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蜈蚣掛山梯

作者:南宮我夢
關羽見李孟羲說着說着,眉頭緊皺,又沒聲了。

  關羽和劉備不好打攪陷入沉思中的李孟羲,只好等他迴轉過來再問。

  此時,李孟羲想什麼又想的入神了呢。

  在腦海中思緒紛飛的無數混雜的畫面之中,李孟羲想到了曾經在cctv7,即,農業軍事頻道看到過的,特種兵們野外作戰時,特種兵們過兩山之間的山崖時,是用弓弩把連着繩索的鐵鉤射到山崖對岸去,只要鉤到樹幹石頭什麼的,只要鉤結實了,人就能像猿猴一樣,順着繩索爬過去。

  用弓弩來拋射繩索,比人力爬過去快捷的多。

  二十一世紀的弓弩,和漢朝力道最大的大黃弩哪個力道更強,不太清楚。

  大不了,大黃弩力道要是不行,直接搬牀弩過來,發射弩槍,以牀弩的力道,別說掛到對面樹上了,弩槍深扎進石頭縫裏也是可以的。

  吊橋斷了,派身手敏捷的士兵爬下懸崖,在路況極不好走的情況下,可能得半個小時,才能爬到對岸山崖。

  而且,這過程中,可能士兵會失足墜落山崖。

  而要是用強弩發射鐵鉤,或者用牀弩發射連着繩索的弩箭,可能運氣好,一發弩箭射過去,鐵鉤就鉤到了幾十米外對面山崖上一棵歪脖子樹,前後所需時間可能還不到一分鐘。

  一分鐘,對比一個半小時,節省的時間是二十九分鐘。

  二十九分鐘,按五秒可以順着吊橋投放到對面一個人來算,二十九分鐘的時間優勢,足以把數百人投放至對面山崖。

  數百人趁其不意,足以從山上繞到敵軍大營後面,埋伏起來,等到晚上,足以殺敵軍個措手不及。

  李孟羲甚至知道特種兵們的抓鉤是怎樣的——最好的抓鉤形狀,應該是一個抓鉤上,有三個或者四個彎鐵鉤,這樣,不管鐵鉤射出去是怎麼的角度,都至少有一個鉤子可以勾住樹幹。

  不僅山崖間搭橋可用,在河上搭浮橋,一樣可以用牀弩把繩索射過去,很快捷方便,而且安全。

  看來,軍中技術裝備又得增加了,強弩手們除了配備普通的弩箭以外,還應配備一種抓鉤箭頭,以方便在懸崖峭壁之處,輔助通行。

  妙哉!特種箭頭。李孟羲臉上不由浮現笑意。

  見李孟羲眉頭稍緩,關羽邊把一根柴添到篝火裏,邊好奇問,“羲兒,何事開心?”

  李孟羲回過神來,振奮的把自己方纔所想告知劉備關羽,

  “關將軍,玄德公。我等之前所議,軍中每百人,配備一二抓鉤,利於拔寨。

  現下提到于山崖之間搭建吊橋,是否可特做一弩箭,箭頭做成抓鉤形狀,遇山崖難逾之時,弩箭拖曳繩索,射至山崖對處,若抓鉤恰鉤住亂石樹叉之處,我軍士卒立時緣繩索而過,豈不迅疾?”

  說完,又道,“若弩弓力道不足,亦可用牀弩,以牀弩之力,弩槍可射百丈之遠,百丈險崖亦可過。”

  李孟羲的奇思妙想,讓劉備和關羽大開眼界。

  李孟羲已經把弓弩或牀弩用來搭設吊橋的用法已經講的很清楚了,不用多加思考,劉備和關羽二人就很清楚,此法絕對可行。

  暫不說劉備關羽二人深受啓發了,李孟羲也迫不及待的想把這耗費了諸多腦細胞纔想到的好主意給趕緊記下來,萬一明日忘了,等於白想了。

  “說到吊橋,某倒覺得,吊橋若是豎着用,也很好用。”李孟羲皺眉說道。

  吊橋還能豎着,劉備關羽不解其意,不約而同的遲疑聲問,“如何好用?”

  李孟羲組織下了語言,擡頭看了關羽劉備兩人一眼,問,“若要從山崖高處往下爬,該如何爬?”

  “選一靈巧之士,抓藤攀石,小心下爬。”劉備答到。

  一旁,關羽捻鬚沉吟,“可使人以長繩縛其腰,然後,攀繩向下。”

  劉備說徒手從山崖爬下;關羽則說,山涯上的人拉住繩子,繫住爬山士兵的腰部,然後,士兵就抓着繩子,有了借力處之後,緩緩下爬。

  關羽的方法更好,然而李孟羲有更好的方法。

  “由上爬下,我有一物——蜈蚣掛山梯。”李孟羲一字一頓的說道。

  蜈蚣掛山梯,聽名字就很厲害,關羽一雙丹鳳目微睜,問,“何爲蜈蚣掛山梯?”

