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科目十五卷

作者:南宮我夢
對於科舉考試,出題之前李孟羲就想過,鉅鹿現在人少,其實不用太嚴格的篩選人才,但李孟羲往深處一想,科舉畢竟是新事物,新事物就必然存在接受度的問題,要是隨便出了些相當於幼兒園難度的簡單的題,士子們要是一做,就不免心裏輕視科舉,會把科舉當成玩笑。

  這一旦,士子們從一開始便失去對科舉的鄭重與敬畏,只當是鬧劇,那科舉制度便就開局不利了。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同理,爛的開始得無數補救才能抵消掉負面影響。

  李孟羲有此考量之後,他決定,既然要考試選才,那就把題往高質量往難了出,必要讓士子們做的抓耳撓腮愁眉苦臉,不然,不難的他們吐血,他等怎麼能對科舉起三分敬畏與尊重?

  正是基於如此考量,李孟羲本可以隨便出些題,但他最終選擇了按真正的人才選拔的高標準來。

  【經學】一卷出完,到下一卷,乃是【數算】,這又是一個兩百分值的分卷。

  李孟羲回想數學考試的各種試題形式,他覺定把數算一卷,分諸代數幾何兩個部分,最後再代數幾何相合,弄一些複雜的應用題。

  爲結合實際,李孟羲讓關羽先按九章算術出一些題,然後作爲參考,再另出試題。

  關羽按着紙,拿着紙,刷刷刷一頓寫,不一會兒,就寫了幾十道出自九章算術的題目。

  李孟羲把題目拿過來一看,他掃了一遍,眉頭皺起。

  關羽問,題如何,不夠還有。

  李孟羲微微搖了搖頭,他看了關羽一眼,“額,關將軍,題不能這麼出的。

  考試乃選拔人才,要使人才能高低區分,要精分高下,因而出題要難易皆有。若是,題極難,那通曉數算的人跟不通數算的人,都答之不出,都是一樣,那如何還能區分高下?

  故,得講究個有難有易,講個高低梯度。”

  話是說給關羽聽的,但同時,李孟羲也提醒了自己出題的準則該是怎樣的。

  出題的要義並不只是在難,要想把士子難住,要想把士子們難的一題都答不出來,其實有方法,足夠艱難的題目不難找,但這樣以來,出的題所有人都做不出來,這難道說幾百士子沒一個可用之人嗎?顯然不是如此。

  能做出頂尖難題的,這是頂尖人才,當然可用;但同時,做不出頂尖難題,能做出次一點難度的題目的人,這一階層的人,雖然能力稍弱,但稍弱的人才也是人才,也是能有武之地。

  人才,必然是越往金字塔尖的地方,越是稀缺。

  故,能妥善利用優異的平庸稍差的各種人才,這纔算充分發揮了人才的作用。

  想明白之後,李孟羲以關羽出的題目爲參考,他開始出試題了。

  數算一卷,依然是先列籍貫姓名位置,然後,第一部分,李孟羲出的題目是加減乘除四則基本運算,純計算題。

  從最簡單的,一加一開始,到十幾加十幾,到複雜的萬位術加減,難度遞增。

  四則運算題難度最後幾題,乃是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

  列四則運算式子的時候,李孟羲又感到爲難了,後世之數學,加減乘除混合運算之時,會用小括號中括號大括號之類等各種方便的符號,而不知,漢朝人混合運算的時候,他們會用何種符號。

  李孟羲問關羽,問若是又加又減又乘又除一起算,該咋寫?

  關羽看了李孟羲寫的字,說到,“你分開寫,不就妥了?”

  奧,李孟羲瞭然了。混合運算,按漢時的寫法,得加減乘除分開記,這他喵的連個計算式都記不了,難怪古中國的數學發展那麼慢,物質基礎,鎖死了上層建築啊。

  沒有高效快捷的書寫格式,哪裏能讓數學騰飛。

  李孟羲看了看試卷,試卷上,他已經把括號寫上去了,毀掉重寫的話有些可惜。

  他只好給關羽講了幾個括號所代表的意義,問關羽能不能懂。關羽聽了一遍便就懂了。

  那就只好考試的時候,先把考題講清楚,然後再讓士子們做卷答題。

  李孟羲都感覺麻煩死了,寫題目不能用數字,得用文字,題目用了括號,之後還得解釋一遍,這讓李孟羲覺得,之後無論如何,士子們得統一培訓,別的不說,基本的數字和數學符號得懂,不然,依然還用文字記錄,多麻煩多低效。

