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劍勢=二分之一劍重劍速的平方

作者:南宮我夢
李孟羲堪稱是義軍中最忙碌的人之一。

  從傷兵營離開,李孟羲立刻就去找劉玄德,正好劉玄德遍找李孟羲不見,正剛從木匠營回來,兩下碰到一起。

  沒有寒暄和廢話,李孟羲直接問劉備,爲何近來,說要沿途買的麥芽糖,還有豬狗羊之類的小動物,一樣也沒買來。

  “是沒錢了還是爲何?”李孟羲直接了當的質問。

  李孟羲懷疑的眼神,讓劉備感到很無奈,他只好解釋,“羲兒,我天天有派人去買,可不知爲何,這鉅鹿郡將近,出去採買的人回回說,路上沒遇見人煙。”

  “這樣,明日,我親自盯着。”

  劉備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李孟羲不好再說什麼,只一再強調,救人性命之急,不可耽誤。

  再後,李孟羲又說起攜行具。

  李孟羲興趣一起,就跟劉備普及起了動能是什麼,本以爲,劉備能懂重心,動能理解起來也不難。

  然而,劉備是聽懵了,只瞭解個大概,背東西跑,東西如果晃盪,費力一點。

  劉備生活體驗足夠,李孟羲說的,劉備再一想,的確是那麼個意思。

  此中令劉備驚訝的,李孟羲說兩個百斤的同樣快慢的球滾起來撞一起,都停。

  一個兩百斤的球,和一個一百斤的球撞一起,則是,兩球連一體,其速爲,大球本來的速度之六分之一。

  李孟羲說的新奇,劉備聽的耳目一新。

  後邊,李孟羲又引申到兵擊,說兩人拿劍同砍,劍有速,有重。

  若速同,劍重的砍過去,對面則擋不住。

  若劍重一樣,劍速快的那個,對面擋不住。

  此中符合一公式,即,劍勢=二分一,劍重乘劍速平方。

  由此公式可得,若與敵交手,敵劍如果重,又一招疾來,你劍輕,是萬不能頓止敵劍勢的。此時要麼閃避,要麼以輕擊重,挑蕩偏折開敵人攻擊。

  同理,若你劍重,劍重則是最大優勢,然輕靈則不如敵人,此時最佳策略,是強逼敵人和你持劍硬碰。

  你掄圓了一劍砍過去,敵人難以招架,一次他能守住,兩次,他能守住,三次他就手抖,四次他就抵擋不住。

  劉備聽到這裏,不由停住了,目露思索模樣,(難怪,日常相較武藝,雲長一刀來,某抵擋不住。)

  (本以爲,雲長刀重,今知,非只刀重,更速快也。若雲長刀緩,其刀雖重,我一劍輪圓劈去,雲長也是難當。)

  (雲長刀六十四斤,我雌雄劍共重四十一斤,雄劍重二十二,雌劍重十九。)

  (若論力氣,雲長與某相彷彿。)

  (劍勢=二分之一劍重乘劍速平方。代入此得,雲長青龍刀,爲我雄劍三倍,若當其刀,某劍速應是其十七分……)

  呆立原地的劉備,其手撫頜下短鬚,眼中突有精芒閃過,忽然發笑,(看來與雲長爭教,我若要壓他刀勢,與之相格,則應雙劍合力並撞,此增我劍重,以免我單劍一磕而飛,再收不及……)

  突然,劉備感覺衣服傳來被拉扯的感覺。

  劉備低頭,看到李孟羲正仰着頭一臉疑惑的看着他。

  劉備頓時就哈哈笑了,忍不住伸手捏了捏李孟羲的臉。

  李孟羲不爽的擺脫劉備的手。他不喜歡被人捏臉。

  劉玄德頓有劍法上的感悟,他想找關羽較量武藝了。

  這整天行軍,煩悶的不行。

  紮營還是當路,此時剛紮營,照例,民夫們自行散出去,撿點樹枝也好,拔點野草也好,挖點野菜也好。

  遊騎四處散着,弓箭在手,刀槍在握,遊騎這兒一個,那一個,也不去挖野菜,啥活也不幹,就盯着。

  這便是之前規定好的遊騎的職責。

  行軍在荒郊野外,得防備着有野獸傷人。

  若有危險,遊騎得衝上去。

  民夫們幾千,散出去掃一遍,地上啥都不剩。

  這附近荒涼,東邊路邊,有個淺草叢,一夥民夫攆出兔子,咋呼聲聲,幹攆攆不上。

  兔子正從遊騎邊上跑,遊騎只笑呵呵鼓勁兒,不上去縱馬追。

  追着兔子跑過的民夫們呼喊,“軍爺!你馬快,幫忙追則個!”

