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隨軍採買,原來是外交事件

作者:南宮我夢
劉備又沒買到東西,豬狗羊一頭沒買到。

  劉備回來告罪。

  而後劉備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和李孟羲談到了去買東西遇到的事。

  劉備說,讓遊騎前去,要是遇到村落,按李孟羲說的方法還好,遊騎多立旗幟,少舉刀槍,且可使兩騎前去交涉,另兩騎在後戒備。

  李孟羲想到的交涉方法已經很規範了。

  但是,李孟羲只想到了遇到村落的情況,而未忽略了在半路遇到鄉人的情況。

  遇村再去交涉,跟半路遇到個人再上前交涉,這是兩回事。

  遊騎們並不都是口舌伶俐之人,也並不都是太通曉禮數之人,廝殺漢說話直來直去,往往少了點禮數。

  劉備有感於此,於是就想着跟李孟羲商量一下,看李孟羲能不能想出什麼好主意,就像若是遇到村落,交涉的次序如何,制定成法,讓士卒們依例遵守。

  看李孟羲能不能像前邊那樣,再想想路遇鄉人,騎兵上前交涉的流程應該如何。

  劉備也太看的起李孟羲了,他這一問,把李孟羲都問懵逼了。

  我咋知道半路遇到了個人,該怎麼交涉,李孟羲心裏直嘀咕。

  這玩意兒得靠情商的好嘛。

  就算一樣的交涉流程,偏偏就有些人,很有親和力,上去三兩句就能交涉成功。

  而有些人呢,哪怕他是滿臉堆笑呢,你一看就覺得不喜歡,這能交涉成功纔怪了呢。

  因此,劉備問,若路遇鄉人,士卒如何交涉纔好。

  李孟羲語滯半天,問劉備,“那依玄德公看,該如何交涉?”李孟羲把問題反丟給了劉備。

  劉備在馬上,沉思片刻。

  “路人半途遇我,我遊騎數騎,路人見之,必有驚慌。

  故,首要之舉,當安其心。

  可使一人下馬,徒步迎上問詢,餘者,停留在後,不使鄉民驚慌。

  而後,及交涉,需擇一面目和善之人,溫聲細語,禮數週全,細細說明來意。

  再後,先把錢放於鄉人之手,再問,是否可帶我去方圓村落採買。

  如此,鄉人得我錢財,一者,不想舍財,二者,見我只一騎下馬徒步而來,禮數週全,似無惡意。

  兩下相因,成算多已。”

