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擂石克梯械

作者:南宮我夢
昨日攻城戰後,攻城梯全留在城下,還未及清理。

  沿城走看,從這頭,往那頭走,走着走着,李孟羲忽然見到奇怪的一處。

  眼前有一架攻城梯,這架攻城梯竟然根本沒過壕溝,而是直接從壕溝這頭,直接搭到城頭上了。

  那麼大的跨度,梯子竟然還能夠的到城頭,李孟羲驚訝極了,他沒想到,會有一架長的這麼變態的梯子。

  攻城前跟木匠們交代的時候,只說了最小尺寸,最大長度倒是沒說,讓木匠們只要不做短,做長倒無所謂。

  到底是哪個神仙木匠,做了這麼一架能跨過深壕還能搭到城頭的梯子?

  這明顯可能是一處失誤,是有木匠弄錯了尺寸,然後做出了超長的梯子。

  然後,檢查的時候,梯子只要不短,就沒問題。

  再到攻城隊擡着梯子用的時候,又遇到了有急智的百夫長,百夫長看溝太深,又看梯子夠長,索性決定試一下,然後直接就把梯子放倒,一試,還真能搭到城頭。

  好了,現在有第四個破解護城壕溝的方法了——做加長版的攻城梯,直接跨過護城壕溝,直接搭到城頭去。

  此不失爲一個巧妙方法。

  但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破壕有四法,填土法,盾橋填壕法,壕橋法,以及現在的長梯法。

  前三種方法,都屬於把壕溝變坦途之法,唯獨第四種,則不屬此類別。

  四種破解壕溝的方法,用其一,就無法再用其二,用填土法,則就不能也不需再用盾橋,壕橋,及長梯法。

  同理,若用壕橋,則其他三法則就沒必要再用。

  那麼,長梯法與其他三法,優劣何在?

  攻城之時,往城頭投放兵力的速度,是破城的關鍵,所有蟻附攻城法,最重要的核心,必是千方百計的提高人力投放之速度。

  這麼一想,可能長梯法投放兵力之速度,有其劣勢。

  其他三法,變壕溝爲坦途,攻城士等於是,走一截坦途,再爬一截短梯。

  而長梯法,攻城士要爬長梯子,要從壕溝這頭開始,一直爬到城頭。

  爬梯速度,遠比奔走速度慢。

  於是,爬長梯投放人力的速度便慢了許多。

  故而,若把破壕四法列個優先級,長梯法應是最後優先級。

  其他三法都能保證樣城頭投放人力的速度,獨長梯法,人力投放速度慢了一截。

  長梯法劣處如此。

  細思,長梯法也有其長處,長梯法操作極其簡單,若是遇到護城壕溝不寬的小城,攻城梯稍微長個丈餘,就能從壕溝這頭跨到對面城頭了,這就省卻了填土,搭盾橋,再做壕橋,等等這些工時。

  在時間緊迫之時,直接用長梯法,能節省大量時間。

  認真看了長梯一眼,李孟羲繼續往下去複查。

  往下走去,城牆邊的攻城梯,時不時就見到一架壞掉的,這些壞的攻城梯沒一架是因爲被摔壞的,而是遭受了暴力破壞,是被砸壞了。

  所有壞掉的攻城梯,一架一架認真看過,要麼是梯階被砸斷,要麼就是主軸被砸折,一架比一架壞的嚴重,損毀最嚴重的直接就散架了,梯階散了一半多,就剩兩根軸了,其中一根軸還是斷的。

  等走到最後,到北城角,李孟羲算了一下,一路過來,五十架攻城梯,足壞了十四架,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李孟羲極其疑惑,當日文安縣攻城之時,攻城梯壞了沒幾架,這次倒好,直接壞了四分之一。

  難道是,工匠們偷工減料了?

  不可能。

  文安縣時,缺工具,缺木頭,木匠們也缺乏製造攻城梯的經驗,且當時人手也不足,文安縣攻城時所造的攻城梯,質量根本不可能和此次所造的相比。

  可爲何,攻城梯質量明明更好,壞的卻反而多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李孟羲,目光上移,朝城頭看去。

