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狼煙,狼騎兵

作者:南宮我夢
義軍出涿州時便早已定好方略,要邊征討,邊傾吞,席捲以成大,趁黃巾之亂,好好聚攏人力兵力,同時,黃巾張角的首級,更是重中之重。

  此番天下動盪,各地豪強鄉勇起兵討伐黃巾者衆矣,待黃巾平定之後,到時有軍功者多矣。

  毫無疑問,不管是何等軍功,絕比不過擒斬張角之功。

  雖說,朝廷昏聵,獎功罰過尚不能公允。論功行賞之日,必是百般功勳不如黃金千兩。

  但若是擒殺張角之首功,朝廷再是昏聵,於首功之人,不致做的太難看。

  張角一人,抵得上抓五萬黃巾俘虜的收益,不可能看到張角在前,而棄之不顧。

  義軍方略定下,大隊繼續向前順路追趕。

  可追不兩天,發現出了問題,因義軍人馬數萬,行軍隊伍臃腫,合隊而走,行軍速度極慢。

  而黃巾步卒不知去向,只見其騎隊在前時隱時現。

  如此這般追趕,不知何時才能追上黃巾大隊。

  於此時,分兵則成了不二考量。

  關羽領騎軍兩百,八百奔襲之士,往前勐追。

  後方,義軍大隊人馬按正常行軍速度繼續行進。

  又是數日,關羽追着黃巾騎隊勐追勐打,卻每每追上黃巾之後,黃巾騎隊沿路四散,越散越開,黃巾四散,關羽謹慎,又不敢也散開去追趕,於是,追其一隊,其餘各隊就全逃了。

  如是六日。

  關羽孤軍離隊六日,戰果了了。

  追至一處地界,見前邊有河,關羽問麾下,“前方是何地界?”

  “再前便出廣宗。”

  竟然,往東追快追出了廣宗地界。

  關羽再一想,張角部和官軍主力董卓部於鉅鹿一帶交戰,而義軍南下迂迴,欲偷黃巾後路。但這張角,爲何會突然會在廣宗,張角在此,董卓部官軍又何在?

  難道官軍主力被張角全殲了不成?

  越想越古怪。

  斥候探得,河對岸有黃巾騎兵身影,是否渡河。

  關羽眉頭緊皺,思索良久,一提繮繩,“走,回去!”

  麾下騎兵不知爲何追了一半放棄不追了,只能遵令照做。

  關羽這邊一退,數日來一觸既走的黃巾騎兵反倒膽大了起來,敢追着關羽部的尾巴勐追。

  可惜關羽帶了步兵,騎兵不怕黃巾騎兵尾追,就怕步陣被黃巾尋到破綻一衝潰散,不得已,關羽只能頻繁的驅逐黃巾騎隊,掩護步隊從容後撤。

  又數日,關羽部與義軍大部匯合。

  關羽回軍,與衆人細說怪異之處。

  中軍大帳。

  連日奔波灰頭土臉的關羽,連喝了好幾碗水。

  喝完水,“我軍可能中敵詭計也!”關羽陳說其中異常之處,關羽看着李孟羲,問道,“羲兒,你可還記得,董卓與黃巾接戰之地何在?”

  李孟羲眉頭皺起,想了一會兒,“鉅鹿郡?”

  “正是鉅鹿,”關羽點頭,而後關羽手指矮几上的地圖,手從鉅鹿劃一長道至廣宗,“可疑就在此處。我軍遇張寶部,戰事前後拖延七八日方纔得以脫身。

  張角與董卓鏖戰,董卓麾下,爲兩萬官軍,軍力還勝於我等。可張角與如此強敵作戰,他竟能脫身快於我等,反到我軍前邊來了。

  這豈不可疑?”

  聞言,李孟羲眉頭緊皺,“關將軍說,我軍追擊之黃巾,非是張角,而是有人假扮?”

  想到此節,李孟羲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張角想把我軍引遠,不讓我軍往北,此爲何?我料張角正與董卓僵持不下,張角擔憂我軍夾擊,故以少量兵力爲誘餌,向遠偏引。

  如此,我大軍偏遠一日,張角便晚一日被夾攻,他便好與董卓速決勝負。”

  想到這裏,李孟羲心生佩服,自出涿州以來,所學所悟,大抵都是戰術,而非戰略。

  這還是第一次遇到和敵人戰略層面上的交鋒。

  毫無疑問,初次與敵人戰略層面交鋒,中計了。

  “我軍本該直撲廣宗城,而後再殺向西北鉅鹿,夾攻張角腹背。

  可如今,張角一部輕兵,使我軍貽誤七八日之久,我軍縱此時立迴轉,亦需數日,總誤十日不止。”

  李孟羲看着關羽,討教道,“關將軍,張角用此計,兵法之中,謂之何計?

  誘敵深入?調虎離山?”