  “所謂蜈蚣掛山梯,即,梯階逾數百階之懸梯爾,因懸梯細長如蜈蚣,故曰,蜈蚣掛山梯。”

  說着,李孟羲抽出腰間短刀,就地在地上隨意畫了一副懸梯。

  畫完一看,地上畫的,懸梯和普通的梯子也沒區別的啊,於是李孟羲轉頭一想,就在梯子上方,畫了一個對照物。

  對照物就是幾筆山崖。

  這寥寥幾筆山崖畫完,整幅圖,一看就是從懸崖上掛着的一副長梯的樣子。

  “且看,這便是蜈蚣掛山梯。從山崖上往下爬,徒手不借外物,極其危險,而縱然藉助繩索攀緣,全身可着力之處,只雙手而已,依然不便。

  而若有此掛山梯,梯長數百階,高崖垂至谷底,士卒沿梯攀緣,雙手可握梯階,雙足亦蹬梯階,於是,雙手雙足全有可借力之處,穩當便利許多。”

  李孟羲緩緩講到。

  劉備關羽皆面有驚訝。

  不消說,蜈蚣掛山梯這個聽起來厲害非常的名字,劉備關羽又誤認爲是李孟羲的師承,是李孟羲從那個神祕的老師那裏學來的。

  其實呢,蜈蚣掛山梯,就是軟梯而已,結構和直升機所用的軟梯是一樣的。

  而之所以用蜈蚣掛山梯這個名字,是因爲啊,曾經看過一點《鬼吹燈》這部小說,盜墓賊們經常下到深山巨谷去盜墓,長達數百米的掛山梯能幫助盜墓賊們很容易到達用其他工具不容易到達的地方。

  說起來,軟梯不是什麼高科技玩意兒,漢朝肯定有。

  但,普及度和思路應該是個問題。

  就比如曲轅犁唐朝就已經很普遍了,可一直到二十世紀,解放後,很多偏遠山區的人們,依然是用很原始的木直犁的,要知道,唐朝到二十世紀,時間已過去了千年之久,曲轅犁技術也已經傳播了千年之久,儘管這樣,依然有普及不到的地方。

  古代的技術傳播效率,實在是不堪。

  所以,懸梯儘管不是什麼高科技技術,但並沒有被太普遍的利用起來。

  懸梯技術在漢代有沒有普遍用於軍事之中呢?答案是沒有的。

  後三國時期,鄧艾偷渡陰平,遇到險崖深谷,實在過不去,就在身上裹上毯子,順着山坡滾下去。

  爲什麼直接滾下去?因爲鄧艾沒帶掛山梯。

  不然,要有一副掛山梯,不致每遇山谷,就得九死一生的往下滾。

  只此一件掛山梯,便是放在武經總要裏也足夠的。

  按對鬼吹燈電影的印象,盜墓賊們下斗的時候,兩個嘍囉,放下背後揹着的一卷梯子,梯子嘩啦一卷開,一卷梯子能展開很長。

  從這兒便可以看出,掛山梯可以做到輕量化,畢竟人的重量又沒多少,真要是採藥人墜崖的時候幸運的抓到一把石頭縫裏的枯藤說不定就能撿回條命,枯藤都能經的住一個成年人身體的重量,那麼,手指粗細的麻繩,加結實的木階,就更能經受住人體的重量的重量了。

  綜此種種,雖說還沒開始做掛山梯,李孟羲認爲,可懸掛上下垂直高度一兩百米的掛山梯,完全可以當做單兵裝備配備的。

  之前已經決定,每個百人隊,配備一張大網,一張大網幾十斤,揹着網,鋪蓋就不能背了。

  同樣,伙伕揹着瓦罐陶翁糧食之類的,鋪蓋也就不能背了。

  一人背一牀鋪蓋,是最理想的狀況。

  而其實,兩人擠一張牀也沒問題。

  也就是說,極限狀態,一個百人隊,只用五十人揹着鋪蓋,其餘五十人,可以揹着糧食,三兩百支箭,大幾百斤糧食,或者一張重幾十斤的大網,或者一卷重幾十斤的掛山梯。

  把掛山梯作爲輔助裝備加入到士兵們的裝備序列之中,單兵的負重能力有限,要加裝備,自然會擠壓其他物品的攜帶量,因爲要帶蜈蚣掛山梯,就得有一個士兵不能帶鋪蓋了,就得跟別人擠一張牀了。

  裝備要帶的多,牀鋪數量就被壓縮的更少,於是士兵休息的時候,舒適度會降低。

  但這並不是大問題。

  掛山梯足可列爲兵家祕傳之術。

  關羽對此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梯子掛上,然後士卒一個個順梯向下爬,當所有人都爬下來,那梯子怎麼收回?

  如果說要留最後一個人收梯子,那最後的那一個人怎麼辦。

  這個問題,讓李孟羲無法回答了。

  對啊,除非過一道山,就扔下一道梯子不要了,不然,要收回梯子,還真不好解決。

  梯子過一道山就不要了,此法不可行,要是山多,過道山就沒了一道梯子,沒走多遠,梯子就沒了。

  掛山梯還算比較重要的戰略工具,必須要回收。

  而要回收,就面臨着關羽所提的問題——最後回收梯子的那個人,咋個下去呢。

  要說留在最後的那個人,把梯子解下之後,用繩子綁着樹,自己順着繩子爬下來,也行。

  雖然繩子肯定是無法收回了,這相當於,用一條不怎麼重要的繩子,換回一套很重要的掛山梯,算是能減輕後勤壓力的一種方法。

  或者,可用技術手段來解決。

  有沒有一種技術,在到了山崖下之後,可以在山崖下就把掛山梯取下來的方法呢。

  李孟羲冥思苦想,哪怕他想到了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也想不起有什麼技術在軟梯掛在山上之後,自動收起的,而且不是向上收起的,而是向下收起的。

  除非有什麼黑科技,才能做到梯子綁在山崖上,不用人解梯子自動能把自己解開的。

  思來想去,就只有棄卒保馬這一個策略了,用一根細細的不值錢也不重要的,每一個士兵能帶上數條不止的細長麻繩,來保全珍貴的掛山梯。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第三百六十章蜈蚣掛山梯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