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被秀的一天
這幾年的夏天,寧家人都會去北戴河住到立秋前後纔回京城。今年休假的趙應星兩口子跟着寧遠家一起去的
海灘上,曾離和陳紫如穿着碎花長裙躺在大太陽傘下,兩人都帶着墨鏡,旁邊是李慕華和寧夏在帶着趙熙宗和寧華卿在堆城堡。
“你兒子現在開始學英語了嗎?”陳紫如好奇的問道。
“學英語?才一歲多,還不到兩週歲,有這個必要嗎?”曾離不在意的說道。
陳紫如道:“現在不少圈子裏的,孩子生下來都是雙語教育,我跟趙應星提過,他也是這個想法,覺得沒必要,教育方面你們家寧遠怎麼說。”
曾離道:“寧遠也不怎麼管,他回來都是帶着孩子玩。”
陳紫如笑了笑,“這太像是寧遠能幹出來的事了。不過你們家蠻子啊,你也不用擔心他教育問題,寧伯伯和寧遠什麼事都能想到前頭的。”
曾離問道:“寧遠小時候成績好嗎?”
陳紫如笑道:“都不能用好來形容,應該說卓異。這麼跟你說吧,他沒拿第一的次數,沒有我拿第一的次數多...”
“真的假的?”
“真的啊,你都不知道,初中高中,可能陳以勤收到的情書次數都沒寧遠的多。高中有幾個特別喜歡寧遠的......”
“我們家少爺這麼優秀呢?”
“你以爲呢?”
“哈哈哈。”
兩個女人在這邊沙灘上吹着海風聊着天。
而寧遠這邊則跟着父親,還有休假的趙應星,堂弟寧邊去看了看“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寧邊,我考考你,這山海關,又叫什麼關?”看着眼前的關城,寧世南問道。
寧邊道,“渝關啊,這個我這知道。”
“燕山寒影落高秋,北折榆關大海流。馬上白雲隨漢使,不知何處不堪愁。這就是天下第一關了。你知道現在我們眼前的山海關是那一年修的,誰主持的嗎?”
寧邊連忙搖頭,“這個就不知道了。”
“應星知道嗎?”寧世南看着另一邊一身悍勇之氣的趙應星問道。
趙應星也苦笑着搖了搖頭,“寧叔叔,這個問我我也不知道啊。”
寧世南笑了笑,然後看了兒子寧遠一眼。
“現在的山海關是洪武十四年,中山武寧王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中山武寧王?”趙應星好奇道。
“也就是徐達,死後被追封爲中山王,諡號武寧。”寧遠繼續解釋道。
“徐達啊,那不就是明朝開國大將嗎,這我可是知道的,還有常遇春,評書我聽過。”趙應星說道。
“怎麼努爾哈赤以《三國演義》爲軍事教材,你也從評書裏學習兵法?”寧遠直接調侃道。
趙應星只能嘿嘿一笑了,這時候按照他的經驗,跟寧遠鬥嘴是沒有好果子喫的。
“應星和寧邊啊,還是要多多讀一下書,雖然現在是高科技武器,陸海空聯合作戰,但我們古人的軍事思想和對地理的利用都是值得學習的。而且任何時候地理情況都是需要用兵者首先要考慮的先覺條件之一。”
“我知道了大爺。”
“嗯,知道了寧叔。”
寧邊和趙應星倒是都一副受教的樣子。畢竟寧邊是親侄子,說什麼不得聽着,而且別說是他,就是他爸在這說什麼也得聽着。
至於趙應星,那可是知道這位寧叔叔可不是紙上談兵,那可真是帶兵打過仗的,而且被他父親趙光海都推崇不已。
“你寧叔,那是真正的文武雙全,十幾歲的時候就知道拿着兵書去請教幾位老總。老總都說他是將帥制之才。當年南征的時候......”