  遊騎只是笑了笑,“我等有軍律在身,不便與爾等爭搶。快追,要是出來了老虎,我再攆不遲!”

  李孟羲和劉備就在不遠,他們看到了這一幕。

  兩人相視一笑。

  法律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說法。

  現在,軍中軍律至少走到了第二階段,遊騎有在傍晚時分四處巡視的職責,遊騎也的確是按軍規軍律辦事。

  至於遊騎是不是守律嚴格,若有遊騎趁沒注意到,去搶民夫的兔子野雞,能不能有一例追究一例,這就不知道了。

  再往遠處,跟着民夫們擴散的方向往前走,可以看到,民夫中,有部分人是有鐮刀柴刀鋤頭之類的工具的。

  再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工具多在老人婦孺手中。

  這又和之前的安排相關了。

  走着,見到一青壯,手裏拿着鋤頭在挖野菜。

  李孟羲隱祕指了指那人,與劉備耳語一番。

  劉備若有所思,點了點頭,走過去。

  待青壯擡起了頭,劉備笑問,“小哥,你這鋤頭是找誰借的?”

  青壯不知此中深意,手指十幾步外正拔草的一個老人,指着說,“是借老爺子的。”

  那邊的老人聽到聲音,回過頭來,朝劉備笑笑,“我借他使使。”

  這便好。

  當時分配時工具時考慮到如果紮營時,讓民夫們散出去自行採集,那麼,有些在高險難及之處的柴火和樹枝之類的,老人和婦人就夠不到。

  青壯可以夠到,但是也難夠。

  爲了避免青壯和老人爭搶易得資源產生內耗,分配工具的時候,就把鐮刀之類的,優先分配老弱婦人,這樣就逼着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去採集難採集的資源。

  就這一個分配和統籌方法,能讓整體採集效率,提高百分之二十。

  百分之二十意味着,每五棵野菜中,就多了一棵野菜。

  工具優先分配老弱婦人,但同時,老人婦人手裏的工具,也有可能被青壯奪走。

  所以,方纔見到青壯手裏有鋤頭,李孟羲想到此事,才讓劉備過去問一下。

  再前走,李孟羲見到,有人扯溼樹枝。

  過去問,溼樹枝又沉又燒不了,何不撿乾的。

  民夫回答,溼的扯下來,揹着走三五天,曬也曬乾了。

  奧,原來還能這樣。

  照這麼說,喵的古代行軍,根本不缺乾柴啊。

  古代哪哪都有樹,有樹就有樹枝,幹樹枝沒有,溼樹枝扯下來,揹着走不幾天,溼樹枝就變得幹崩崩的了。

  不知過去多久,太陽更西,遊騎們看天差不多了,呼喊民夫們迴應。

  民夫們從遠處走回來,或是揹着小捆樹枝,或者手裏掂兩棵野菜,或是腋下夾着捆野草。

  也有的,啥也沒撿到,手裏拽個狗尾巴草,跟旁人說說笑笑不知道說啥呢,開心的不行,溜溜噠噠。

  就跟,是在回家一樣悠閒自得。

  義軍民夫整體的精神面貌,跟當初,已截然不同。

  這或許也是人心。

  民夫回營。

  人流匯聚。

  看到劉備和李孟羲又來到民夫營前,營中中間的位置,一嚼巴蒲公英根的老者,呸一口吐掉嘴裏的渣子,忙探身,拿手拍了拍一邊頭上纏着青色絲綢的年輕人,好心提醒,“後生,白拍了!人找你們練兵裏不?”