  計算題李孟羲大致出了二十道,一道題一分的話,大概二十分有了。

  之後,幾何部分,李孟羲依然本着由易到難的思路,他起身去找了一個竹簡,把竹簡拆了兩個竹片拿着當尺子,然後再把毛筆拔了幾根毛當筆比着畫圖。

  這一畫,李孟羲便又發覺問題了,對數學而言,刻度尺,量角器,圓規,三角板這些,都是必備的啊。

  然而,沒有。

  拿着兩個破竹片要畫長方形正方形等諸多圖形,可難爲死李孟羲了。

  畫好一個正方形,一邊標註,“一尺”,緊挨着一邊,也標準,“一尺”。

  然後題目便是,【圖爲正方,邊長一尺,問,積幾何】。

  這就是求面積而已。

  其他的題也是一樣,梯形,直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形,各種基本圖形。

  然後下邊再遞增難度,開始出現缺了一塊的長方形,一半的圓形,圓中套三角形,正方形套圓形,三角形又套正方形,然後圓加正方形加三角形加梯形各種複合圖形。

  李孟羲找到了一些難爲人的快感,他越畫越是起勁,畫着畫着,李孟羲不由停下了。

  他突然擡頭問,“關將軍,你可知,若圓中直徑爲一,那他,周長爲幾?”

  關羽想也不想,答,“三。”

  李孟羲瞪大了眼,愣了愣,他又轉頭看向劉備,“玄德公,你覺是幾?”

  “三。”劉備也答。

  李孟羲都震驚了,愕然的看了看劉備,又愕然看了看關羽,他嘴巴張了張,心裏狂嚎,(沃日,明白了,你們不知精確的圓周率啊!的確……精確圓周率,得到祖沖之了,祖沖之是……南北朝人,幾百年後了……)

  李孟羲嘴角抖了抖,他覺得沒辦法出和圓相關的題了,因爲生產中普遍的常識是,圓直一週三,確實,三跟也差不多少,做個車輪什麼的,因爲車輪本就有茆榫嵌合的餘量,所以稍微長一點就行了,不用嚴格用圓周率。

  關羽說圓周率是三,劉備也說是,尋常士子,大抵也可能說是三。

  但,問題就在這裏,若統一答桉是三,那萬一,士子們中有了不得的高人呢,人家知道圓周率不是三,答了個更精確的答桉,難道要判人家錯嗎?顯然不能。這埋沒了人才。

  經認真考量之後,李孟羲決定,但凡涉及圓的題,額外加一二分值,按圓周率三算的人,給普通分值,精確計算的,加其額外分值。

  畢竟來說,放實際背景,就漢代這數學教學狀況,圓周是三是三點一四,還是都應該是對的。

  待基礎的代數和幾何題出完,李孟羲查了一遍,發現已出了近八十分的題。

  這基礎的部分之後,第二部分,應該算是應用題類別,乃結合實際問題出題。

  依照關羽給的九章算術題,李孟羲依之稍加改變,出了稅務,買賣,量高,測量地畝,等等實際用題。

  這一部分題出完,滿二百分的卷面,只剩三十多分的剩餘了。

  最後這三十多分,李孟羲發大招了。

  他捨棄了參考九章算術,他結合代數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又加入了概率,分數,百分比,加入了三角方形圓形梯形等各種基本計算,又結合測高量長,買賣進出等多方面問題,出了一個超級大題。

  題出完,讓關羽去算,讓劉備也去算,李孟羲也算。

  題實在複雜,李孟羲自己出的題,他自己算也花了好久才把答桉算出來。

  看劉備關羽二人,正眉頭緊鎖,遠未結束。

  算一遍不放心,李孟羲又從頭算了一下,喵的一算,結果數不一樣。

  撓了撓頭,再算,第三遍,數卻又不同了。

  算三次,三個數。

  到此時,李孟羲看了一眼自己驗算的草紙,一張大紙,已寫的滿滿當當。

  李孟羲恍然想起一事,按水平來說,在李某人的諸般學問當中,李某人的數學水平大抵是比漢末士子強上一些的,可強如李某人,也得拿筆一步一步的算。若是,不給士子們發草紙,那士子們都沒地方寫,沒地方算,那到底是何等的記憶力,何等清晰的思路,才能只靠默算,就把亂七八糟的題目給算的明白?