  劉備按自己所想,娓娓道來。

  李孟羲聽的直點頭。

  劉備所說,大致包含三條交涉規範,一個是,半路遇了鄉人,立刻把馬停在道上,別嚇到人家。

  二是,讓一個面目和善的士卒下馬步行,前去交涉。

  三是,說完來意後,直接給錢,給完錢,再說,能否帶着去附近村落買點東西。

  這三步一套做完,大致能把交涉成功率提高很多。

  但凡涉及到人情世故,劉備的水平高極了,李孟羲很是佩服。

  劉備說這一通交涉的方法,李孟羲認爲很好了,面面俱到的。

  就按這個就行了。

  所剩的問題,好像只有一個了,那就是懂禮數,善言談,並且面目和善,能讓人信服的人去哪裏找。

  李孟羲到此時,才突然意識到。

  本以爲,讓遊騎離隊四處採買,是一件商業行爲。

  沒想到,不僅僅是單純的商業行爲,更是外交行爲。

  本來,李孟羲之前特意蒐羅了一些幹過小商小販的通曉物價的人才,好在交易的時候更專業一點。

  現在跟劉備這麼一交流,李孟羲突然就發現,外交人才好像比單純的商業人才,現下更有用。

  遇到路人,總得跟人家交涉好,才能接下來的交易不是。

  若交涉不好,人家不願帶你去,無法促成交易,準備再多的小商販也不行了。

  想及前世,難怪,好多公司,銷售人員拿的錢比研發人員多多了。

  畢竟,東西做的再好,沒辦法打開銷路,是斷然不行的。

  外交一詞,用於遊騎商隊,恰如其分。

  再往大了想,若是日後,軍隊規模大了。

  出發時,若是糧草啥的帶的不夠,大軍跨州越境,人生地不熟的,有時會需要向當地勢力買糧食啥的。

  要是沒有優秀的外交人才,派一個愣頭青去買糧食,人家要是不賣,或者態度惡劣了一點,愣頭青跟人家起了衝突。

  買不到糧食倒也罷了,萬一,腦子一熱,跟人家起了衝突。

  然後,幾個士兵的毆鬥,本地勢力氣不過,帶兵來攻打我軍,如此,一戰下來,我軍就算能贏,也勢必死傷衆多。

  這種事端,極有可能發生,而不是危言聳聽。

  特別,如果是負責買糧的是張飛張三將軍,那危險了。張飛帶着幾車財貨,跑了好遠,天熱的不行,心情也煩躁的不行,到了城下,說要買糧。

  恰逢守城的是個混人,見城下一黑廝說買糧,這黑廝打擾了弟兄幾個喫酒,這混人也喝了幾兩酒,膽氣上涌,指着城下黑廝就罵,“哪裏來的餓狗!我幾時要賣糧於你!”

  以張飛張三爺的暴脾氣,被這麼一罵,還忍得了?

  然後,哪怕僅帶着幾十個押運錢財的士兵,他張飛都敢攻城。

  不管衝突爲何而起,一旦戰端開啓,就不受控制。

  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而我軍初衷只是爲了買糧,糧沒買到,還打了一仗,無論勝負,都虧大發了。

  讓張飛去幹外交,會是災難。

  而此事,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呢?

  買糧隊到了城下,向城頭說,我軍要買糧。

  然後,守城的混人,因爲打擾了其喫酒,趁着酒勁,對城下我軍將領破口大罵。

  【講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此時,負責交涉的人,應該面色如常,根本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管他怎麼罵,就當沒聽見。

  不管被怎麼罵,我軍頭目依然禮數週全,朝城頭上喊,勞煩通秉上官,幫忙問下,是否可賣給我軍糧食。

  然後,後續發展可能是這樣。

  城頭混賬依然在破口大罵,過了一會兒,有高級將領聞聲過來巡視,聽到有人叫罵,便過去看看是怎麼回事。

  過去一看,自己的人對人家破口大罵,人家不僅不在意,不僅沒有回罵,反而禮數周到。

  高級將領一看,忙去回稟上官。

  當上官聽聞此事,聽說有誰人的大軍路過,人家帶着錢,想買點糧食,可守城士兵不由分說的罵人家餓狗。

  這下,城中守官嚇出了一身冷汗。

  人家大軍過境,何苦觸怒人家,一個不慎,城毀人亡。

  遠道是客,可守城士卒不堪,辱罵在先,人家不僅沒有回罵,禮數恭敬依舊。

  自知失了禮數在前,又怕惹怒過境大軍,此城主官爲了彌補過失,不僅同意了賣糧,而且因爲理虧,爲了彌補過錯,還把糧價壓的比較低,賣的也比較多。

  這樣一來,糧不就買到了嗎。

  一個是張三將軍買糧,糧沒買到,還打了一仗,我軍死傷無數。

  一個是專業的外交官前去買糧,不僅買到了糧,買糧的價錢竟然還很便宜,而且神奇的是,買到的糧相當多,幾千斤,足以解大軍一時之急。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於大軍而言,孰好孰劣,已有定數。