  四周的人,不由都向那個年輕看去,看到年輕人額頭上纏着的青色漂亮絲綢頭巾,衆人都是豔羨。

  有人羨慕絲綢,有人羨慕人家被選中重用了,種種羨慕目光,不一而足。

  就在這樣的眼神包圍中,頭戴青巾的年輕人,不由得就覺得腰板一挺,一股莫名的自豪油然而生。

  這個年輕人拍拍褲子上的土站了起來,擠開擠擠攘攘的人羣往前邊擠。

  頭戴黃巾的從人羣中青壯站起來的剎那,李孟羲就注意到他了。

  李孟羲就眼看着這人,艱難的一步一步往前邊擠,過人得一個個拍,一個個叫讓讓,李孟羲眉頭直皺。

  好像不對勁兒……

  民夫營在之前,最早的時候,那時候老有人跑,有人跑,三兩人不算損失,關鍵是怕他一跑,一堆人跟着跑,再把大軍驚的炸營了,那可要命。

  爲此,關羽就把民夫聚在一起嚴加看管。既然是嚴加看管,兵力又不怎麼夠,自然是,把民夫使勁往一堆兒攆,民夫營於是擠的跟羊圈一樣。

  當時的做法沒問題,但現在情況變了,當初對民夫營的管理習慣卻沿襲了下來。

  就比如那個擠過來的青巾,看他擠來的樣子,李孟羲就想起了小時候跟爺爺去看大戲,孃的,那臺下的人擠的是,落腳的空都沒有。

  出去撒尿都擠不出去,看了一天戲,要憋壞。

  民夫營這樣安置不行,太擠了。

  擠一點其實無所謂,但是應該有序的擠。

  以百人爲一個小方塊,這一百人怎麼擠都行。

  但是,百人方塊與百人方塊之間,得留出小道吧,哪怕,就一人寬的小道呢,這樣,誰有個啥事,想去撒尿幹啥,直接就能暢通無阻的去。

  好嘛,今天又發現了一處不足。

  這處不足還不好解決。

  原因是,管理難度。

  民夫營百人一隊,分是好分,之前爲了安流民之心,特意做了一堆劉字旗,分給了流民們。

  剛開始還好,流民們大致還按旗聚散,但沒等多久,民夫們就又亂的不知哪是哪了,旗也不知道哪去了。

  還好,分民夫們旗幟,就是爲了讓民夫知道他們成了義軍一員,打消他們顧慮,這個目的完美達到了。至於未能在民夫營中,建立起基本的組織架構,則不重要了。

  要讓民夫營有序,得一大批軍官。

  軍官沒有,戰兵營還缺人呢。

  看來,只有等把四十青巾練的有模有樣之後,再以這四十,練一大批人,才能解決民夫營的組織度問題。

  那得等至少倆月後了。

  有一個青巾上前來,民夫營的青巾便被引起了頭,一個個上前來。

  此時,便又看出劉備禮賢下士和情商高的一面了。

  雖說,是準備宣佈軍中收樹條簍的消息的,沒打算叫青巾們過來。

  但是,青巾們既然來了,劉備就笑着,“來了。”

  “先到後面。”

  “一會兒咱再走。”

  一個個跟青巾打招呼,一個不落。

  而李孟羲呢,因爲在想事,就不理人家。

  青巾四十人,不用叫,主動過來了,這或可說明,這夥新兵積極性已經有了,是很好的開始。

  劉備宣佈正事,“我軍中預備收大樹條簍,”劉備高聲說着,然後伸手碰了李孟羲一下,小聲問,“羲兒,簍子多大的?”

  “能裝下一牀被子的簍子。”李孟羲小聲回覆。

  “簍子得能裝下一牀被子。”劉備高聲又說。

  說完,又手碰李孟羲,小聲問,“羲兒,簍子準備收多少。”

  這還真把李孟羲問住了,收多少……

  關羽部奔襲之士要攜行具,關羽部現在除去騎兵,步兵已擴軍至八百多人。

  “先收八百。”李孟羲想了片刻答道。

  “簍子先收八百。衆位,有閒就折枝編簍,編好了簍,拿來換糧!”

  換多少糧,劉備也沒說,但民夫們因先前草鞋之事,不少人已成功換了糧,不會去擔憂簍子編好沒有糧食來換。

  義軍信譽已經立起來了。

  收簍子的事宣佈完,開始練兵。

  練兵場合不固定,有時在道中,有時在野地,但一樣的是,一圈的木樁和火把總不會少。

  ——

  訓練場。

  “集合!”

  李孟羲令下。

  眨眼,人到齊,隊列四列成。

  “解散!”李孟羲又令下。人嘩啦散開。

  訓練時間尚短,李孟羲都覺得沒練啥呢,新兵們也覺得就是走走跑跑站站,集集散散,也沒啥,而旁觀者劉玄德,自覺頗受啓發。

  劉玄德目睹了李孟羲從前夜練兵到現在所有過程,前夜練號令,昨夜練集散,短短兩日,劉玄德親眼看見,一衆青壯從懶散到號令一下飛奔一處,迅速列隊齊整,前後差別,宛若脫胎換骨。

