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烹飪

作者:南宮我夢
當衆人滿載魚獲而歸,營中之人皆側目。

  魚從水中捕來,此時還是活的,魚盛在水桶和筐中,這一路走來不停有魚蹦噠出來。

  民夫們見了活蹦亂跳的大魚,目露豔羨。

  拎了半桶魚回到瓦罐旁,關羽着急忙慌的去朝瓦罐裏看。

  要問他爲何一副着急模樣,是因爲之前李孟羲叫他去捕魚時,關羽一走,忘了瓦罐裏煮着的東西了。

  本以爲,離開這許久沒有添水,瓦罐裏的水早就燒乾了,罐裏的煮着的腸早就糊了。

  不想,走近一看,罐裏還是有水,湯水裏,幾段牛腸被煮了數個時辰,已被煮的糯爛發白,隨着沸騰的水在起起伏伏。

  想來是有人見罐裏的水快燒乾了,給又添了水。

  有一股淡淡的肉香從罐裏飄了出來,一聞之下,令人心情大好。

  “可吃了。”關羽樂呵呵的笑了。

  腹中空空的衆人現在能喫東西了,都是迫不及待,磚頭尤其如此。

  劉備拿來碗筷,碗筷分與衆人,然後伸筷從罐裏夾出一截牛腸,放在眼巴巴看着的磚頭的碗裏。

  剛從滾水裏撈出的腸子,多燙啊,貪喫的磚頭等不及一口咬下去,燙的他忙把牛腸吐了,差點被燙哭。

  “冷冷喫嘛,那麼燙。”李孟羲纔不要管傻弟弟。

  用筷子夾起碗裏的牛腸,李孟羲吹了好久,待牛腸涼了,用牙咬了一小口。

  因爲事先加了酒,去了部分的肉腥,雖說沒有調料,但喫到的是純淨的肉香,沒有絲毫被調料污染的味道。

  牛腸入口滑嫩,即韌且糯,被燉了這麼久,被燉的爛呼呼的了,一嚼就爛,喫起來很爽利。

  牛腸竟然意外的好喫,李孟羲於是大口吃了起來,狼吞虎嚥的。

  李孟羲喫的嗷嗷的,兩個大人劉備和關羽喫相也是跟李孟羲差不多的。

  很快,衆人碗裏空空,就再分罐裏牛腸。

  不一會兒,四人就把牛腸分喫完了。

  喫完之後,李孟羲放下碗筷,有些意猶未盡。

  之前把牛腸大部分都給車伕老鐵讓其拿去了,這邊留的只有七八段。

  “味道如何?”李孟羲抿了抿嘴,笑問劉備關羽二人。

  “可好吃了!”劉備關羽還未回答,弟弟就舉着碗搶着說了。

  “是極!如磚兒所言,牛腸甚爲爽口。”關羽拂鬚大笑。

  平日都沒人要的牛腸,淘洗乾淨之後一喫,味道不比肉食差,甚至還有些獨到的口感。

  想到鄉人屠宰牲口時腸子之類的都丟給家禽啄吃了,如今想來,真是浪費了很多。

  牛腸既然能喫,味道不錯,日後再殺牲口,就不能亂丟了。

  區區幾根牛腸,四人根本就沒喫飽。

  今晚剛好捕了魚,晚上煮魚喫正好。

  關羽放下碗筷,開始拿短刀給魚刮鱗,弟弟在邊看着,李孟羲也在邊看着。

  看關羽四處找水,李孟羲若有所思,“……魚洗完,還得用清水沖洗,要我說,下次咱多找點人,魚捕上來,直接刮鱗去髒,然後就地湊着河水把魚洗好再帶回來,豈不便捷?”

  關羽擡頭,無奈看了李孟羲一眼,“何不早說?我等已回。”

  不是李孟羲不想早說,是因爲抓了那麼多魚,大家都喜氣洋洋的往回趕,一時有些是有些得意忘形了,哪想的起把魚在河邊處理完了再拿回來。

  下次就有經驗了,下次再派捕魚隊去網魚,同時也把殺魚的工具帶好,人力也要配充足一點,那邊網魚,這邊就同時把魚處理好,當洗乾淨的魚帶回來,直接就可分與衆人,直接煮了喫。