  關羽也是皺眉思索。

  誘敵深入,乃是以輕兵爲餌,把敵軍引入絕地,引入合圍之中,然後圖之。

  至於調虎離山,乃是,敵據營寨,險城,等地利之地,我若強攻,不能取之。此時,不妨設計引虎離山,虎若離山,則威勢不復,於是,我可輕取之。

  李孟羲問兵法,關羽細思此次雖被黃巾輕兵誘至偏遠,但黃巾未布有後手,因而,不當是誘敵深入。

  義軍也非是據守險地,故,也非調虎離山。

  關羽想了好一會兒,想不到兵法之中,到底有哪一言與此況相符。

  “不知。”關羽搖頭,“誘敵深入,調虎離山,皆不妥帖。”

  罷了,關羽忽然看向李孟羲笑到,“羲兒,你覺着,張角此計,如何稱謂爲好?”

  這是要李孟羲自己總結前人未有之兵法了。

  情景。我與敵正交戰,知又有一敵從我背後而來。此時,我派一部輕兵前去引誘敵人援軍,誤導其遠離戰場,亦或是拖延其兩下夾擊我軍的時間。此中,只有誘敵,未有圍殺敵軍之後手。

  此計或只能說是誘敵戰術,其本身只是誘敵而已。

  義軍被張角一個引誘,被引偏了。

  這個虧喫的李孟羲心服。

  至於從中學到了什麼,李孟羲學到的是張角這個【引敵偏遠】的計策本身。

  若有朝一日,正和一方強敵鏖戰不下,此時又有敵軍來,可誘敵以偏遠。

  此時非是誘敵深入,因爲沒有深入,我軍也無餘力佈置後手圖謀敵軍,此時我無多餘力量,只能儘可能把敵人援軍往遠的地方引。

  敵遠一天路程,合圍我軍的時間就晚一天,我軍就晚一天被合圍,就能多安穩一天。

  有了一天喘息之機,說不得,我軍就能速速解決第一部敵人,然後回頭再與敵人援軍作戰。

  此策略,用於一打多之時。亦可用於一打一之時。

  有時,敵我軍力均勢,但我有城池,糧草充沛,其遠道而來,糧草必不如我軍多。

  此時,若能設法拖慢敵軍到來的時間,敵軍晚至一天,其優勢便少一分。

  就如今次張角一樣,張角一計,令義軍拖延甚久。

  若是義軍糧草不足,張角再陰險一點,用糧車跟引老鼠一樣,一點一點把義軍往遠處引,然後引到一處四處荒蕪沒有糧草補給之處,那義軍就完了。

  此計策核心,不在謀算敵軍本身,而在謀算敵軍時間,因爲有後勤這一制約因素在,因而一支軍隊的作戰時間有限。浪費敵人一天時間,就減弱其一分作戰潛力。

  明悟了,此計,依然是屈敵之策,屈敵作戰潛力。

  義軍後知後覺的發現被張角騙了,便不再向東。

  斥候還未能發現張角大部在哪,情報支援也沒有,此時就只能猜了,猜黃巾還在鉅鹿一帶。

  李孟羲此時意識到,作戰之時,情報真的極爲重要。

  若有個無人機,黃巾誘餌過來想引我深入,無人機高空一看,發現人數不對,直接就識破了張角陰謀,而不至於被其誘騙。

  要是情報足夠,知道張角本部在哪,同樣不至中計。

  這古代打仗,就像到處是戰爭迷霧一樣,斥候所不能達之處,兩眼一抹黑,縱然是斥候能探到之處,斥候回饋情報,還有時差。

  有時,斥候跑的遠,離大軍兩三天路程,縱是發現敵軍,趕緊回來彙報,等情報到時,時間已過去兩天了,以情報之時效性,遲滯兩天的情報,到底還有沒有用,還是兩說。

  假設兩天前,敵軍在河東,情報傳遞時,已是兩天後,此時就要統帥判斷,敵軍在河邊,到底是要過河,還是想在河岸據守,然後做出相應準備。

  李孟羲深知此次被黃巾算計,是自己的失誤,要是見了張角旗號之後,不那麼衝動,不直接就認定張角在前,謹慎一些,就不至被騙。

  他同樣深知,此次中計關鍵在義軍情報能力不足。

  可義軍斥候已經不少了,以斥候搜尋敵蹤,騎兵傳遞情報的速度,已是行軍時最快的了。

  因爲受制於戰馬的速度,騎兵的偵查範圍就被限制了。

  若戰馬一日能行一萬里,一日極限來回是五千裏,那麼,斥候就足以一日內,傳遞迴五千裏外的情報。

  一日之內的情報,還是很有用的。

  若戰馬一日只百里,那傳回萬里外的情報,得來回兩萬裏,得二十日。

  二十日之久,情報效用大減。

  故,情報傳遞速度,跟有效偵查範圍,成正相關。

  也就是,如果情報傳遞速度快一些,那麼,情報的時效就能更高,從而,有效偵查範圍將擴大,再因此能令軍隊掌握更遠的敵軍動向。

