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 試製紙甲

作者:南宮我夢
小磚畫了幾天畫,用了好多紙,李孟羲把所有畫紙收集起來,厚厚一摞。

  小磚看到這麼多張紙,他驚訝的問,“哥哥,這是不是都是俺畫哩?”

  “嗯,都是。”李孟羲答道。

  看着這些畫的亂七八糟的紙,這些紙肯定沒辦法作爲書寫用紙了,要麼拿去燒了……

  (對!燒了!)李孟羲眼睛一亮。紙可以拿去燒,這很常識,但這一點有大用。

  衆所周知,紙非常易燃,比引火之用的麥秸更易燃,紙是更好的引火之物。

  且,相比易潮溼的麥秸,紙張更容易儲存和防潮。

  在行軍作戰之時,燒水做飯是後勤的重中之重,引火又是升火的重中之重。

  在外作戰之時,軍中會帶着火盆當做引火的火種,還會拉上幾車保存良好的麥秸作爲引火之物,麥秸便宜且常見,質量又輕盈,是再好不過的引火材料。

  現在,更好的材料誕生了,廢紙比麥秸更好。

  尋常百姓做飯,用紙引火太奢侈,但行軍在外,一頓熱飯喫不上,戰鬥力就要大減,就很可能招致大敗。於行軍作戰之時,莫說用紙升火了,就是用酒升火,就是用皮甲升火,用帳篷升火,都是值得的。

  考慮到這一點,廢棄紙張有了去處,廢棄紙張的第一個用處,乃是作爲軍隊的引火之物。

  廢棄紙張還可以重複利用,把廢紙粉碎,再放鍋裏重新熬煮,紙漿煮散之後,可以重新造紙。

  考慮到成本問題,書寫產生的廢紙雖寫不了字,但還可以拿去湖窗戶,拿去做別的東西,可以物盡其用。把廢紙粉碎重新造紙,不是很經濟的做法。

  (紙張,還能做什麼用途呢……)李孟羲不由在想。

  諸多記憶在腦海中閃過,李孟羲想到,紙甲。

  據說,桑皮紙質量非常堅韌,做出的甲胃刀劍難傷。

  不日前的實驗也證實了此事,在數百種植物材料當中,層層淘汰,最後強度最強的四種材料乃是,構木,鬆皮,青檀。

  在此四種強度優異的紙張當中,桑皮韌性最佳。

  李孟羲目光閃動,他想到軍中現在兵甲貴乏,尤其是甲胃遠比兵器貴乏,又加之軍中缺鐵,無法制造軍備,加之劉玄德孤身前往洛陽,福禍難料,恐不久之後將有戰事將臨,籌集甲具是軍中燃眉之急。

  製作甲胃受限於材料,鐵料幾乎無任何來源,但紙張不一樣了,現在蒐集造紙材料極其簡單,造紙也簡單,隨之,用紙張製造甲具也簡單。

  李孟羲快速算了一下,假設城中閒暇的數萬人全力來造紙,假設人均產紙二十斤,那若二十斤紙可造紙甲一領,那頃刻間造甲具萬領只是易事。

  若紙甲好用,若能月餘之間能造紙甲十萬,那當朝廷兵馬來時,皇甫嵩要面對鉅鹿十萬甲士,他皇甫嵩再是能打,他如何面對這十萬着甲精銳。

  原來要席捲天下,這麼簡單,只需要十萬甲士就行,原來只需要攻克造紙術就行。小小一個造紙術,竟然發揮驚天之用。

  李孟羲很感慨,難怪要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小磚。”李孟羲叫道,“走,咱們去造鎧甲吧。”

  “好!”

  ——

  紙甲,顧名思義,紙做的鎧甲。

  鎧甲,有皮甲,鐵甲之分,皮甲又有全皮甲和皮扎甲之分,全皮甲乃是一塊肚兜一樣的整塊的皮,皮扎甲乃是一塊塊小的皮子編綴在一起形成的甲。

  那,又該如何用紙做鎧甲,李孟羲不知。

  鎧甲是保命的玩意兒,紙又太脆弱,爲提高質量,自然得用韌性強的紙,造紙甲的材料,必須得用桑皮紙。

  李孟羲到造紙工坊,他問匠人們桑皮還有無存留。

  造紙匠人們在亂七八糟的材料當中翻看了一會兒,翻出了桑皮大大小小四五捆。

  看來,桑皮有些稀少。

  想想也是,桑樹是重要經濟作物,若是把桑樹皮扒了,桑樹就死了,沒了桑樹,蠶養不了了,絲綢也織不了了。

  李孟羲意識到,造紙不難,可造桑皮紙難,造大量的足夠造十萬鎧甲的桑皮紙就更難。

  一棵偌大的桑樹,樹皮扒下來不過三五十斤皮,三五十斤樹皮造不了十斤紙。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野果閱讀!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受限於材料來源,急切間要造桑紙甲十萬領,這麼龐大的數量,大唐造不了,大宋造不了,元明清也造不了。因爲不管唐宋元明,這些所有的朝代,全都只能用樹皮造紙,全都沒法利用樹幹來造紙。