  想靠魚解決軍糧問題不太可能,但多少能緩解一下糧食的壓力,而且,還能豐富下營養結構。

  一直只吃糧食,營養單一,有了點魚肉,就補充了蛋白質。

  過段時間,等漁網織好,魚獲會常有。

  魚是有了,可如何分配,讓李孟羲拿不定主意。

  最簡單的方法,魚獲有了之後,誰也不分,給想辦法醃製還是熏製之後放起來,當做軍糧儲備。

  但細想,此法不可行,醃製需要大量的鹽,熏製則需要花很多功夫。

  把魚當做軍糧儲備,沒有實施條件。

  按李孟羲所想,魚獲應該每人都有機會嚐到的,萬餘人的大軍,每人都隔三差五能喫到魚,則能把有限魚獲,發揮最大的作用。

  現下條件下,魚肉最大的作用不是充飢,而是用來補充油脂和蛋白質,,效用簡直等同於藥品了。

  義軍萬餘人,哪怕每日都能捕得千條魚,一人分得一條魚,萬人輪換一遍,也得十天之久。

  而且,該如何輪換,現在民夫營還是一團混亂,沒有嚴格劃出營屬。

  按照排序分魚的方法,可確保平均和公平,可現在義軍沒有好的秩序,就沒有操作的基礎。

  現下如果給民夫營分魚,一定會出現爭搶一片的情景。

  再者魚有大有小,並不好分。

  既然整魚不好分,那就把魚一股腦全部剁碎,然後再分成均等的重量,可以保證公平。

  難點,就在把魚一股腦全部剁碎——沒有桌子。

  細數能用來剁魚的平展地方,只有門板,現在軍中僅有的一些門板,在木匠營那裏,木匠們在門板上刨木頭等等。

  或許可以從木匠營那裏借來一個門板,一扇門板就夠。魚可以先剁碎再稱量,如此可以分的比較公平了。

  剩下的,還有分魚的流程。

  按李孟羲所想,魚應該優先供給戰兵和婦孺營,尤其婦孺營,那麼多小孩子,不喫肉很影響健康。

  每日魚獲,半數分於戰兵營和婦孺營。

  餘下半數,分與民夫營,按每營輪換來分。

  但這要等民夫營有了一定組織度再分纔可以。

  民夫營要有最低限度的組織度,就像現在的婦孺營一樣,婦孺營分爲二十一竈,每日喫飯,每一竈的人員都是固定的。

  只要當民夫營做到有基本的分屬和紀律之後,魚纔可以被較爲公平的分下去。

  不患寡而患不均。

  要是做不到分魚公平,那還不如不分呢。

  本來沒魚,大家都只能喫糧食,大家都喫一樣的,沒什麼。

  突然要分魚了,頓時民夫們眼睛都盯着魚上去了。

  這要是沒分好,誰多一點誰少一點,亦或是把誰露了,豈不大生矛盾。

  本來不分魚還沒有矛盾,一分,分不公平,還平添了矛盾。

  所以要是分不公平,還不如不分了,能少生些事端。

  ——

  關羽刮完了一條魚的魚鱗,然後從魚的腹線用刀把魚剖開,準備取出魚的內臟。

  魚腹剖開,關羽摘出魚鰾,隨手把魚鰾遞給磚頭,讓磚頭拿着玩,磚頭開心極了。

  不一會兒,第一條魚處理完,關羽剖第二條,“呀,有籽。”魚腹裏,一堆黃澄澄的魚籽。

  有魚籽是意外的收穫,魚籽很好喫的。

  “關將軍,把魚腹內的黑膜扯掉,這東西很苦,煮了壞了一鍋湯。”李孟羲建議。

  關羽於是就按李孟羲說的,把魚腹內黑膜盡數扯掉。

  李孟羲說黑膜很苦,關羽很有探究精神的拿起一點黑膜塞進嘴裏,嚐了一下,果然極苦。

  “呸!”關羽吐掉黑膜。

  關羽作爲一個漢末土著,在料理魚類方面,竟然不如李孟羲經驗豐富。

  想來正常,古代知識交流不發達,漁業也不發達,古人喫到魚的難度比較大,因爲喫魚少,處理魚的經驗也就不太成熟。

  加上交流等方面的限制,可能皇宮裏的庖廚說不定已經懂得利用蘑菇之類的含穀氨酸(味精主要成分)的材料來提鮮了,在偏遠鄉下,老農們喫魚甚至不知道撕去魚腹內膜。

  關羽出身底層,他家是偏遠鄉下嗎?是的。

  關羽爲草莽中的豪傑,但他老父,大概率是偏遠鄉下的老農。

  關羽之父如果不怎麼會料理魚,關羽更不會。

  今晚,就喫魚了。

  關羽就要把魚整條放進罐中,李孟羲接過魚,拿刀把魚砍成數斷,再往罐裏放。

  關羽見李孟羲對料理河魚之事頗有見地的模樣,便笑問,“羲兒,你可還懂庖廚之術?”