  李孟羲極善練兵,這是劉備對李孟羲的評價。

  至於說李孟羲許久之前說的,當初初遇,李孟羲說不知兵事,如今劉備把那當成了笑談,都會練兵了,還不知兵事。

  李孟羲正在練兵,劉備一旁襄助,說是襄助,劉備有心偷學。

  青壯們經李孟羲着手一訓練,效果立竿見影,劉備看在眼裏,理所當然的認爲李孟羲曾被高人傳授過練兵之法。

  這麼想差不多接近真相。

  事實上李孟羲沒有跟所謂的高人學習過,他所稱的老師也是杜撰出來的,爲的就是讓自身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有合理的解釋。

  雖然,李孟羲未跟什麼名師學過練兵之法,但前世耳濡目染的各種軍事訓練方法,無一不凝聚着無數軍事家的智慧。

  【講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因此說李孟羲練兵的方法師承於衆多軍事家,這個說法也對,因此,李孟羲還是有師承的。

  訓練依然單調枯燥,一個簡單的原地踏步,反反覆覆練了好多次,問題依然數不勝數。

  原地踏步這個動作,細節包括十幾個要點。

  具體爲,脖子要直,頭要正,眼睛目視前方,挺胸張肩,不能肩膀聳着一邊高一邊低,再往下,到身體軀幹部分,腰要直,不能腰咧着。

  然後是四肢,原地踏步時,手臂擺動便又是數個細節,擺臂的時候,手不應是握拳,也不應該是伸平手掌,而應該是四指內扣,大拇指按在食指中指節上,手成虛握。

  在手臂擺動的時候,同樣有多種擺法,一個是手背朝前擺動,一個手掌朝前擺動,自然,這兩種擺動方法都是錯的。

  手臂擺動時,手正確的擺動方向是手掌側向,即手心是朝着褲縫的角度。

  擺手時,手的姿勢這麼多細節了,手臂擺動的幅度就更難以統一了。

  手擺不開,就太拿捏了,手擺的太開,就打到前邊的人了。

  不同於手勢,手該怎麼握,誰手錯了,可以很直觀的指出來,手臂擺動的幅度,不太好描述。

  李孟羲想起曾經在軍訓的時候,教官要求的手臂擺動幅度,好像不是要求的高度,而是要求手臂前伸的時候往身體中線擺,即,手擺到和肚臍一個水平線上。

  基於人體構造,擺手的時候,手向身前往中間擺擺到和肚臍一線的時候,手臂的高度恰巧剛好,不高也不低。

  所以,在規定手臂擺動幅度的時候,就不再要求高度了,只要手擺到身前,手差不多和肚臍一個高度就差不多行了。

  再有,手臂擺動時,手肘需要打直。

  再往下,是腿部了。

  原地踏步時,腿得擡起來,而擡腿的高度若不統一,便會一片混亂。

  李孟羲去想軍訓的時候,原地踏步時教官對腿部擡高是如何要求的,一想想不起來了。

  雖然想不起來具體要求,但李孟羲還牢牢記着原地踏步的動作該怎麼做,大不了,說不清楚讓新兵照着做就成了。

  除了膝蓋的擡高高度,還有角度。

  有的新兵擡膝的時候,膝蓋朝兩邊外八着頂,極其不美觀,而且容易碰到左右的人。

  膝蓋擡起的正確角度是,應該是自然朝前,不外八不內扣。

  再往下,就是腳步了,腳步落地,應該落在原地,不能原地踏步踏着踏着人跑老遠。

  一個原地踏步,方方面面的細節就有近二十個之多,一個細節做不準,就是錯。

  不過四十個人,並不多,大致也就是初高中一個人數中等的班而已。

  就這麼四十來人,李孟羲就有點忙不過來了,每一個人都有細節上的錯誤,李孟羲好不容易糾正一遍,這邊剛說完手怎麼擺,那邊就把腳忘了。

  雖然說晚上練兵,把時間充分利用了起來,可晚上也有晚上的不便,照明條件有限,火把的光線昏暗,要是白天,誰動作沒對,站在邊上看一眼就能看見,可晚上,只有走近纔看的清誰動作做對了與否。

  李孟羲一絲不苟的投入到訓練之中,不僅是在練兵,更是李孟羲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的過程,對李孟羲自己而言,也是重要的成長過程。

  知道軍訓流程是怎樣的是一回事,親自從頭到尾負責一場訓練,是另一回事。

  “全體都有,立正!”

  踏的一陣聲響,新兵們停下踏步,腳步聲還是有點亂,不過比昨日更齊了。

  第三百一十七章劍勢=二分之一劍重劍速的平方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