  所以,李孟羲意識到了一個大問題,古人大概是很習慣默算的,尤其漢以前。這是因爲計算工具不發達,造紙術也不發達,縱是想筆算,沒紙。所以,古人擅長掐指一算。

  問題就在此處,考試應該能把人才高低區分出來,而默算無論如何難度太高了。

  只默算一項,就把數算的門檻拔高的太高了,而這不符合考試所追求的區分人才的需要。

  所以,李孟羲覺得,考試時,尤其考數算一科時,得發草紙,一張還不夠,得發兩張打底。

  兩百分的數算題出完,李孟羲檢查了一遍試卷,他長舒了一口氣。

  擡頭看了一眼,門關着,也不知外面天色如何了,反正李孟羲是感覺,時間過去好久了。

  起身走到門口,把大門吱呀一聲推開,李孟羲探頭朝外邊看了看天色,雖然天色不算太晚,但明顯是下午了。

  試卷纔出了三卷,還有十多卷未曾出完,本計劃是一日把試卷出完,然後明日就考試,可現在看來,有些樂觀了。

  想了想,李孟羲叫過院子裏蕩悠的戰兵,讓戰兵去知會簡雍一聲,就說題未出好,科舉考試等一或兩日再考。

  等戰兵去找到涿州士子們住處,找到簡雍,說,“軍師有命,題未出完,考試需再等一或兩日,明日不考。”

  聽到這個消息,正抓緊時間溫習學問的士子們,反還鬆了一口氣,有些慶幸,推遲考試意味着,可以多看幾天書了。

  考試預備考的十幾個科目,李孟羲廢了半天多功夫,才寫好三科試卷。

  餘下的,仍有十幾科之多。

  而後,寫【孫子兵法】一卷,關於這一科目該怎麼出題,李孟羲想,無外乎是跟經學卷一樣,默寫填空而已。

  除此以外,或可以考察士子們對兵法的解析和理解水平。

  在諸先賢兵法着作中,李孟羲只讀了一卷孫子,並且也確實是從零開始跟關羽學習的。因而,李孟羲有着清晰的學習感悟,於是他索性便按學習時自己的感悟爲基礎,寫了一些額外的題目。

  比如,李孟羲寫了一題,【問,孫子兵法,十三篇目,從上到下,各是如何?

  而爲何孫子編撰兵法時,上下篇目依此安排,是有其深意,還是隨手而爲?

  若當中有所深意,深意爲何,可釋之。】

  又有,【若有人兵法精熟,韜略究盡,問,可持之縱橫?

  若能,若不能,請釋之。】

  這就又是李孟羲學習兵法時的感悟,孫子兵法中,有地形地勢篇有關地形的險隘掛阻的各種解釋和各種對策,李孟羲本歎服先賢智慧,本奉孫子兵法爲聖典,可有一日,遇一複雜地形,李孟羲問關羽,地形到底是險隘掛阻哪一種,關羽卻沉默良久,給不出完全符合兵法所述的答桉。

  從那一刻起,李孟羲有所感悟,他明白了,兵事浩雜,孫子兵法不過區區六千多言,又豈能事事道盡?

  道理有不盡者,又豈可事事有依?

  故,縱兵法讀盡,不足持之縱橫啊。

  戰爭之複雜,非任何一本兵法着作所能百分之百完全概括的,因而說,若只是熟讀兵法就能百戰百勝,這是不可能的。這一點,乃是李孟羲學習兵法時的重要感悟。

  有類於此的諸多兵法感悟,李孟羲隨手當成題目寫到了考卷中,不妨,這隨手而爲的額外題目,卻成了兵法一卷當中最精華最具份量最高明的考題,直接拔高了兵法卷的格調與水平。

  《孫子》十三篇,六千餘字,李孟羲至今未曾學完。可,他竟然能出諸多深奧的兵法考題。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