  奧,可能是,敵人是準備充足,石頭準備的多,所以梯子砸壞了。南和城是座大城,遭遇的又是張寶部主力,黃巾準備充足也正常。

  但一細想,似乎也不對啊,他黃巾儲備的石頭再多,只能是提高擂石持續攻擊的時間,而不能提高攻擊的力度。

  很簡單,雖城大小不同,但都有城垛,文安縣的城池,城垛處兩個黃巾擡着石頭往下扔,一下只能扔一塊石頭。

  南和城雖大,然南和城城垛處,黃巾往下扔石頭,也是一下扔一塊。

  兩處攻城之時,城頭落石頻率,應該是一樣的纔對。

  可細思昨日攻城,攻城沒開始多大一會兒,就頻頻有梯子被砸壞。

  當初文安縣攻城,梯子壞的可沒這麼快。

  問題看來不在石頭本身。

  李孟羲仰頭看着城牆,眉頭緊鎖。

  既此番多有攻城梯損壞,原因不在黃巾的石頭存有多少,那關鍵又會是在哪?

  南和城和文安縣城相比,其差異之處何在?

  毫無疑問,南和城大,文安縣城小,南和城牆高,文安縣城牆矮……

  忽然就是靈光一閃,李孟羲瞪大了眼睛,他勐地凝神再看向高聳的城牆,然後目光側望,再看向不遠一架損壞的攻城梯,那架攻城梯,中間部分梯階被砸壞了。

  是了!

  是高度原因!

  南和城高大的多,石頭砸下來,加速過程長,因而動能就大,破壞力也就大,所以才今番攻城,大量攻城梯被毀。

  沒想到,城高兩丈,竟能使城頭落石破壞力增加這麼多,李孟羲擡頭看着高聳的城牆,若有所思。

  看來,攻城梯也好,攻城椎也好,這些器械應該根據城牆高度,而相應的提高堅固度。

  也就是,城越高,攻城梯應該越粗大堅實。

  一處疏忽,便造成了攻城之時大量攻城梯被砸毀,多少人員傷亡,戰爭真是血淋淋的法則,要從戰爭中學的經驗,要付出血的代價。

  走到損毀的攻城梯處,李孟羲蹲在那裏,拿着一截斷的梯階,梯階隨手掂量了下,李孟羲覺得哪裏有點不對。

  好像,木頭輕了點吧?

  可能是柳木,李孟羲想到。依照李孟羲所知不多的木工知識,常用木頭中,大概柳木是最輕的,也就最不結實。

  難怪這一截梯階被砸斷了,柳木不結實,自然容易斷。

  看來,攻城梯的製作還不嚴謹,攻城梯梯階不說用好木頭了,但應該儘可能避免不用朽木,也不用輕脆的柳木。

  攻城梯不同於一般的梯子,一般的梯子,能踩人就夠。

  而攻城梯,還要承受城頭落石的砸擊,要堅固一些纔是。

  這一點,是疏忽了,也是木匠營沒意識到的一點。

  梯階毫無疑問,應該用堅固的木頭,至於攻城梯的主軸,李孟羲覺得,對木頭的要求應該沒那麼高,因爲力承受方向不同。

  梯階是橫着的,梯子的主軸,是斜着的,豎着的,自然,石頭砸下來,橫着的卡察就斷,豎着的,曾掉點樹皮。

  是這樣了,製作攻城梯的話,好木頭應該優先用在梯階上。

  除了梯階錯用了柳木以外,這架損壞的攻城梯,別的倒沒什麼缺陷了,李孟羲想到。

  其實仔細看一下,這架攻城梯足夠大和足夠寬了。

  和文安縣攻城戰時相比,當時文安縣時,缺人,缺木頭,缺工具,攻城梯做的窄窄的。

  而這次攻城,木匠們材料豐富,工具也豐富,爲做攻城器械,拉來了好幾車好木頭,因而,攻城梯做的又寬又大。

  就拿寬度來說,是文安縣時攻城梯的兩三倍寬,梯階也粗了不少,防禦力本該強了不少,可遇到了堅城,防禦力的提升,沒有落石破壞力提升的多,因此,折戟沉沙。

  攻城梯明顯有強度需要,增加強度的方法,李孟羲認爲,一是,材料,比如不用柳木朽木,儘可能用堅固的木頭。

  二是,加粗工件,用粗的梯階,換掉細的梯階。

  至於第三點,可能是設計。

  至於如何如何設計,李孟羲一時陷入沉思。

  攻城梯最重要的地方,是梯階,因爲梯階是橫着的,容易被落石砸斷,攻城梯脆弱的地方,也是梯階。

  增強攻城梯強度最有用的發力點,就是提升梯階強度。

  設計,該如何設計,梯階就這麼簡單的一根棍,有何能設計的?

