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鑰匙 作者:未知 譚雅雖對考古不感興趣,但對他們所做事很好奇,當譚雅下車後與奧森交流時才意識到了“危險性”,還沒來得及阻止,地面突然震動了起來,在譚雅還沒反應過來時,方圓幾裏的城市地面突然坍塌,譚雅與奧森一行人瞬間被掩埋,來到了此地。 能掉落到這樣一個空間中,這已經足夠幸運了,如果被埋在廢墟之下,哪怕是譚雅,想要脫離困境也不是一件易事。 隨着前方的人穿過了裂縫,輪到譚雅與奧森了。 奧森可沒有客氣,率先進入了裂縫中,而譚雅則緊隨其後。 裂縫很窄,一人通過都給人一種十分擁擠的感覺,還好裂縫內的通道並不長,只有不到十米。 當穿過裂縫,印入譚雅眼中的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 並非像外面被建築殘骸所堆積而出的空間,這個地方很整潔,當然,這只是相比外面的空間而言。 這似乎是一個墓室,空間並不大,大概不到一百平方米。 地面很是光滑,有一層積水,踩在上面“嘩啦嘩啦”的作響。 “沒路了,這是死路。” 黑暗中,有人驚慌的叫道。 衆人之所以進入裂縫,想的就是裂縫的對面有着出口。 然而,封閉的墓室徹底斷絕了衆人的希望。 相比驚慌失措的同伴,進入墓室中的奧森卻是眼睛一亮,面露欣喜之色。 黑暗中,他的目光死死的看着放置在墓室中間的黑色棺材。 黑色,是因爲環境的原因,其中還有腐朽的因素。 墓室的空氣中飄蕩着一股木香,這說明棺材的用料非常的講究,只有某種名貴的木材,哪怕過了幾百年,依舊能夠散發出令人神清氣爽的木香。 無視了衆人那驚慌失措的神情,奧森來到棺材旁,連忙道:“格倫!快,把棺材打開。” 打開棺材? 被奧森呼喊的格倫微微一愣,皺着眉頭道:“奧森博士!現在不太合適吧。” “有什麼不合適的,我們來到奧及利亞的目的就是爲了它,現在它近在咫尺,你想叫我放棄嗎?” 面對奧森咄咄逼人的目光,格倫無奈,只得向身邊的同伴道:“幫忙打開它。” 帶着同伴來到了棺材旁,四人手扶棺材蓋,隨着“咯吱咯吱”的聲音響起,棺材蓋慢慢的被擡起,露出了一點可視的空間。 在棺材蓋打開的瞬間,一股塵土滾滾升騰,在光束的照射下十分的明顯。 無視那升騰的塵土,奧森那蒼老的臉龐帶着興奮之色來到了棺材旁,目光向棺材中張望着。 不知何時,譚雅也來到了棺材旁,順着奧森的視線望向了棺材內部。 “軍人?” 兜帽中,譚雅喃喃自語中。 在棺材中,躺着一人,時間雖然久遠了,棺材中只有一具白骨,但套在白骨外面的衣服能夠讓人想到他生前的職業生涯。 他是軍人,還是軍銜不低的將軍,從肩上那密密麻麻的勳章上就能看出來。 譚雅的低語,奧森聽到了,他帶着興奮之色道:“沒錯,他是軍人,是工業時代的一位將軍,是奧及利亞共和國一位富有名氣的將軍,他是金錢的投機者,家財萬貫,他同樣也是一位雙手沾滿鮮血的屠夫,他一生的敵人數不勝數,成千上萬的人想要至他與死地,但最後只有他還活着,他以一百零四歲的高齡熬死了所有記念他的仇人,在那個時代,他就是一個傳奇。” “他叫什麼?”譚雅詢問道。 輕搖了搖頭,奧森很是遺憾的道:“不知,記錄他的文獻並不完整,缺失的部分也包括他的名字。” “找到了……” 在說話的同時,奧森的眼睛可沒閒着,在屍骨的脖子上奧森找到了他所尋找的東西。 那是一把金色的鑰匙,被一根細小的繩子拴着掛在了死者的脖子上。 很明顯,這把鑰匙是死者身前最爲寶貴的東西,不然死後也不會掛在脖子上。 小心翼翼的從骷髏身上取下鑰匙,奧森如獲至寶的捧在了手中,目光中皆是興奮。 “這是命運,命運的安排,不然,怎會如此容易的就得到了它。” 容易? 聽到這話,一旁的格倫不由的翻了一個白眼,沒好氣的提醒道:“我說奧森博士,現在我們所遭遇的狀況可稱不上“容易”,還是想想如何離開這個鬼地方吧。” 經過格倫這麼一提醒,奧森終於意識到了他們此時不妙的處境。 神情微微一愣,奧森一邊把手中的鑰匙放進腰間的包裏,一邊掃視着墓穴。 這時,譚雅已經離開了棺材旁,順便邊緣的牆壁走着,似乎在尋找着什麼。 譚雅在尋找風,準確的來說,是空氣流動的源頭。 身爲屍姬的譚雅,黑暗可不是阻礙,在一處龜裂的牆壁前,譚雅停下了腳步。 身前的牆壁龜裂了,如蜘蛛網一般,裂縫相互交錯着,從裂縫中有着微弱的“風”。 毫無疑問,這應該就是空氣流動的源頭了。 裂縫一直向下蔓延着,直到與地面平行。 看着與地面平行的裂縫,譚雅終於知道墓室地面的水是怎麼來的、 是從裂縫中流出來的,雖然水流很緩,沒有任何聲響,但積少成多,在蒸發與積存之中,幾百年下來,終於在墓室中形成爲一片低窪。 “找到了!” 黑暗中,響起了譚雅清冷的聲音。 這引起了衆人的注意,其中也包括奧森與格倫。 來到譚雅的身旁,奧森詢問道:“發現了什麼?” “出口!”這是譚雅的回答。 出口? 這話一出,墓室中的衆人眼前一亮,紛紛向譚雅所在地靠了過來。 看了看譚雅,又看了看譚雅身前的牆壁,格倫有些摸不着頭腦。 而奧森似乎想到了什麼,他眼睛一亮,欣喜道:“沒錯,空氣是從裂縫中貫入墓室的,還有地面的積水也是從裂縫中流入墓室的,這牆壁後面應該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