由曹湖帶頭,典韋也站出來支持。
諸將之中,典韋年紀最大,自覺該由他擔任主將,也看不上張遼。不過典韋對曹昂最是忠心,別說沒讓他當主將,就是讓他以命追隨,典韋也不皺眉頭。
所以這個時候,典韋很清楚,想不通也得執行命令。
有曹湖、典韋二人支持,旁人沒再說什麼,於是大軍渡淮之後,不僅沒有立刻攻城,反而不慌不忙地修建起浮橋來。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