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鍛造四火(二)
刀都還未試呢刀還在一邊蹭蹭磨刃呢,李孟羲就誇刀匠技藝精湛,讓刀匠很是感覺不好意思。
虛僞的人是怎樣,而今李孟羲就已經有了幾分虛僞人的樣子。
想起在鍛刀過程中見到的種種不足之處,李孟羲叫過鐵匠首領,他吩咐了以下幾點。
第一,無論是犁具還是其他鐵器,全部停下打造,從明日開始,與鐵匠營七天時間,這七天時間,鐵料由軍中供應,各人打造各自的鍛造工具,鐵料不限量供應,能打多少,便打多少。
其二,自此月開始,鐵匠營衆人每月每人可領鐵五斤,鐵領走,歸屬各人,想放着不用,還是想打造些別的玩意兒,任憑自便。
其三,匠營按每十人修小鍊鐵爐一個,並打鐵工具一套,此小鍊鐵爐,不用於鐵器生產,乃用以共用,用以匠人衆人自造鐵器之用。同時,共用鐵爐所燒一切柴薪,由軍中擔負。
沒了,此三條。
夜色已漆黑,李孟羲對匠人首領道,“就今夜,最遲明日,一人五斤鐵,全發下去。”
對匠營而言,又是一串大的變革。
鐵匠首領往回走,鐵匠們圍上來問軍師都交代了什麼,匠人首領一一答覆。
聽說往後七日之久不用幹活,全力打造工具,鐵料還由公家擔,誰打的工具就是誰的,這不就等於是白撿的便宜嗎,鐵匠們聽聞消息全營振奮。
這還不算完,又有,日後每月,每人都可白領五斤鐵,這可是天大利好了。
大漢鹽鐵官營,鐵價較貴,一斤鐵最普遍得十文錢,而一月五斤鐵,便是五十錢,等於每月白得五十錢。
至於共用的鍊鐵爐子,這就更好了,有了鐵,還有共用的爐子,連柴火都不用管,打點別的東西方便的很。
——
城主府,晚飯時候。
李孟羲晚飯喫的很是心不在蔫,喫着喫着快子戳到碗裏都不動了。
李孟羲是在想鍛刀的時未曾想明白的退火和正火兩個步驟。
刀匠鍛刀之時,把刀打好之後,那時刀經一陣捶打,已經涼了許多,然後特意放火上再加熱一陣,然後,趁熱放火櫃裏。
放火櫃裏還不算,還弄了一些炭丟進去,且特意弄的將要燒完的木炭。
若說是爲了滲碳的吧,可想想也知道,炭火滲碳的速度不快,理應多滲一些時間,可偏偏要選將燃盡的炭。
將燃盡的炭,有什麼特點?不過是燒了一會兒,不久就熄滅了。
可爲何,要特意用只能燒一小會兒就滅了的炭,爲的就是讓刀條熱上一小段時間嗎。
這給人的感覺,好像加了那點燃燒殆盡的炭,不是爲了加熱,反而像是怕刀條涼的太快了,是想要讓刀條緩緩緩緩的降溫。
也就是,保溫。
可是,縱的確是爲了讓保溫,假設這個猜測正確,可是,他喵的,爲什麼?
想不通,就越想越喫不進去,越想越氣。
李孟羲拿着快子,在碗裏戳啊,戳啊。
今晚的飯是大米飯,少見的大米,單看大米飯不好喫,但再配上中午剩的魚湯,簡直美味。
李孟羲心不在焉的,把碗裏的米戳啊戳的,戳出來個坑,又給扒拉平,再戳一個坑,再扒拉平,可虧沒大人在邊上,要不鐵定捱揍。
喫飯都是在一起的,一張矮几,關羽當中,李孟羲和小磚在兩頭,李孟羲在那裏扒拉碗,關羽怎能沒看見。
關羽忍了又忍,忍了又忍,不是自家孩子,不能打也不好罵,只能就忍了。
思路推到,所謂的退火,很可能就是把打造好的刀條加熱之後,使其保溫,然後緩緩的降溫。
結合淬火,從高溫驟然降到低溫,這是淬火。
淬火目的是讓鐵變硬。
可,緩緩降溫,爲的是什麼,已經另有回火過程,回火過程已經和硬度柔韌性相關了,那退火就大可能同樣是爲了硬度韌性。
問題縮小到,加熱保溫,不是爲了韌性,能是爲了什麼。
加熱的鐵,特徵是什麼?
加熱的鐵特徵有,足夠熱,還有,軟。
那麼,軟意味着什麼……李孟羲拿着快子戳着碗裏的米,碗裏米就不停的戳一個坑,又從坑變得平的,又變成了坑。
在昨夜,李孟羲剛用了一整宿時間去燒了一盆鋼水,看了一整夜,鋼水的流動變化的模樣印象是如此,當李孟羲目光觸及到碗裏的米,碗裏本來戳的一個坑一個坑的米,隨着繼續戳下去,漸漸變平了。
“流動性?”李孟羲茫然自語。
若說退火是爲了將刀條保持在熔融狀態,長時間保持其流動性,那爲何要長時間保持其流動性?
