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會計的野望
作爲風投機構,只要出價合適,肯定對於退出是沒什麼意見的。
天使投資,VC,PE,IPO,一家企業可能經過多輪融資,最後才能修成正果,最後成功上市,其中的概率也如鯉躍龍門差不多了。
而每一輪的融資,有可能是不同的投資機構,先入場的如果看不道希望,也有可能退出。
有的可能及時抽身止損了,也有可能錯過一個成爲首富的機會。
比如,李二公子之於QE,他要是不撤退,手裏握着將近30的QE股份,以小馬哥登頂時持股不過百分之十幾來算,李二公子的身家會直接超過1000億美元。
當然,這不過是事後諸葛。按照當時中概股的普遍走低,這麼選擇最少在當時看來,絕對說不上是錯。
而像3G門戶這種應用,任誰都能看出,很有潛力,但上限卻不會太高。
如果是寧遠要從IDG手裏想買下他們持有的QE股份,那自然是另一個事情了。
寧遠跟IDG最後達成了初步的意向,但是具體的收購價格,已經涉及的投票權,這就要進行三方談判了。
而這些具體的問題,自然有楊晶代表光通通信跟鄧玉強、張項東、以及IDG的高級合夥人來負責敲定最後的細節。
寧遠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一下進度,並做出最後的決定就可以了。
而這邊寧遠剛想動身前往唐汕看一下那邊的進度,畢竟9月份《大地震》就要開機了。還沒出發,就來了一個電話。
來電話的是曹會計,說有些事情想要跟寧遠商量。
寧遠自然是答應下來,並且寧遠已經猜到是什麼事了。應該是新朗管理層的MBO計劃。
新朗管理層爲了解決控股權問題,計劃進行MBO,也就是管理層收購。
新浪的股權分散是個歷史問題,因爲股權分散,新浪各種事故頻發,CEO不穩,非常不利於新朗長遠發展。曹會計接了王延班之後,從06年到現在,應該說乾的不錯,但是時常要應付各種短期的資金壓力,新朗也是被各種公共基金所左右。
於是曹會計想到管理層收購的方法。
如果能如曹會計的計劃,成功的進行MBO,曹會計爲首的管理層就將成爲第一大股東,從而能夠真正的掌控新朗。
這個計劃如果能夠成功,這也會成爲國內第一起成功的管理層收購。
不得不說曹會計真的是一個財務高手,這算盤打的很精,不愧是“鐵算盤”。
而這樣的打算和計劃,是註定繞不開寧遠的。
因爲寧遠已經是目前的新朗第一大個人股東了,又是董事會成員之一。如果寧遠對新朗有想法,完全可以繼續增持股份,他是董事會成員,當初陳天喬手持%的股份對於控制權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因爲毒丸計劃。
即一旦新朗10%或以上的普通股被收購,新朗股東可以按其擁有的每份購股權購買等量的額外普通股,以增加收購者難度。
此計劃在2004年盛大收購新朗時曾引起外界格外注意,最終使新朗躲過了被盛大收購的可能。這件事情的意義不在於管理層成爲大股東,而在於管理層的凝聚力,現在他們是利益共同體,管理層抱團了。
曹國維頗有底氣地對外宣佈:“以後不可能再會有其他玩家能從資本層面侵入新朗!”
但這個毒丸對於已經是新朗第一大股東,董事會成員的寧遠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如果是此時的寧遠想要新朗,管理層是沒有辦法的。所有曹國維要來找寧遠,是請人幫忙,也是試探。
兩人見面是在安寧酒店,曹會計進來跟寧遠握手打個招呼之後,就直接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並希望得到寧遠幫忙。
“因爲去年的金融危機,加上今年的財報顯示的業績下滑,所以在下個月末,股價應該是最低點。所以我覺得這是個機會......”
曹會計跟寧遠直接坦白了,並且也提到了段勇基目前對新朗已經有心無力的情況。
如果不是事情繞不過寧遠,曹會計還真是不會來找寧遠說這事。因爲寧遠本生就有超過百分之五的新朗股份,如果想要入主新朗,只要在收購百分之五左右的股份,憑藉他在如今國內互聯網的當中的超過當年陳天喬的聲勢,絕對能夠讓其他的股東認同寧遠入主。
至於錢,那對寧遠來說還是個問題?
寧遠的光通互娛雖然沒有上市,沒財報公開紕漏上年的財報。但是已經有數個機構根據一些統計得出應該在上半年的收入絕對在二十億以上。
已經是網絡遊戲領域的無冕之王了。
而這還只是光通互娛,還不包括已經上市的暢遊娛樂。
作爲喫瓜羣衆對於寧遠的前段時間被披露出的上千億身家是將信將疑,但是作爲財務工作出身的曹國維,可以十分的確定寧遠的身家比起那份博客計算出的數字,只多不少。
所以嗎,曹國維是非常明白,在MBO計劃開始之前即便不能求得寧遠的幫助,也必須讓他默認旁觀。不然只要寧遠插手反對,這事絕對沒機會成功。
寧遠自然知道這種經典案例的,並且也不反對。而且從財務投資的角度來說,新朗的穩定確實更符合作爲一個並沒有對主導權有想法的股東的利益。
不過目前新朗也推出了圍脖,所以曹國維這方面很擔心作爲競爭對手的寧遠生出點別的想法。
寧遠聽過曹會計的話後之後幾乎沒怎麼猶豫就點頭了同意了。
這倒是讓準備耗費一番口舌的曹會計也很意外。
“我這邊沒什麼意見。”寧遠這一句話,就讓曹會計懸着的心落下了。
只要寧遠不阻攔,作爲資本運作高手的曹國維,就有信心完成這次管理層收購。
公司控制權是一個包括一系列博弈的市場:企業家與資本家的博弈,經營者與大股東的博弈,創業家與管理家的博弈,以及不同管理者之間的博弈。博弈參與者背景、性格、文化、視野、方法各不相同,爲着公司的控制權正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博弈潮。
而國內最具戲劇性的公司控制權博弈,當屬新浪。
2000年新朗上市後,創業團隊掌門王智東持股是%,而同樣的創業團隊掌門,張超陽在搜虎上市持股%,丁三石在網億公司的持股是%,史育柱在巨人網絡上市公司中持有%的股份。
正由於先天不足,新浪常常因大股東之間的博弈而處於動盪之中。新浪每兩年換一次CEO,便是當時網絡公司的一道風景。
一般的認識是,在國內,公司控制權要穩定,需要有靈魂人物,而靈魂人物必須有高比例股份作爲保障。新朗的動盪,被認爲是經營者與大股東的脫節。
但曹國維執掌新浪後,通過事實向世人宣告:這是對公司控制權的誤解,公司控制權在關鍵現場的控制力。
但手上沒有股權作爲保障,即便一時間能夠掌控公司,但董事會終究是不受管理層控制的。如果發生動盪,沒有足夠的投票權,不受控制的董事會隨時可以把曹會計管理層踢開。
所以,要想保持這種控制力,提高管理層的持股比例變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特別是在段勇基老邁,四通集團式微,已經準備對新朗放手之後。
除了不反對他們管理層收購,寧遠還拆借了三千萬美金的資金給新朗管理層。
選擇袖手旁觀,還送他們一程的理由也很簡單。
以曹國維爲首的管理層如果能順利掌控新朗,那是你們的手段高超。既然已經從新朗拿“拿走了”圍脖,幫個小忙也不算是事。
這攔路的老虎,能不做就不做。
散德行啊。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