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二章 第四宗造紙原料
關羽肯定沒接觸過強鹼這玩意兒,李孟羲說強鹼燒手,滴到手上爛手,恐怖的很。
關羽膽壯如虎,李孟羲越說的厲害越可怕,關羽就越想一試。
關羽擼起袖子,讓李孟羲儘管來,關某人要是皺皺眉頭,就不是個漢子。
李孟羲勉爲其難的,拿木棍滴了一滴強鹼滴到關羽手上,很快,關羽便感受到了強鹼的威力。
關羽看着手背上被燒的發紅灼燙的一塊,他點了點頭,贊到,“果然霸道。”
接過李孟羲遞過來的清水,關羽拿清水衝去手背上的鹼液,他問,這所謂強鹼之物,能有何用。
以關羽對李孟羲的瞭解,但凡出自李孟羲手中之物,必有大用。
“強鹼,造紙啊。”李孟羲說。
隨之,李孟羲給關羽講起除樹皮、草本、藤蔓之外,樹幹也是極好的造紙材料。
這是第四大宗造紙材料來源。
李孟羲講,樹幹材質過於堅韌,若無勐藥,纖維難出。
所以,尋常草木灰無法煮出木漿,只有在造出強鹼之後,木屑製漿才能成功。
李孟羲說到,“草木二類當中,木本造紙,堅韌細膩,爲上上之品,但樹皮稀缺;草本造紙,粗糙脆弱,品質不佳,但草本來源廣袤。
雖,合二者之長,使樹皮與草漿摻混,能提升紙質,但此畢竟是將就之計。
強鹼一出,樹木乾材亦可造紙,一棵大樹,樹皮三五十斤,而幹才,何止三五百斤?只強鹼一物,造好紙之基材,暴增十倍不止。”
可以說,木漿實驗成功之後,對造紙術而言又是巨大的變革性技術。
於最後,李孟羲說起造紙的巨大污染,說到準備把造紙產業遷移他處,說到強鹼造紙必須水洗,不然蝕灼人手,可水洗過後,紙漿又會鬆散,可能需要加膠以粘合纖維。
李孟羲問,“關將軍,你可知,尋常何膠易得?是皮膠?魚膠?還是樹膠?”
關羽手捋長鬚,思索着,“興許,是樹膠多。”
李孟羲一想,也是。根據能力傳遞,還有食物鏈什麼的,自然界中,作爲生產者的植物,植物數量遠多於動物。
所以,產膠的樹木就必然遠多於魚,遠多於牛羊等動物。
再說了,像皮膠魚膠什麼的,動物的皮革還要拿來做皮甲做皮衣,魚膠要做船,這兩種膠料來源都有大用,而樹膠,就沒那麼多用途了,可以從容的拿來造紙。
李孟羲正想着要不要種點樹什麼的好四時取膠造紙,這時,關羽在邊上說到,“羲兒,要說粘合東西,糨湖也行。”
聞言,李孟羲立刻擡起頭了,他略詫異的看向關羽。
隨之,李孟羲反應過來,對奧!他瞪大了眼睛,要說膠,誰說只有魚膠樹膠皮膠這些專業的膠劑纔是膠,拿麪粉和點湖湖,一樣有粘性的。
李孟羲坐不住了,他騰的起身,噔噔噔噔向外跑去。
關羽看李孟羲着急忙慌離開的樣子,手裏剛翻開的一卷春秋也不讀了,隨手放下。
起身,關羽跟了出去。
——
軍中白麪不多了,饅頭都快蒸不起了。
李孟羲背了半袋白麪,麪粉老沉了,他都背不動,背的吭吭哧哧的,脖子伸的老長。
走在半路,有人撞見,趕緊過來接過,來人手一提把麪粉提起,笑着說,“往哪?俺給你提。”
李孟羲不認識面前之人,軍中那麼多人,哪能全都認識。
李孟羲朝好心人拱了拱手,“有勞,到匠營。”
至匠營,李孟羲找到造紙匠人,把麪粉交給匠人們,他讓匠人們把紙漿清洗過後再攪和上面粉,看造出的紙會不會更好。
造紙匠人接過麪粉打開一看,袋子裏白花花的面,匠人看了李孟羲一眼,欲言又止。
造紙匠人是覺得拿白麪來造紙有些浪費。
匠人們忙碌着,李孟羲在旁看着。
其實此時,還需要測試。既然要往紙漿里加麪粉,那到底是加煮熟的面湖好,還是加生面粉好,又有,麪粉到底加多少合適,麪粉加到水裏,毫無疑問,會讓水更有粘性,會讓紙漿更有粘性,從而,可以讓紙張纖維結合的更牢固。
麪粉雖說對造紙有益,但,如果加的過多,會有什麼不利後果。
再有,不同的紙漿,樹皮煮的紙漿,草木煮的紙漿,各種紙漿濃度不一,各種不同材料該加多少比例的麪粉,這都不確定。
李孟羲清楚的知道往紙漿里加麪粉這一步有必要一試,可他不怎麼想試,這段時日測試來測試去,做太多實驗了,有些累了。
身後腳步聲接近,回頭看,是關羽來了,李孟羲朝關羽笑了一下,轉身繼續盯着匠人們的工作。
造紙匠人們依照要求,把一鍋新熬出的紙漿過水過濾多次,然後,要加白麪的時候,匠人們珍惜白麪,把紙漿倒出來一半,準備少少的加些面。
一名匠人用手捧了兩捧白麪撒到紙漿中,然後有了意外的舉動。李孟羲印象中,人們拿手捧了面之後,多是拍拍手拍掉手上的麪粉,可他看到,匠人捧完面後,伸着舌頭舔手指,想把手上粘的些許麪粉給舔乾淨。
李孟羲感覺這很噁心,又略感覺心酸。
到底經歷了什麼,才這麼珍惜糧食。
匠人舔着舔着,忽然發現軍師盯着自己看,匠人老臉一紅,尷尬的放下了手,侷促的把手在衣服上擦了擦。