  唐宋元明諸朝不能,但李某人能,因爲,李某人剛解決了用樹幹造紙的技術難題。

  就是不知,桑皮紙跟桑木木漿紙相比,誰優誰劣呢。

  想了想,李孟羲給了造紙匠人們三個任務,其一,他讓造紙匠人們把所有的桑樹皮造成紙張;其二,他讓匠人們把部分桑皮紙漿和構樹或者松樹樹皮混合起來再造一些紙,其三,令匠人們取來好桑木一截,把桑木破碎之後,熬煮成紙。

  交代完了任務,李孟羲把所剩的強鹼粉末全交給了匠人們。

  ——

  數個時辰之後,匠人們造紙成功。

  所造三種桑紙,一種桑皮紙,一種桑皮和其他樹皮混合造出的紙,另一種,桑樹樹幹所造的紙。

  匠人將桑紙帶來,每種都有數十張。

  檢查過桑紙質量,李孟羲發現,用桑木木漿所造的紙顏色最深最難看,但紙張質地不輸桑皮紙多少,桑皮紙有多堅韌,桑木紙同樣有多堅韌。這說明,桑木木漿一樣可以製造出極其堅韌的紙張。

  唐宋元明等王朝,急切之間要十萬桑紙甲,得毀桑樹十萬株。一株桑樹,樹幹的重量五十倍於桑皮,若用桑木造十萬紙甲,只需伐桑兩千株。

  兩千株桑,一縣之地足有。

  三種紙的最後一種,李孟羲拿起桑皮加構樹紙漿混合所造的紙,混合紙漿造的紙乃是三種紙當中外觀最好的一種,混合紙紋理很細膩光滑,不像桑紙那麼粗糙,顏色也白皙許多。

  所剩最後一個問題,桑紙跟桑構混合紙,到底哪個更強呢。

  又要開始測試了。

  李孟羲找來一根箭頭,把紙按在兩張矮几中間懸空放置,從高處把箭頭自由落體,逐次測試紙張的強度。

  經多番測試對比,李孟羲發現桑構混合紙強度比純粹的桑紙強度更高一些。

  考慮到構樹這種植物,與其說是樹木,不如說的灌木,構樹很低矮,枝幹纖細。如果說一株桑樹皮有三十斤,樹幹有兩百斤,總共有兩百三十斤造紙材料,那構樹皮三十斤枝幹四十斤,總共才七十斤造紙材料。

  構樹皮遠比桑皮稀少,從而,構皮紙產量極低。

  受限於構樹的來源,混合紙張雖說質量較好,卻難以大規模生產。

  ——

  開始造紙甲了,李孟羲拿着桑紙,剪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準備拿膠把桑紙給粘起來。

  比着鐵甲片的大小,剪出的紙片比尋常鐵甲片大了兩到三倍,數百個小紙片剪完之後,李孟羲和弟弟小磚一起,兩人拿着毛筆蘸着膠水把紙張一張張的貼起來。

  膠有兩種,一種是糨湖,一種魚膠,兩種膠水李孟羲都準備測試一下,看到底哪種效果更好。

  忙碌着,李孟羲把五張桑紙粘一起,放一邊,又把十張粘一起,然後十五張,二十張……直到一百張。

  當粘到一百張的時候,李孟羲發現,紙張厚度已經比麻將還要厚了。

  發覺粘的過於厚了,李孟羲暫時停下了動作。

  轉頭,看向一旁的小磚,小磚正把一張很大的紙疊成了小小的一塊,他還想繼續往下疊,結果疊不動了,他使勁了喫奶的力氣,用雙手去按,站起來用力的按,不管怎麼使勁也無法把紙壓下去。

  “哥哥,”小磚向李孟羲求助,“都疊不了了。”