  穹頂結構,倒是能增加強度,木棍帶點弧度也能扛拉伸,可把梯階做成拱形的,難度太大,性價比太低。不可行。

  問題不知該怎麼解決了,李孟羲拿着斷木頭,沉思了起來。

  他這一沉思,便忘記了周圍,忘記了時間。

  時間太久了。

  一旁,劉備幾人等了李孟羲許久,不見李孟羲動彈。

  劉備和關張二人相視一眼。

  劉備走過來,拍了拍李孟羲肩膀,輕聲問,“羲兒,在想何事?”

  李孟羲茫然擡頭,“梯階。”

  劉備看了一眼李孟羲手裏的斷木頭,是找話說,也是看李孟羲眉頭不展想開解一番,劉備笑到,“木頭斷了何妨?斷了還有這一長節,湊湊還能再做個小攻城梯。”

  這話,還帶上哲理了。

  彷佛就是在勸解李孟羲說,沒必要爲這斷木頭費心思,長的斷成了短的,一樣能用。就如這人生啊,何必整日眉頭不展……

  李孟羲還沉浸在思考之中,他茫然的看了看手中的木棍,又擡頭看了看劉備一眼,“這能用?”言下意思是說,這木頭是柳木的,又軟又脆,能用?

  劉備笑道,“如何不能?就比如說快子,快子長了能用,快子斷了,拿斷的,湊合也能用……”

  劉備跟李孟羲,兩人這一輪對話,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但,劉備突然一說快子,李孟羲突然就感覺似乎抓到了點什麼。

  片刻後,李孟羲勐然瞪大了眼睛,他想起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寓言典故,一根快子是輕易能折斷的,兩隻快子,是不容易折斷的。

  也就是,既然一根木棍容易被石頭砸斷,那麼,何不兩根木棍綁一起,不就不容易被砸斷了嗎?

  還有!

  折過快子的人都知道,一根長快子很容易折斷,然後再拿起斷的半根快子再折,也倒能繼續折斷,但隨後,要折四分之一長的快子,幾乎——難以——折斷!

  折快子的都是同一個人,力量大小一樣,爲何越短,越難折?

  可能是槓桿原理,也就是,折快子的時候,支點在中間,發力點在兩端,快子越長,力臂越長,越容易把快子折斷。

  同理,快子越短,力臂越短,快子就越不容易斷。

  石頭砸攻城梯梯階,好像也是一樣,石頭砸下來,砸於梯階正中,卡察一聲,梯階斷了,那麼,於此時,情況與折快子不同了,折快子支點在正中,發力在兩端,石頭砸梯階則反過來,施力在正中,支點在兩端,但原理是一樣的。

  梯階越長,石頭砸中梯階時,力臂越長,越容易把梯子砸斷。

  反之,梯階短,不容易被砸斷,梯子反而牢固。

  想到這裏,李孟羲再往攻城梯一看,一下就明白問題在哪了。

  攻城梯做的太大了,太寬了,比文安縣時的攻城梯,梯階寬了兩倍不止,梯階因此就長了兩倍多,於是,就相當於變一根短快子爲長快子,反而變得容易被砸斷。

  李孟羲曾認爲,攻城梯寬窄不重要,寬一點窄一點無妨,現在明白了,寬窄竟然,十分重要!攻城梯做的大了,做的寬了,竟然反而會變得脆弱。

  此次攻城,錯就錯在木頭充足,時間充足,錯就錯在一切充足,木匠們又認真,認真的把攻城梯做的又大又寬,氣派非常。

  卻因此,使梯毀人亡。

  竟會如此。

  李孟羲眼神閃動,他站了起來,略帶激動的看向劉備,“我弄明白了!”他大叫。

  又朝關張二人看去,“我弄懂了!是他孃的槓桿!”他興奮的跳了起來。

  關張二人相視一眼,什麼叫“他孃的槓桿”?

  不待劉關張相問,李孟羲就開心的,迫不及待,好爲人師的,立刻就講起自己的發現。

  隨地一找,找來一根木棍。

  拿木棍做比,“三位且看,若拿此棍比做梯階,棍長,撅之則斷。”

  說着,李孟羲卡察一聲,把棍撅了。

  “減一半,再撅,則費力。”卡察,李孟羲再撅。

  “又減一半,則更費力。”

  如是者三,李孟羲撅棍三次,手中只留了短短一截木棍。

  他講到,“力撅木棍,力不變,棍長則易撅,棍短則不易。何也?槓桿也!

