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女人的命運

作者:巫朝塵
皇貴太妃穆氏正跪在沈太后身前。

  她於睡夢中被叫醒帶過來,鬢髮未梳,散落在肩頭後背,身上還穿着寢衣,只在外披了一條碧青的斗篷,稍稍掩住倉促狼狽。

  她面上是未加掩飾的震驚慌亂,心一寸寸沉了下去。

  “娘娘,妾身確實不知今日宮外動亂是何人主使。”她對沈太后叩首。

  她出身穆氏,雖是旁支,也一入宮就得封嬪位,不日因貌美有寵,晉爲九嬪之一的昭容。次年有孕,晉爲貴嬪。又一年,生下皇子,晉爲妃。又三年,恩寵不斷,晉爲貴妃。

  孝慈太后薨逝,世宗令她攝六宮事,又晉爲宮規中無此品階,位比副後的皇貴妃。

  而聖母皇太后沈氏,比她早入宮十五年,雖僥倖育有皇子,恩寵卻數十年如一日的稀薄。

  她入宮那年,太后已是貴嬪,等她封了貴妃又過近十年,太后才因膝下皇子長成,晉爲妃位。

  世宗皇帝還在時,哪怕太后的兒子做了皇帝,也仍是她受太后的禮。

  世宗皇帝駕崩,皇上正位,太后終於成了太后,居長寧宮。她這先帝的攝六宮事皇貴妃再尊貴,也只能搬出昭陽宮,搬至長寧宮偏殿,與衆太妃、太嬪一同依附太后而居。

  女人,尤其是宮裏的女人,起落沉浮從來由不得自己。

  早在皇上登基時,她就已經知道,世宗皇帝給她的榮耀尊位只是鏡花水月,她早晚要和所有普通太妃一樣,守着狹小的偏殿誦經唸佛,了此殘生。

  兒子每次到長寧宮請安,她也都要告誡他,世宗皇帝把她立起來折辱皇上、皇后和太后那麼多年,現在他們能不計前嫌,待她和別人一樣,已是無比寬容。他不必替她覺得委屈。盡心給皇上辦差,以後能接她出宮住幾年就很好了。

  她只盼他們母子能一世平安尊榮就夠了。

  可他還是暗中謀劃起事,欲奪大位了嗎?

  因爲她不支持他這麼做,他就一點都沒告訴她?

  穆皇貴太妃不知有什麼辦法能救下兒子的命,只能再三叩首。

  白髮滿頭的沈太后看着穆皇貴太妃逶迤垂在地上的,夾了幾絲銀白的青絲。

  她讓幾個女官將皇貴太妃扶起來。

  “你是先帝親封的皇貴妃,亦是皇帝的長輩。現下諸事尚未全明,你既說不知情,我也不便處置你。你且回殿歇息去罷。”

  沈太后令四個女官、四個太監帶了幾十個宮女內侍送皇貴太妃回殿。

  殿內原有服侍的人已一概帶下去審問,俱換了新人,又將其殿門在外落鎖。

  沈太后在主殿裏又坐了一會,步行來至皇貴太妃殿外,從小窗向內說:“皇貴太妃,你在宮裏也快三十年了,該知道你好好活下去,對皇帝,對你兒孫,對你、對我,都才最好。”

  皇貴太妃在窗內再次叩首:“妾身謹記太后娘娘教誨。”

  ……

  忠順親王在紫宸殿內狂罵不止,先罵江皇后,又罵皇上,又罵到他身邊跪着的王妃身上。

  忠順親王妃任他唾罵,挺直脊背,冷笑凝睇着他。

  江皇后也將這些污言穢語置若罔聞,與羅溫商議:“京中暫定,陛下身邊忠奸難辨,該命何人出京救駕?”

  羅溫道:“娘娘,事態急迫,臣願自請離京。”

  江皇后便起身一禮:“還請同知速去。陛下的安危,本宮就全託給同知了。”

  羅溫避讓不受,即刻令將忠順親王及黨羽送入昭獄,又點了指揮僉事一人,命與禁衛一同護衛宮中安全,另點儀鸞衛兩千,禁衛八千,十二門守軍共六千,當即開東門出城,快馬往承平行宮救駕。

  大公主蕭永明請忠順親王妃入偏殿“暫

  歇”,回來請示:“母后,爲防城內民心不穩,兒臣願五更後帶人在城內巡視。”

  江皇后亦有事與她密商:“忠順親王說的,承平行宮多了四千反叛,就是少了四千你父皇的人,這一下差了八千人,萬一——”

  蕭永明忙道:“娘,方纔我想過了,忠順親王是敗勢已定,故意說出那些話讓娘心亂。他也不知父皇在行宮早有埋伏。父皇身邊,羅指揮、蔣統領都在,離行宮五十里就是三萬京營駐紮,除非地動讓父……不然,叛軍得逞的可能極小。”

  她背過身,將眼角溼意擦乾。

  江皇后連連點頭:“是我……竟險些糊塗了。我這就請你皇祖母到鳳藻宮坐鎮,省得吳貴妃無事生非。行宮離京不過三百里,情況如何,最多後日就知道。”

  她把大女兒摟在懷裏:“永明,我……”

  蕭永明輕輕搖頭:“我知道孃的難處,娘不必說。”