  李孟羲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大軍在外,外交工作,首忌張飛。

  忌,忌諱的意思。

  讓張飛負責買糧之事,太嚇人了。

  需要一個專業的人,此人需要臉皮厚,不會別人罵一下就炸了,能忍辱,並泰然處之,唾面自乾。

  李孟羲想起,三國曆史中,確實有這麼一個人物,比較適合作爲大軍行軍時採買的外交官。

  此人便是——司馬懿。

  司馬懿這傢伙,諸葛孔明嘲諷他穿女裝,都能穿的下,把諸葛孔明氣的不行。

  這廝女裝能穿得,去買糧被罵兩句,根本不會頭腦發熱就要屠城。

  司馬懿還真的很合適當個外交官的。

  讓司馬懿當外交官,這個想法也就想想,不可能。

  司馬懿找不到,如司馬懿臉皮一般厚的,也少有。

  漢人尚武,比比皆是血性之士,一言不合,便拔刀相向。

  入眼望去,皆血勇之士,要找出一個有足夠的交涉和領導能力,並且如果被辱罵,被惡意以對,能處之泰然的人,好像軍中找不到這麼一個人物。

  哪怕是李孟羲,李孟羲自認,要是被人罵了,不一定忍得住。

  既然,隱忍之才難找,便只能以軍律律之,立軍規,規定但凡外出採買,不管當地勢力如何辱罵和敵對我軍,只要他不率先襲擊,我軍就應盡力避免衝突。

  一番熱烈討論,只討論的沒有別的可討論的,思維的多番碰撞,劉備收穫頗多,李孟羲同樣收穫不菲。

  “玄德公稍等,我把所議一一記下。”李孟羲拿出了筆,拿出了墨,從車後翻出了一卷布。

  大軍採買,應當歸屬後勤部分。

  於是,李孟羲便抻開布卷,接着昨日寫下的採買注意事項後面,繼續寫到。

  【行軍採買細則之二。

  路遇鄉人,交涉要則有三。

  一者,遇鄉人立駐馬道中,勿使鄉人懼我。

  二者,使和善健談之士,下馬步趨上前交涉。

  三者,交涉將畢,先拿錢予鄉人,而後,問詢是否可帶往方圓村落以成交易。

  如此三法並施,交涉可成。

  大軍行軍在外,沿途補給,或爲常態。

  我軍就外補給,不單爲商事,更爲外交重十。

  外交第一當以不起衝突爲要。

  例,我軍至城下問詢,城上之人或有敵意,若事不可爲,可一走了之。

  亦可禮數週全,稍懇請之,若再不成,可去。

  若城頭罵我,禁回罵之,以免滋生事端。

  外交之人才,以隱忍性沉穩,喜怒不形於色之人爲優。】

  這些寫完,最後,李孟羲在最後補充了一句,【行軍採買,出而交涉之事,當萬分謹慎,不可交於張三將軍。】

  算是寫完了。

  但這時,劉備提起還有一點。

  劉備說,若日後大軍沿途採買,我軍帶錢財至城下,城頭士卒得知我軍來意,無法自己做主,必要回稟上官才能回覆。

  劉備問,人心不測,不知城中主官,是願意賣糧於我,還是不願,亦或是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因此遲遲未有回信。

  我軍未知城中主官意圖,那該在城下等待多久。

  劉備越來越“難纏”了,說劉備難纏,不是貶義,而是劉備不知怎麼搞的,可能被李孟羲影響了,開始從稀奇古怪的角度考慮問題了。

  李孟羲皺眉思索很久。

  “城有大小,城頭士卒知我來意,再去回稟上官。

  若是乘馬離去,半刻便足夠一個來回。

  縱是步行,一刻,也足夠一個來回。

  若一刻過去,可再問城頭之卒,可有回信。

  城頭之卒若說無有回信,便可再等。

  再一刻後,再問。

  三刻之久,足夠城中主官得曉消息,城中主官是賣糧或是不賣糧,應已思慮成熟,此時應有答覆通傳於我知曉。

  而三刻之久,若無答覆,此時便可料到,城中主官,正遊移不定,遲遲難下決斷。

  彼即無意賣糧於我,我軍再待許久,或許,其迫於我大軍壓力,會賣糧於我。

  但,強人所難,豈不不美?

  況且,採買車隊若耽擱太久,若我大軍走遠,追之不及,卻是不妙。

  故,玄德公問我,於彼城之下,靜待多久爲宜,某以爲,以三刻之久爲佳。

  逾此時,可去也。”

  李孟羲緩緩答道。

  劉備面帶笑意,連連點頭。

  李孟羲所言,劉備極認可。

  劉備問的問題,李孟羲是解決了。

  李孟羲倒是又想到了一個新問題。

  關於行軍,以及採買隊離隊跑出很遠去買東西。

  如果,買東西耽擱時間長,大軍就得停下來等着離隊的採買隊跟上來。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讓大軍不用停下,正常行軍,而又讓離隊很遠的採買隊能夠跟上呢。

  答案是有的。

  大軍正常行軍,而採買隊能正常跟上,其關鍵在於,利用好速度差。

  大軍行軍,各部分中,最慢的是什麼。

  答案是,步兵。

  不管何人的軍隊,在漢末,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奢侈到全部都是騎兵,必然有步兵隊。

  大軍整體的速度,被步軍的行軍速度限制了。

  而只要,採買隊速度比步軍行軍速度快,那麼,哪怕離隊較遠,離隊時間較長,依然能輕鬆追上不停步的大軍隊伍。

  第三百二十一章隨軍採買,原來是外交事件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