  何爲槓桿,此爲支點,此爲力臂……”

  略講了一通之後,李孟羲道,“這梯階,也如木棍。城上落石砸來,梯階越長,則越易折,短則堅固。

  於是,攻城梯越窄越好,可聽明白?”

  劉關張三人個個眉頭緊鎖,思慮模樣。

  不用李孟羲講太仔細,劉關張三人生活經驗豐富,一想也明白,平日不管是折柴還是撅竹,長的不費力真就一折而斷,若是短的,就是用了上了力氣,也不好折斷。

  三人沒想到,攻城梯的道理,跟這折棍的道理竟然是一樣。

  人折棍,石砸梯,棍長則易折,梯長一樣易折。

  好一會兒,三人明白過來了。

  劉備點了點頭,道,“攻城梯確是宜窄不宜寬,梯縱再寬,也不能兩隊人爬梯,不然,兩相擾亂,反倒不美。故而,梯只供單人攀爬,不必寬,恰能一人可上下最好。”

  李孟羲撓了撓頭,“奧!”他瞪大眼睛看着劉備,有些意外。

  倒是沒想到這一點。

  劉備的意思是,攻城梯最好是能夠單人攀爬就夠了,哪怕做的寬,寬度夠兩人爬,實則攀爬時,兩排人會相互干擾,反而不利攀爬。且,梯子寬了,還容易被砸壞。這兩下一考量,自然,攻城梯窄的好。

  邊上關羽沉吟片刻也道,“羲兒,咱守城時,有叉杆。若咱攻城之時,梯子窄了,他就不好拿叉杆推梯,也是一項好處。”

  李孟羲頭轉過來,再看向關羽,“奧!”他又是瞪大了眼睛,又是驚訝。

  守城叉杆,李孟羲熟啊,這玩意兒,還是他想出來的呢。

  但這會兒,他沒想到,梯子窄了,還能反制敵人推梯。

  簡單來說,寬一米的梯子,敵人推梯,推一米長的梯階,推哪裏都能合力翻梯。

  但是梯子窄到半米的時候,敵人要推梯,着力點就少了許多,可能本來梯寬一米的時候,邊上的人還能湊到推梯,梯子窄了半米之後,邊上的人就夠不着了。

  這樣,梯寬一米時,敵人七人可同力推梯,梯寬半米的時候,敵人就四人能湊上來推梯,於是,我軍攻城梯被推翻之可能,小了許多。

  關羽又道,“梯窄,倒還省工料,工時。梯輕,擡梯扶梯輕便不少。”

  “奧!”李孟羲又奧了一下。

  這一點,又沒想到。

  梯子窄了,工料要求就降低不少,就比如,寬的梯子,梯階需要長木頭,沒有長木頭,就做不了梯階。而窄的梯子,短木頭能用,長木頭鋸短了,同樣能用,這就讓材料變得豐富了許多。

  就如關羽說的,梯子窄了,自然也就輕,攻城士卒擡着梯子跑,能跑的更快,梯子倒了,扶起來也更快。

  純靠人力,輕便比沉重,好用太多。

  邊上,張飛疑惑的撓了撓頭,看向李孟羲,遲疑問道,“小孟,你說他孃的槓桿,俺明白了。

  有支,有臂,就是槓桿。”

  “昨日俺攻城門的時候,”張飛睜着大眼,目露思索模樣,“破第一道城門,俺對着兩門正中撞的。

  甕城城門,俺見是對着左邊城門撞的。”

  “照你說,哪個對?哪個撞的快?”張飛說完,就拿眼看着李孟羲。

  這一下,給李孟羲拋出了一個麻煩的問題。

  李孟羲一下被問住了。

  攻城椎撞門,怎麼效率快,不知道啊!

  可能是槓桿,但,哪是支點,哪是力臂?

  李孟羲思索良久都沒有思路,他回頭看了一眼,又朝遠看了一眼,“走,找城門試試。”

  東城牆,是攻城方向,城門已被撞毀。

  繞了一大圈,至南門。

  到城門下。

  李孟羲擡頭看着高大厚實的城門,他走到一扇城門的邊沿,用力想試着把城門推開,太沉了,李孟羲用上極大力氣,然而,城門吱呀呀的響,慢騰騰的動。

  推不動,李孟羲索性放棄。

  仔細看了看城門,城門有門軸,門軸連着一扇大門。

  單扇門的槓桿,那門軸是支點。

  推門的時候,離門邊越近,則力臂越長,越容易推。

  反之,靠近門軸推,力臂短,非常費力。

  於是,李孟羲笑問,“關將軍,還有三將軍,你二人,誰力氣大?”