想起父親說的話,趙應星可是記憶猶新。而且他還記得有一次他跟寧遠還有幾個小輩的,跟着自家長輩一起去打靶,這位如今看着儒雅隨和的寧叔叔,拿起一支八一槓的是時候,那叫一個殺氣騰騰,對他來說,幾乎就算平生僅見。所以對寧世南他是很佩服的,並且決定這次回去開始就多看書,省的整天讓寧遠一枝獨秀。
來了的興致的寧世南直接叫人去買來了張地圖,然後跟兒子寧遠討論起了山海關的地勢,以及整個北方的地勢,同時也是給侄子和趙應星講解一下。
“...大興安嶺從南到北橫亙,其下接着的是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和燕山,這連綿不斷的一片山脈把遼東和幽燕以及草原分割開來,形成了三塊基本獨立的地理單元。要想從幽燕到達遼東,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穿越喜峯口,即古代盧龍口,經凌源、大淩河、朝陽,到達遼河流域。這條道路就叫做‘盧龍道’。
另一條是穿越古北口,即從京城出發,經過順義、密雲,到達古北口,然後渡過灤河,到達平泉,再應該巴林左旗,最後到達鬆嫩平原。這條道路就叫做‘古北口道’。
而沿着遼西山地和渤海之間,有一片非常狹窄而又細長的平地,這就是傳說中的遼西走廊,其便捷性遠遠超過了上述兩條道路,這條道路就被稱作‘傍海道’。
因爲山海關建關之初,被稱爲‘榆關’,所以這條路又被稱作‘榆關道’......”
寧世南拿着剛買的一張地圖,拿着一支鉛筆,一邊說一邊指給幾個人看,然後又跟寧遠問道。
“知道最早走傍海道,用於大軍行進的人是誰?”
寧遠看着地圖,想了想,然後道:“曹孟德徵烏桓時,本來打算走這條路的,就是因爲積水嚴重,‘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楫’,實在無法通行而不得不走了盧龍道。這條路在古代要想通行,只有在冬天大地冰封時,纔可以通過。得勝回軍的時候,是建安十三年正月,正是冬天,所以走的就是這條傍海道,到達碣石時,寫下了《觀滄海》一詩。”
寧世南滿是讚許的點點頭,趙應星和寧邊則是一臉差生看學霸的表情。
“那你可知道又是誰第一個走的古北口道,用以奇兵致勝?。”寧世南繼續問道。
“古北口道的開通沒有盧龍道那麼早,但在五胡十六國時也已經出現,當時被稱作‘蠮螉塞’,以此來形容這條道路的崎嶇難行。前燕慕容皝攻後趙,率軍兩萬由此道而進,慕容皝自稱‘詭路出其不意’,結果大破石虎。由此可知十六國時雖然這條道路存在,但偏僻不用,因此才慕容皝才能出其不意”
“什麼塞?怎麼沒聽過這個地名。”趙應星好奇道。
“蠮螉,yeweng。我看資治通鑑的時候還特意查過,一種細腰蜜蜂,蠮螉塞就是現在的喜峯口,叫這個名字主要是形容險峻。喜峯口你總知道吧。”
趙應星點點頭,喜峯口不知道可說不過去了,這算是京城北門戶,而且還有著名的喜峯口戰役,這要是不知道,他可白上學了,也白在京城待了這麼多年了。
一行人在看過雄偉的天下第一關之後,又去了老龍頭。
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區城南四公里處,是明長城的東部入海處,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之處。由入海石城、靖滷臺、南海口關和澄海樓組成。
明朝時的長城橫跨崇山峻嶺,蜿蜒發一條巨龍入渤海,故長城之首稱“老龍頭”。
登上老龍頭的澄海樓俯身下望“入海石城”吞吐海浪,激起飛濤如雪,,海天一色,巨浪奔涌,氣吞海嶽,使人心襟大開,豪情滿懷。
更爲奇特的是,有時海面上風號雷吼,濁浪排空,岸上風聲陣陣,木搖草伏,而登上澄海樓觀海的人卻靜寂不覺,便是名聞古今的“海亭風靜”勝景。
“到了這裏,可有所思?”寧世南手扶着欄杆,頭也不回的問道。
寧邊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還沒等寧邊朗誦完那首《觀滄海》,寧遠就高聲道;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此刻默不作聲的趙應星心裏只有一個念頭,糟了,又被他秀到了。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