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大棚蔬菜(二)
60年代我國能生產出了農用聚乙烯塑料薄膜以後就有人想到用這個做大棚了,但是效果並不好。
一方面不抗風抗壓、再加上當時技術水平不夠,薄膜透光率比較低導致大棚內溫度上不來,必須要在裏面不停燒煤加熱,成本非常大不說還只能種綠葉菜,黃瓜、西紅柿這些都種不了。
所以大棚蔬菜就一直沒流行起來。
到了80年代遼寧瓦房店一位姓韓的農民在自家後院發明了一種琴絃結構的土牆大棚,抗風抗壓能力大大提高不說還不用任何燃料加溫,單純靠日光就能讓大棚內部維持在20度以上。
1989年山東壽光三元朱村聽說了以後專門跑去學習又聘請爲顧問,開始推廣第一代大棚。
第一代大棚很簡單,半溼土夯牆、竹竿當骨架再配上水泥立柱,雖然保溫效果並不是太好但也能種出黃瓜了。
三元朱村至今還保留的第一代大棚。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和八九十年代的三元朱村不同,除了農用塑料薄膜現在沒有以外,宋遠能調動的資源可比他們要強的多了。
對於他們比較難弄到的水泥紅磚、玻璃、鋼管等等,宋遠現在都能弄到手,所以宋遠就打算乾脆直接上第五代和第六代大棚的結合體。
第五代大棚是用機械化挖掘後加厚夯實的土牆,保溫好造價還低一些,現在山東那邊還有很多人在用。
第六代大棚就是高溫大棚,用鍍鋅管取代竹竿後增加了強度,大棚可以做的更爲高大。再加上使用自動放風機,每個大棚的寬度可以達到18米。
宋遠覺得五金廠用不着建那麼大的,但搞小一點的還是可以的。
和王老師比比劃劃的說了半天,王老師是徹底明白了宋遠的想法後也興奮起來了,一次建上數百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對他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和實驗的機會,當即答應下來和五金廠合作開展試驗了。
這事當然不能兩個人嘴上一說就定下來,五金廠這邊要開會定下來,學院那邊開個課題也要走流程,雙方都開始忙了起來。
王老師先畫了一個手稿,大致估算出需要多少建材,王德峯再根據建材數量就能做出來個預算了。
這紅磚水泥什麼的都不值錢,花錢的大頭反而在玻璃上了。聽宋遠說好像有一種新品種叫鋼化玻璃,比一般的玻璃更結實以外還能碎了不傷人,他就上心了。
打聽了一大圈,王德峯興沖沖的跑來說55年的時候上海玻璃窗就已經搞出來鋼化玻璃了,58年的時候秦皇島玻璃窗也搞出來了,北京這邊有存貨,就是價格稍微高一些。
價格高一點無所謂,這年頭高能高到哪去呢?反正汽車上的玻璃也需要鋼化玻璃,宋遠這邊答應了以後王德峯就興沖沖的去找關係採購去了。
背後不是沒有跟腳的王德峯不知道花了多大力氣,但硬是讓他打通了渠道,以拖拉機生產需要爲名頭,談好了這個月和下個月能給五金廠擠出來計劃外的上千平方鋼化玻璃,代價就是花了將近上萬塊錢。
等王德峯這邊準備的差不多了,就該上會正式確定搞大棚蔬菜了。
有宋遠在好辦,在廠長辦公會上王德峯提出來要和學院合作試着搞蔬菜大棚,可以讓職工們冬天喫上新鮮蔬菜。
至於花銷嘛,按照建一千平方米的大棚,大概要花不到2萬塊錢。這其中大頭都在鋼化玻璃上,土建這時候真不用花幾個錢。
李廠長苦日子過慣了覺得這錢有點多,王德峯則是反駁說這又不是一次性的東西,建好了以後年年都能用,自然要用好一點的東西。
再說了,都是爲了廣大職工,花點錢算什麼。
有這政治正確的話再有宋遠支持,李廠長就不說什麼了。其他領導更不會反對,也同樣想嚐嚐冬天的黃瓜、西紅柿是什麼滋味,很順利的就全票通過了。
學院這邊稍微麻煩了一點,但王老師提出又不用學院掏錢,最多提供點蔬菜種子或菜苗,學院領導就也答應了。
答應歸答應,學院這邊要求如果成功了種出來的蔬菜要有學院一份,討論了半天定了個三七分,種出來的東西學院要分走三成。
本來還有領導提出要對半分的,王老師不幹了:“人家五金廠要花大價錢建造大棚,我們就出點種子菜苗,能分三成就不錯了。真當外面買不到種子和菜苗嗎?”
至於自己腦子裏的知識什麼的,王老師自己都沒算成付出,這也是這個時候的習慣了,人工不值錢。
眼見王老師生氣了再加上說的也確實有道理,最後學院也就這麼定下來了。
王老師把學院的會議決定給宋遠通報了以後,宋遠想了想也答應下來了。
那些種子、菜苗是真不值三成,但在宋遠心裏王老師和後面參與這個項目的其他老師學生腦子裏的知識肯定是值三成的。
能給自家廠裏教出一批會種大棚菜的人,宋遠就覺得給出去三成也無所謂了。
雙方郎有情妾有意的,很快就簽訂了一個協議,開始搞了起來。
這事宋遠就交給王德峯具體操辦了,最多花錢的時候宋遠籤個字就行。
王德峯也非常積極,滿北京城跑聯繫自己的老同事,一車一車的紅磚、水泥、鋼化玻璃等等往五金廠拉過來,豪氣的做法讓日常摳摳搜搜的王老師都連喊着夠了夠了!
看廠裏基本上都走上正軌了,宋遠才摸出電話給先生辦公室上次留聯繫方式的同志打了過去,彙報了一下五金廠的拖拉機生產出來了,邀請先生來看看。
那邊下午就給宋遠回話了,馬上十週年大慶各國都要來,先生這陣子很忙沒時間,等大慶過後不忙了會來的。
宋遠心中早就猜到了,先生主管外交,這陣子有無數國外的領導人來到北京,先生肯定忙的不可開交。
不過有這句後面會來就夠了,對宋遠也很有利。打着先生要來的旗號,宋遠完全可以提出各種標準化的要求讓大家努力,時間一長這不就形成習慣了嗎?
有錢、物資也不缺,蔬菜大棚建造的非常快。王德峯把後勤上的人都組織起來了,沒事了就給我到工地上拔草翻地去,就連宋遠沒事了也過去幹會活活動活動身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