  “哈,二弟三弟力氣一般大。”劉備一旁搶先插話道。這就是劉備的聰明處了,不傷兩人和氣。

  萬一李孟羲一句話,引的兩人較量力氣,反倒不美。

  關張二人,應該力氣彷佛,李孟羲點了點頭,道,“有勞關將軍三將軍來一試究竟。

  關將軍外推門沿兒,三將軍內推門中,兩位將軍且用十分力氣,看誰推的過誰。”

  李孟羲相請,關張二人,捋起袖子,一裏一外,一推門沿,一扛門中。

  “推!”李孟羲喊到。

  張飛關羽立刻發力推門。

  結果毫無懸念。

  關羽推門沿,輕鬆把推門中的張飛給推過去了。

  見此,李孟羲又道,“反過來,三將軍推門沿,關將軍推門中。”

  兩人於是又換。

  這一推,同樣沒有懸念。

  張飛推門沿,則反把關羽推回去了。

  停下,關張二人皆若有所思。

  良久,關羽看向李孟羲,“平日推門,也知門沿好推,卻未深究,竟還是槓桿。”

  張飛哈哈笑道,“俺知矣!是他孃的槓桿!”

  這下,應該明白了,推門,從邊沿推,最有效。

  門之於城門軸,推門也好,撞門也好,得撞邊沿位置。

  可是,城門歸城門,城門關閉狀態,後邊還有門栓呢。

  加個門栓的話……

  破門是怎樣破的?

  細思大概兩種情況。

  一是,撞斷門軸,大開城門。

  二是,可能門軸沒斷,攻城椎倒是先把門撞爛了。

  尤其第二點,李孟羲突然記起,軍中製作的兩次攻城椎,全都是用木樁子做的撞錘。

  也就是,錘頭是平的。

  好像,電視劇中,攻城椎是會削成尖的吧。

  平頭錐頭,對門施加的力一樣,也就是,於第一點,撞斷城門軸時,平錘尖錘無區別。

  但若是第二點,撞爛城門破門時,毫無疑問,尖頭壓強大,更容易破壞城門。

  想到這一點,李孟羲有了計較。

  看來下次做攻城椎的時候,也得把頭弄尖。

  弄尖還不行,最好是硬木頭,不然像是柳木,尖頭撞一會兒,就軟了,軟的跟毛筆一樣,每次撞門,大部分力量,都被緩衝了。

  所以得用硬木頭。

  其實,如果條件足夠,給攻城椎錘頭包層鐵皮更好。

  鐵皮可不會撞軟。

  鐵皮硬度,勝過所有常見硬木。

  於是,鐵頭攻城椎,對門的破壞能力最強。

  這是於破門之第二種情況,錐頭和鈍頭的區別。

  但於第一種情況,城門後插門栓,此時,到底往兩門縫中間砸效率高,還是往一邊砸效率高。

  於此時,破壞對象,是門軸。

  左右門門後,門軸和門相連的地方,是插門軸的門鼻兒,門鼻兒,大概就是支點。

  要破壞門軸,自然還是砸門邊沿。

  問題就在於,往門縫中間砸的好,還是往邊上一個門,砸一個門的好。

  以李孟羲的分析能力,他此時,弄不十分明白了。

  分析不出究竟了。

  撞一邊城門,力量可能集中,大概等於是,快子固定着,集中力量從一頭折。

  撞城門之間,則大概等於,快子固定着,力量分成兩部分,從兩頭折。

  李孟羲猜測,撞一邊,城門軸更容易斷,但,這畢竟是猜測,分析對不對,李孟羲也不知道。

  索性,直接推來攻城椎一試究竟算了,直接實物實驗。

  昨日攻城,攻城椎有四架,壞了一架,尚有三架完好。

  於是令士卒把攻城椎推過來。

  一段時間之後,士卒們把沉重的攻城椎慢騰騰的推來。

  而後,令人在後關上城門,插上門軸。

  又令士卒,輕晃攻城椎撞門,先撞城門正中。

  冬。

  冬。

  攻城椎一下一下的往城門正中撞,可以看到,攻城椎同時撞了兩扇城門,兩扇城門都微微向裏形變。城門向裏形變,就彆着門軸,門軸若斷,就是被別斷的。

  李孟羲還發現,因爲城門不是完全水平的,有一邊門外邊凸一點,一邊門裏邊凹一點,於是,撞的時候,總有個先後,攻城椎先撞到一門,又撞到後邊一門,力道層減,門前後晃盪,跟個彈黃一樣。