  父皇疼愛兒女,尤其疼她這個嫡長女。她也敬愛父皇。

  但父皇不止鳳藻宮一個“家”,還有毓秀宮、墨陽宮……

  這大明宮後宮裏數十宮殿,每一處都能成爲父皇的新家。

  但她只有一個娘。

  ……

  承平行宮西南獵場。

  御帳內。

  羅焰神色如常站在皇上面前,讓屬下把有關穆家的供詞原樣回明。

  皇上聽完,陷入深思。

  東平王府穆氏,世代鎮守東北遼安邊關,至今傳到第四代,王爵已無,尚襲東平侯之爵。

  東平侯穆凌年未四十,正當壯年,是北靜太妃親侄,皇貴太妃堂侄。

  他未至而立時,便子繼父職,繼續鎮守遼安邊境,至今已有十載。

  而穆氏一族在遼安邊境鎮守的時間幾乎和大周國祚一樣長。

  大周各處邊軍,除主將和主將帳中參謀、副手外,正四品以上總兵、指揮,皆是五年一輪調,十年內不調回同一處,以此杜絕邊軍坐大,危害朝廷。

  而上次邊將輪調在三年前,是世宗做主,他未能參與。

  近百年的經營,遼安邊境衆多低級校尉和守軍是仍認皇室蕭姓,還是已經改姓了“穆”……

  儀鸞衛沒查出禁衛這一支的叛變,皇上原以爲,忠順親王此次謀反沒得到東平郡王府的支持。

  他本打算先將皇室內部和京畿內外肅清,讓儀鸞衛和禁軍再精訓兩年,多出幾個將才,也等國庫再充盈些,再整治各處邊軍的問題。

  但,既已有了東平侯參與此事的口供,無論供述爲真還是僅爲攀咬,都該拿東平侯回京詳查。

  何況東平郡王府幾代顯貴,必有違法亂紀之事。

  僅說若羅焰的冤屈爲真,只這一件,就夠東平侯子償父罪,奪爵抄家了。

  他只擔心……

  皇上屏退所有人,只留羅焰。

  他定了主意。

  無論如何,不能寒了羅焰的心。

  他命:“東平侯有大逆弒君之嫌,朕命你速帶儀鸞衛五百、輕騎三千趕往千平關,將其捉拿回京。他令別人押送,你留在千平關,暫代遼安將軍一職,勿使邊關生亂。”

  羅焰緩緩下拜:“陛下,臣……”

  皇上知道他要說什麼:“朕如此安排,並不只爲你。若京中絕無錯漏,朕已無性命之危。且東平侯既生反心,多放他在外一日,朕怕邊疆不穩,內憂外患齊出,大周危矣。蔣慶雖忠,已無銳氣,朕只信你能安定邊關。朕會提出回京,掩護你的行蹤。”

  他扶起羅焰,頗爲感嘆:“朕答應你的事,終於能做到了。”

  羅焰再拜叩首:“臣,唯有以死報效陛下。”

  皇上亦再將他扶起:“朕不會死,你也不

  會。”

  看着羅焰通紅的雙眼,他笑道:“去罷。二十年了,也該回鄉看看了。”

  ……

  五更,晨光未明。

  寧安華整隊出發之前,聽見御帳內傳出消息,皇上要拔營回程,親入京中捉拿反叛。

  衆臣皆勸皇上勿要以身涉險。

  皇上雲:“京中尚有忠臣數百,百姓百萬,朕之母親妻兒皆在,爾等親長老幼亦在,朕身爲天子,如何能偷安此處,不顧京中?不必再勸!留精兵三千在此護衛婦孺、傷營,餘者皆隨朕回京!”

  此言一出,無人再勸。

  寧安華回頭看了一眼忙碌起來的大營,問身旁同騎在馬上的林如海:“林大人,時辰到了。”

  若她原本就是這時代的人,得了皇上如此信重讚許,不顧她是女子之身也要委以重任,又聽得皇上此番豪言,想必已經心悅誠服,今生今世,甚至來生來世都要全心盡忠,報還君恩了。

  可惜她不是。

  林如海一抖繮繩:“出發罷。”

  御駕於當日下午與羅溫所帶救駕之軍相遇。

  京中已然平定,御駕隊伍喜悅萬分。

  雖還不知是何人謀反,卻已有人開始於腹中打稿,準備一到京中就上表痛斥反賊!

  護衛御駕的人手足夠,皇上怕各地駐軍不服調派,或災情致使流民成羣,傷及重臣,急命再派儀鸞衛二百,禁衛一千,趕往承平府護衛林如海一行,又派禁衛兩千去行宮獵場,接各家傷患女眷回京。

  彼時,寧安華和林如海已身在承平府,尚不知這些消息。

  他們心裏只剩下一件事。

  救災。

  承平行宮是皇家宮苑,在地動中損毀大半,平民百姓房舍的穩固程度比不得皇家宮苑的一半,承平府及周邊數十萬民居已成一片廢墟,連府衙亦已倒塌,唯有城牆未倒。

  地動發生於下午,大半百姓皆在外謀生活,不在室內,但不出家門的婦女死傷卻極多。

  承平知府還算有兩分能爲,一夜之內,已率守軍搶救出了府庫糧米兵器,開始與京營協同穩定秩序,幫民衆挖開廢墟,搶救人命。

  但知府、守軍守備和京營總兵不知行宮內具體情況。

  他們歡迎林太傅總攬救災,只不大心服清熙郡主一女子掌軍。

  哪怕她是郡主之尊,是聖上親命的從三品儀鸞衛指揮同知,文書、兵符、令牌俱全。

  寧安華沒興趣和他們虛與委蛇,也不需要他們的真心愛戴,只要他們聽話。

  她覺得羅焰的辦法很不錯。

  打服就好。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