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節 韃子改弦易轍
李彀則是金人出身,入蒙古軍,大寧路義州人,蒙古河東南路兵馬都總管李守賢之子,官至河東路、京兆路、洺磁路總管,現作爲闊闊的副將。
闊闊對蒙古的忠誠毋庸置疑,李彀屬長城以北的“漢人”,從沒受過南朝的好處,蒙古人對他十分信任,他可以與共機密,和闊闊一同決定軍務,而其他漢人則只是聽命行事而已。
兩人就在德州官衙會商,揚着手上的紙張,闊闊嘆氣道:“我軍折兵上千,戰陣十餘次,居然皆無斬獲!”
李彀接過紙張來看,乃是最近作戰的統計報告,記述了蒙軍近來的戰鬥,共有十二次,敗陣足有十次,總共損失千餘軍隊,單是真韃和色目人折損人數已過三百。
和黃河南岸的韃子一樣,闊闊、李彀都採取了堅壁清野之策,避免主力決戰,出動小部隊進攻襲擾,試探來犯明軍的薄弱之處,一旦發現,則重點進攻。
這手他們玩得很溜,奈何找不到明軍的弱點。
這份報告乃漢語所寫,李彀看得懂,而胡人出身的闊闊也看得懂,他曾奉忽必烈命師事王鶚受教,王鶚乃金朝狀元公,精擅漢學,闊闊是他的弟子,懂漢文無足爲奇,他與李彀交流時都用漢語,一旁的蒙古軍將領聽得雲裏霧裏,甚至有人去忽必烈那裏告闊闊的狀。
李彀沉聲道:“確實很麻煩,明軍野戰甚強,我軍不佔優勢!”
一直以來,北軍強於野戰,弱於攻城戰和水戰,如今在野戰中沒佔到任何優勢。
拿韃子百夫長雅斯泰的戰鬥來說,明軍三次都是主動應戰,雖然團滅,但表明明軍並不怯戰,他們人多,雙方損失差不多時,北軍就顯勢孤了。
闊闊深深嘆了一口氣,想起先前隨大汗入南朝臨安城,所向披麾,南朝軍隊小部隊在野外遇到韃軍望風而遁,大部隊也是戰戰兢兢,打他們易如反掌。
那是個多麼歡樂的時光,現在的南朝軍隊爲什麼不能象宋軍那樣拉胯呢!
他恨恨地道:“南蠻好大膽,居然每戰皆對我朝勇士不敬,一個不留,若我等大破其軍時,必以回報!”
在他的言語中,勇士實指真韃或者色目人,蒙語爲“拔都”,即真正的韃子也,如今的明元交戰,明軍每次擄獲韃子時不留活口,一些投降的漢軍,若他們願意加入明軍作戰時,即時被要求交“投名狀”,戮害韃子,取其首級,十分不敬!
除開一些腳長的韃子跑得快之外,韃子敗必死,久而久之,一些韃子甚至避戰,讓闊闊十分惱火!
先前南軍怕野戰,他m的居然輪到北軍勇士也怕野戰,更令人惱火的是明軍對於韃子的態度:一個不留,全部殺死,拋屍野外,任由狗喫!
闊闊很想報復,要是能殺上幾萬明軍就好了,然而目前形勢是明軍佔優,明軍人多,敢打,敢拼,一對一的損失,都是闊闊不能承受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