流動性的特點,當然是,會流啊,從高的地方,流到低的,從凸的地方,流到凹的,流着流着,從不平,流成平的了。
流體有天然的自平特性。
精光勐的一閃!
“明白了!”李孟羲突然激動大叫,用力一拍矮几,啪一聲響,然後就是碗骨碌碌啪的一聲砸到地上的聲音。
是流動性!他媽的,是流動性!鍛刀的過程,會把刀用錘子一錘子一錘子砸了一遍又一遍,那可想而知,刀內部得被打成什麼亂七八糟的,肯定是這裏凹一點那裏凸一點。
也就是,鍛打之後的刀條,內部很不均勻。
而將之加熱到半柔軟的熔融狀態,熔融狀態,鐵是擁有着微弱的流動性的。
然後,如果能長時間保持着這個熔融狀態的化,那麼,在重力作用下,刀中那些因鍛打造成的細微凸凹和不均勻,就緩緩的“流”平了。
這大概,就是原因,“自流平。”
而再結合具體工藝,退火將刀條放在一堆將要燃盡的木炭中,正因爲炭要燒盡,火力不夠,所以,就不會使刀條過度加熱,而正好能跟刀條的散熱維持一定時間的平衡,使刀條維持溫度長時間不變。而如果放的是一堆新炭,那麼炭就要燒很長時間,就會使溫度越來越高,就會讓刀條過於高溫,過於高溫的刀條會變得過於柔軟,會“化”掉,會變形的。
妙就妙在,用將盡燒完的炭。
其實還有更妙的,不用炭,可以用烤箱,烤箱裏的溫度也是恆定的。
退火如此。
再之後的正火,正火乃是,將刀條加熱,塞到一堆草木灰中冷卻。
草木灰有一定的保溫效果,大概是爲了,不至於讓降溫過於迅速吧。
若說退火是爲了長時間軟化金屬,使金屬自流平,那正火又是爲何,正火又是加熱了,也是等到冷卻了,難道是爲了稍微的再一次自流平?
想想,或有可能,模湖記得,在鐵匠正火時,刀條燒的明顯不如退火時溫度高。
溫度高,鐵流動性更強,溫度低一些,鐵流動更弱,那爲何,要多此一舉,再流動一次?說不通。
而且,正火沒有長時間保溫過程,乃是沒有加熱,從熱變到了冷,而淬火,也是從熱到冷。
淬火的原理,鐵質極速冷卻結成晶體,從而大大提高硬度。
而若從高溫放在空氣慢速冷卻,爲的是什麼,難道是爲了較爲柔和的冷卻結晶?也就是,爲了另外的晶體。
大概是,高溫鐵驟然冷卻可結成一種堅硬晶體,高溫鐵在空氣中緩慢冷卻,通體結成一種更緩和的晶體,從而,加強鐵件強度。
正火跟淬火竟可能內裏是一個原理。可想來,都是從高溫較爲快速變冷,淬火是放冷水中,驟然變冷,正火是放空氣中,須臾變冷,環境變化類似,那其中原理也是類似。
一切似乎瞭然了。
鍛造四火。
【退火】乃是,將鐵燒成柔軟又不至於太軟的狀態,然後長時間保溫,使其長時間“自流平”,以慢慢均勻材質,均勻掉刀條中那些因鍛打造成的內部不勻。
【正火】乃是,內中道理與淬火類似,乃是將鐵加熱到不高不低的溫度,再放在空氣中不快不慢的降熱,使鐵不大不小的冷卻收縮,鐵整體結成不軟不硬的晶體。此一步,乃細化整體結構。
【淬火】乃是刀劍外層與冷水快速接觸,爲了使鐵快速冷卻收縮,爲了得到強大硬度。
【回火】則是,微調,修正。淬火不好控制,極容易把刀淬的過硬過淬,所以淬火之後稍加溫度,稍降低硬度,能明顯調和刀劍硬度與韌性的平衡。回火一個流程,跟造鋼,從生鐵——到熟鐵——加炭成鋼的道理一樣,都是沒辦法一步到位,然後加了一步補救。
若是淬火能一次恰恰好,實則就不需回火。
而恰因爲淬火難以一次功成,成功率不高,所以便有了回火修正的技術。
鍛刀要義,大抵如此。
大抵了解了鍛造關鍵,同時,便有了改進之法。
於【退火】一步,退火是爲了讓鐵變軟,藉助其微弱的流動性,均衡材質,那麼,除了長時間保溫,其實還可以把刀條晃盪起來——一盆凹凸不平的米,端着晃兩下,就平了。
只是,不知輕微的晃盪對鐵質的均衡作用能有多大,值不值得加上。
於【正火】一步,目的是爲了刀條通體晶體強化,那麼由此,回火的關鍵便是,正火之前,刀條一定得加熱充分,使裏外都熱。
【淬火】可改進用尿和油脂淬火。
【回火】一步,加熱充分,保溫,則是關鍵。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