  庖廚之術,通俗來講,就是做飯。

  李孟羲想了一下,點了點頭,“某善庖廚之術,更長於兵法。”李孟羲信心滿滿的回答到。

  雖然吧,前世也不會做飯。

  但是,漢末原始至極的烹當式,李孟羲還真看不上。

  一是,漢代沒有成熟的榨油技術,植物油利用程度不高,人們喫油,喫的是動物脂肪,稱之爲“膏”。

  二是,炊具也欠發達。

  看軍中現在的情況就知道了,軍中炊具,不是瓦罐就是陶翁,這樣的炊具,除了煮,還能有什麼別的烹飪方式?

  較複雜的烹飪工具,李孟羲倒是曾見過,其大致還是瓦罐的形狀,只是瓦罐上層,有一個像是帶孔的篦子一樣的東西,麥粒或者米放在上邊,下邊加水,然後用火在底部加熱,於是麥粒和小米等就被蒸熟了。

  漢代是有蒸的工具的。

  就算這樣,烹飪方式,也只有蒸煮兩種。

  主食就算了,可菜也只能一鍋亂燉,味道能好到哪裏去。

  而傳統的中國菜式,其烹飪技法有,炒、爆、熘、炸、烹、煎、貼、燒、燜、燉、蒸、汆、煮、燴、熗、拌、醃、烤、滷、等等等等……

  如果說,沒有植物油脂,用動物油脂也可替代,可沒有鐵鍋,炒菜就不能炒了。

  鐵鍋炒菜的色香味等各個方面,都完爆一鍋亂燉的燉菜。

  只要把鐵鍋弄出來,區區庖廚之術,足可遠超同代水平。

  歷史上鐵鍋是到宋朝才普及,李孟羲猜測是因爲鍛造和冶鐵技術進步的原因。

  而到底相比漢代,宋代的冶鐵和鍛造技術哪裏進步了才因此有了鐵鍋普及的物質基礎,這李孟羲就不知道了。

  日後有空,看想辦法能不能把鐵鍋整出來。

  做出可口的菜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鐵鍋做飯極其快捷方便,放在漢代,說是半個神器也差不多了。

  李孟羲至今還記得初中上學的時候,學校的食堂做飯是用賊大的能放頭豬的大鍋,炒菜用的鏟子,是用鐵鍬直接炒的,菜論筐倒,油論桶倒,鹽論袋撒,然後三二十個廚師,拎着鐵鍬做豬食一樣,拿鐵鍬在鍋裏一陣亂翻。

  好了,一個學校兩三千人的飯,被三二十個廚師就給搞定了。

  現在義軍之中,萬餘人,每天負責做飯的人是多少呢,按十人一什有一個伙伕算,做飯的人手足有千餘人。

  而要是有了大鍋,爲萬餘人做飯,只需要五十個伙伕。

  如此,節省了千餘人的人力。

  這節省下來的人力,不管是分出去巡邏,還是出去拾柴,還是幹別的東西,千餘人力能幹的事,頗爲可觀。

  哪怕是在戰陣之上呢,千餘空閒人力,亦不可小覷。

  既然提到了庖廚之術,李孟羲好奇的問,“關將軍,你可知醬油?”

  “額,”關羽愣了下,手中的柴停在半途,“醬啊,有啊。”

  李孟羲說的是醬油,關羽回答的是醬,這讓李孟羲疑惑了,醬油和醬是不是一個東西來的?

  醬油,李孟羲不知道怎麼做的,但醬這玩意兒小時候在外婆家好像看見過怎麼做的。

  做醬的時候是先用一些沒有加酵的生麪糰子加鹽等東西放在醬缸裏,然後放在太陽下曬,等一段時間之後,生麪糰子開始長出一些食用黴,繼續曬,最終,生麪糰就變成了一堆很稀看起來有點噁心的棕黃色東西。

  這些做成的麪醬用來燒肉之用,做出來的肉很好喫。

  而醬油,是用大豆發酵做成的。

  從關羽的回答中,李孟羲沒有得到準確的答案,他於是就不清楚漢代有沒有成熟的釀造大豆醬油的技術。

  李孟羲再問,“那關將軍,我大漢可有釀醋之術?”

  關羽笑了,“你這問的,我大漢如何沒有釀醋之法?”

  有醬油,有醋,還有鹽,糖麥芽糖也有,即,糖飴。

  那麼,糖醋魚用麥芽糖,面,還有醋,應該也能做出來。

  糖醋魚,一想到味道,李孟羲流口水了。

  又很不巧的,流口水又被弟弟看到了。

  “哥哥你是不是可想喫魚了?”弟弟走到李孟羲面前,瞪着大眼睛看着李孟羲。

  “沒有。”李孟羲面無表情的用袖子擦着嘴角的口水。

  “你就是可想喫魚了,哥哥你都流口水了。”弟弟天真的說到。

  關羽聞言哈哈大笑,李孟羲一臉黑線。

  第三百五十六章烹飪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