  想通了這一切,李孟羲明白了,只要提高情報回饋速度,就能讓偵查範圍變大。

  看似,情報反饋速度,跟偵查範圍,扯不上關係,但是其中有因果關聯。

  情報反饋速度,是戰馬的速度。

  李孟羲便想,有沒有比戰馬更快的方式。

  一想,有且不止一個。

  烽火臺,光信號。

  兩山相距幾十裏,戰馬得跑一兩個時辰,點烽火,這邊一點烽火,幾分鐘,狼煙起,幾十裏外烽火臺立刻知曉敵情。烽火傳信,可是光速。

  還有,信鴿。信鴿一日千里不在話下。

  難道要讓騎兵揹着鴿子籠嗎,遇到敵人就立刻放鴿子。

  這個方法倒足夠快速。

  可李孟羲一想,好像不能。

  鴿子之所以能用來傳信,是利用了鴿子歸巢的習性。

  也就是,把鴿子帶遠,鴿子總是往窩裏飛,而不是其他地方。

  於行軍之中,大軍行蹤不定,騎兵帶着鴿子,遇到敵軍把鴿子一放,信鴿的確是飛了。

  但是,鴿子飛走,找不到窩在哪了。

  因爲窩一移動,鴿子就回不去了,情報也就無法傳遞到統帥手中。

  想來想去,能加快斥候回饋情報速度的手段,只有狼煙了。

  就是,狼煙這玩意兒,用在崇山峻嶺中好用,用在中原地區,能否好用。

  李孟羲不得其解了,立刻去找關羽。

  義軍現在是折道去廣宗城,關羽領兵在前。

  “關將軍!”身後突然傳來呼喊。

  關羽一聽,回頭看,瞅見大哥劉備縱馬前來,就是不見羲兒身影。

  果然,劉備馬近,並馬齊驅之時,關羽看到了馬背後的李孟羲。

  “羲兒,何故前來尋我?”

  李孟羲便把問題問了出來,他問關羽,用狼煙傳遞敵蹤能不能用?還有,於中原之地,狼煙被叢林村落阻隔,可還能用?

  若能,勝用幾裏?

  李孟羲問題一問,關羽就又難以回答了。

  能問出高質量的問題,也算本事。

  說狼煙,關羽不陌生。

  然而狼煙能在平原傳訊幾裏,關羽一時也不能答。

  以關羽所想,狼煙哪怕只能傳個三五里,那也比戰馬快。

  狼煙直距兩三裏,戰馬或需蜿蜒道路奔馳七八里不止。

  一把火,狼煙百個數就能沖天而起,而戰馬奔馳七八里,非數刻不能。

  由此知,狼煙傳速於行軍時能用。

  三人索性於道邊討論起來。

  狼煙用法,最簡單,路邊堆一堆狼糞,然後生火一點,狼煙就起來了。

  李孟羲認爲,狼糞和生火,則就是難度本身。

  斥候在外,突遇敵蹤,哪裏去找狼糞。所以,斥候得帶狼糞。

  還有,點火,火石和絨草,這玩意兒打火不好用,運氣差十幾分鍾打不着火。要是再碰上雨天,就真沒辦法了。

  所以,斥候得帶好的火種,還得想辦法方便點燃狼煙。

  李孟羲想到了桐油。

  大漢好用的助燃之物,他只知一個桐油。因而但凡放火,他便只想到桐油。

  以桐油摻和狼糞做出易燃之物,然後再裝於防雨的容器中,待遇到敵人之後,拿火摺子,往狼糞上一點,轟的一聲,立刻就着。然後狼煙大起。

  如果再求穩妥,可以在狼煙桶上,略加一個高蓋,此蓋能擋雨,但煙會順着蓋子繼續飄飛,於是縱是大雨傾盆,狼煙依然可以扶搖直上。

  狼煙若做成專門的工具,還有好處,斥候不用下馬去堆狼糞了,直接揹着狼煙桶,騎着馬跑,馬跑哪裏狼煙跟着跑哪裏。

  固定的堆在路邊的狼煙,只能標示固定的敵人。

  然而騎兵揹着狼煙發煙器,跟在敵軍大隊附近,就如附骨之蛆一樣,敵軍走哪,狼煙跟到哪。

  這樣,敵軍方位明明白白的暴露在方圓十幾裏,走哪都無所遁形。兵法說,善匿着藏於九地之下,你倒是匿啊。

  李孟羲這個方法極好。

  狼煙百息傳十里,千息傳百里,比騎兵傳信快太多了。

  幾人一致認爲,有了狼煙騎兵,千里之外敵蹤,半日可知。

  可惜,如今行軍半途。

  狼糞不好找,牛糞沒收集,桐油不夠,好用的點火器沒有,專門的由斥候揹着的裝狼煙的小桶也沒有。

  只待日後,召集工匠,把狼煙器做出來。

  這類揹負狼煙的騎兵,可稱之爲狼煙斥候,或者,好記一點,狼騎兵得了。

  李孟羲又爲軍中增添一種兵種。

  前有射聲士,破門士,如今,再有【狼騎兵】,名字霸氣,聽之似乎是兇勐之軍,實則乃是狼煙斥候騎兵。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