所謂,非禮勿視也,李孟羲不着痕跡的把目光轉向別處。
(不知麪粉的消耗量多大,)李孟羲心想,(如果消耗量太大,那就不用麪粉了。)
雖說,麪粉可以略微提升紙漿質量,但是麪粉和一切糧食的價值,不該以金錢和經濟來衡量,糧食乃最根基的物資。
匠人們往紙漿當中撒了麪粉,又拿棍子攪和一通,接着,匠人開始用摻了麪粉的紙漿造紙。
匠人們顯然不知什麼叫對比法,這邊在造紙,另一邊剩的半鍋原始紙漿沒人管。
【講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閱讀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李孟羲朝一個圍觀的匠人招了招手,匠人過來,李孟羲手指了指空閒的那半鍋紙漿,交代匠人另做一些紙張出來。
不久之後,兩種紙漿,一種拿水洗過沒有撒麪粉的紙漿,一種撒了麪粉的紙漿,這兩種紙漿製造的紙乾燥成型之後,匠人們把紙拿了過來。
李孟羲和關羽一起檢查着紙張的質量,從外觀來看,李孟羲驚奇的發現,加了麪粉的紙張看起來白了很多。這個發現讓李孟羲思路大開,以前造紙的時候,因爲樹皮和草本紙張雜色不多,拿活性炭就足以對紙漿脫色,因此就沒必要加什麼白色的增色劑。
但是,隨着木漿紙技術的誕生,樹幹當中顏色很深沉雜亂,單靠活性炭已不足以脫色了。
所以,本來沒大用的着色增白技術,在造木漿紙的時候,大有必要。
兩張紙,一張原始紙漿造的紙,一張加了麪粉的紙張,檢查着兩張紙的質量,明顯可見,加了麪粉的紙張不僅更白皙,還堅韌一些。
測試成功了,麪粉加水之後,會變成麪粉湖湖,麪粉湖湖有一定的粘性,能使纖維結合的更加牢固緊緻,從而使紙張纖維更加緊實細膩。
想了想,李孟羲從腰間的竹筒裏抽出了墨筆,他隨意在兩張紙上劃拉了幾筆。
這本來只是臨時起意,隨手而爲,結果不一會兒,隨着墨跡暈染,意外出現了。
李孟羲發現,加了麪粉的那張紙,墨跡暈染的更厲害,而相對的,未加麪粉的紙張,墨跡更收斂。
於紙張來說,墨跡暈染多數情況下是缺點。
李孟羲不由撓頭。加麪粉是爲了讓紙張更細膩更堅韌,結果加了些許細膩些許堅韌,同時還降低了紙張的防水性能。
這等於是,加了一點優點,同時又加了一個缺點。
匠人們杵在那裏,眼巴巴看着,也不知自己做的好還是不好。
李孟羲察覺到此,他又派給了匠人們任務,他讓匠人們往紙漿裏多加麪粉,看要是加多了會怎樣。
匠人們回身忙碌去了,李孟羲跟關羽商量着,他覺得麪粉不好,麪粉雖然能增白增韌,但是降低防水性,他問關羽,有無別的什麼東西可替代。
關羽想了想,“石灰如何?”
“額。”李孟羲擡頭,疑惑的看着關羽。石灰這玩意兒一直在用啊。
關羽想了想,解釋道,“石灰雖不粘湖,可石灰能添白。”
關羽看着李孟羲,問,“羲兒,你不說木漿紙色澤過深嗎?不妨往木漿里加點白灰,當能增白不少。”
李孟羲若有所思,一想也是,石灰跟麪粉相比,肯定是石灰便宜,石灰雖無粘性,但白度超過麪粉多矣,紙漿加了麪粉之後,暈墨,加了石灰之後,還暈不暈墨呢。
不曉得。
似乎,石灰乳防水,又似乎,生石灰吸水。
不得已,又要做測試了。
取來一些紙漿,撒一把石灰進去,用力攪拌一段時間,按氫氧化鈣極低的溶解度來看,一把石灰撒進去,少數變成了氫氧化鈣溶到了紙漿裏,多數石灰粉未能溶解混雜在紙漿當中。
取加了石灰的紙漿來造紙,紙成,紙色泛白,紙質的細膩程度和韌度無太大改變,拿筆在紙上畫上一道,和普通紙張做對比,對比發現,紙漿中撒了石灰之後,暈墨暈的更厲害了。
看來,石灰比之麪粉的唯一優點是價格便宜。
麪粉也好,石灰也好,這兩種東西都是吸水的東西。
那,有無某種便宜的,潔白的,又不吸水的東西呢。
李孟羲遍想了衆多物質,他想到,石頭,石頭肯定不吸水,找一種純白色的石頭,磨的足夠細,再加到紙漿中,這樣,造出的紙不僅白,還不暈墨,甚至可能更結實了。
但再一想到以漢代的技術條件,要把堅石碎成粉末,難度太大了。
李孟羲隨之將這個想到的方法放棄了。
前方,造紙匠人們往紙漿里加了好多的麪粉,加的都快成麪湯了的時候,匠人們過來問還加不加。
李孟羲過去看了看,加了過多面粉的紙漿,幾乎成一鍋麪水了。
他令匠人們拿這一鍋粘稠無比的紙漿造紙,最終,因麪粉加的太多了,纖維不足,紙張不能成型,造紙失敗。
又一項測試結束,試得,少量麪粉可以提升紙張白度,細膩度,和韌度,但會降低防水性能,加過多的麪粉則會導致造紙失敗。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