  李孟羲覺得,這可能,就浪費了一些動能。

  一扇門,彈性單算,兩扇門,彈性相加,浪費的動能,則就更多。

  撞了一會兒,李孟羲令停下。

  稍把攻城椎轉一下頭,把攻城椎對準左邊城門沿兒撞。

  冬。

  冬。

  再次一撞,明顯看到,單撞左城門邊沿,形變大的多。

  門軸斷若是被城門往裏別給別斷的,那麼毫無疑問,單撞一邊城門時,城門往裏別的更深,對門軸的傷害更大,更容易把門軸損壞。

  到這裏,李孟羲認爲,單撞一側城門,效率更高一點。

  這其中,涉及到動能浪費,涉及到城門形變。

  拿不定主意,李孟羲問劉關張三人,問,“三位覺得,撞門中,還是撞一側,破門更快?”

  劉關張三人入神的看着鼕鼕被撞的城門,看着一側城門不停的往裏別。

  “某覺着……”劉備手摸下巴,眉頭微皺,思索模樣,他遲疑了一下,“是撞一側更好。”

  “某也覺着如此。”關羽憑感覺,也給出了答桉。

  “俺也一樣!”張飛是同樣的回答。

  四比零,所有人都認爲,撞一側破門更快。

  “那就說定了,日後再撞門,對着一側門撞!”李孟羲下了論斷。

  劉備點頭,關羽則是稍有遲疑,關羽手拂長鬚,仰頭上看,盯着高大的城門中端看了好一會兒。

  “若說破門最快,攻城椎越高,或可破門最快。”關羽說完,不去看劉備,不去看張飛,卻低頭看了李孟羲一眼。

  彷佛就是,關羽覺得,李孟羲肯定懂爲何如此,劉備張飛,算了,不是頂尖聰明。

  李孟羲倒是疑惑了,破門快慢,跟攻城椎高低……有關係?

  他想了好一會兒,明白了,還真的有關係。

  按極限假設來推斷,如果攻城椎極限的矮,那麼,撞門時,只能撞到城門角,這樣費力撞了半天,城門的木頭撞的變形了,甚至城門角破了,但是,門軸沒斷。

  城門本身,也是槓桿。

  往城門角撞,阻力乃是城門之彈性形變。

  城門角此處,彈性形變力臂長。

  也就是,城門彈性形變,就抵消了很多攻城椎的動能,剩下的,對門軸的動能,就少了許多,因此,就難以破壞門軸了。

  所以,要想撞斷門軸,最好是攻城椎的撞錘和門軸齊平,這樣,力直接施加於門軸上,更容易斷軸破門。

  而放在實際中,一般而言,城牆極高,城門也是非常高大,城門的高度,遠比攻城椎高,要想攻城椎錘頭和城門軸一個高度,不太可能。

  但縱是如此,攻城椎越高,離門軸越近,對門軸施加的力也就越大,斷軸破門的效率,也就越高。

  所以,攻城椎要想破門高效,不僅攻城椎要大,錘頭要重,且高度也要高一些纔行。

  攻城椎的高度,竟然也影響破門效率。

  李孟羲很意外的,又弄清楚了一點。

  李孟羲覺得自己這片刻時間,弄清楚的東西可太多了。

  更讓李孟羲感慨的是,好多問題,竟是劉關張三人發現並指出的。

  劉備拿快子和斷掉的攻城梯梯階作比。

  劉備說攻城梯最好爬單人,雙排人容易相互影響。

  關羽說,窄梯輕便,擡扶便利,且城上之敵推梯,敵借力之處少。

  張飛則因爲昨日攻城,親自帶領攻城椎破門,由槓桿想到了撞門到底哪點破門最快。

  關羽最後,則又提到了,攻城椎高度問題。

  這三人,貢獻了多少問題和思路。

  這讓李孟羲明悟,雖然說,已知道集衆人之智,從劉關張,從普通士卒,從軍醫,從木匠們,從任何人那裏收集衆人的點子與方法,遠比自己一個人單想高效的多,但這是不夠的。

  思考問題,衆人思路碰撞,也是集衆人之智,能提高思考效率。

  看來,以後不能自己一個人悶頭想問題了,得找人一起討論纔是。

  就如今日,若無有劉關張三人一起討論,哪能知道這麼多東西。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