  李孟羲笑了,他拿過弟弟折起的紙看了看,此時他想起一個數學問題,據說,再大的一張紙都無法疊夠七次八次還是九次,忘了。

  紙張是不可能一直疊下去的。

  把紙揭開,李孟羲重新來疊,最終,紙張疊到七次的時候,已經很難再疊下去了。

  看來七次就是極限。

  計算了一下,一張紙疊七次,是,一百二十八層。

  看了看手裏疊成了一個小方塊的紙,又看了看矮几上放着的粘了一百層的紙,想了想,李孟羲繼續用膠水把紙片粘起來,一百層的紙片,粘成了一百二十八層。

  這樣,同時就有了三種紙塊,一種用漿湖粘了一百二十八層,一種用魚膠粘了一百二十八層,還有一種,重複摺疊了七次,沒有用膠水,摺疊成了一百二十八層。

  因爲疊紙總是翹起來,不平整,李孟羲不得不拿來錐子想把紙張鑽了洞還拿繩子綁起,不鑽不知道,拿錐子一試,發現想要用小小的一個錐子把多達一百多層桑紙紮透,那可是極難。

  咬牙用盡了力氣也沒辦法把紙紮透,而因爲是疊紙,也沒辦法展開一層層的穿透,沒辦法,只能先把錐子燒紅然後慢慢的往下擰着鑽靠熱量把紙給一層層的燒開。

  昔有鑽木取火,今有鑽紙取洞。

  當終於把紙鑽透的時候,李孟羲趕緊拿毛筆滴了幾滴水進去滅掉火星。

  於紙張而言,拿燒熱的錐子鑽孔很有用,只是難免會把紙張燒燬。

  鑽了第一個洞後,李孟羲皺眉看着差點就燒起來了的紙張,(有無更好的方法呢?)他想。

  用火鑽紙,如同是熱刀切黃油,勢不可擋,但是紙張又易燃,很容易把紙燒起。

  那,假設說,當燒熱的錐子把一張紙燒透的時候,立刻一滴水滴了下去,這就能有效的保護了紙張。

  可,這個方法難以實施。

  要是有電鑽就好了,李孟羲心想,要是有電鑽,直接在紙上打洞,方便快捷。

  電鑽沒有,用火加熱的錐子又容易把紙張燒掉,不得已,只能選一個另外的方法。

  拿來榔頭,把改錐當成釘子,哐哐的砸,費了好大的勁兒,終於砸出了第二個孔。

  然後第三個,第四個。

  孔洞打完,拿細繩子穿起,綁緊,打上四個繩結,紙張穩固了,不會再支愣着了。

  測試開始。

  拿繩子把三個紙塊吊起,吊在牆上,而後,拿來一架手弩,在六七步外對着紙塊射擊。

  之所以選弩而不用弓箭,這是因爲,弩的每一發弩箭力道接近,而弓箭,弓拉的開一點送一點,箭搭的高一點低一點,都極影響力道。

  端着弩,瞄準目標,李孟羲扣動弩機,砰的一聲弩弦炸響,箭失嗖的飛了出去。

  第一發,沒中。

  六七步距離,射巴掌大的一塊目標,竟然射不中。

  李孟羲不承認是自己射術不行,他覺得是弩的精準度太差勁了。

  連續射擊七次,終於中了。

  李孟羲到前去檢查,用漿湖粘起的一百二十八層桑紙,七八步距離,鐵失一下把桑紙射穿了。

  雖說紙被射穿了,可鐵失的力量也到了盡頭,鐵失在穿過最後一張紙後,露出了小小的尖部,放在實戰中,這一發鐵失算是完全防禦住了,根本不會傷到人體,甚至鹼人穿的衣服都射不穿。

  李孟羲很驚訝,六七不距離,這屬於極近的距離了,抵近射擊,桑紙竟然能把鐵失給成功防禦住。

  若是把紙張再加厚一些,防禦力還能更強。李孟羲拿手比了比紙塊的厚度,紙塊的厚度已厚過麻將了,已足夠厚了,要是再厚,估計都要影響甲具的製作了。

  隨後,繼續測試。

  下一個目標,是用魚膠粘合的一百二十八層紙。

  這次,鐵失釘在紙塊上,未能把紙塊洞穿,一百二十八張紙,洞穿了一百一十九張,還剩最後九張未能洞穿。

  看來魚膠作爲粘合劑比漿湖要好,李孟羲把魚膠粘合的紙張拿在手裏掂量了一下,手感非常的沉。

  糨湖輕盈,魚膠粘稠厚實,且魚膠製備繁瑣,用魚膠提升了些許防禦力,缺也增加了許多重量,這值得嗎,李孟羲不由皺眉。

  兩種樣品都已測試完畢,測試證明,多層粘合的桑紙防禦力很出衆,有足夠的實用價值。

  測試還證明,不同的膠水會對防禦力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有必要找一種既輕盈又堅韌的膠水。

  還剩最後一個樣品。

  最後一個樣品乃是沒使用任何膠水,只是單純用紙疊起的紙塊。

  已知,膠水會增強紙張的防禦力,那麼,沒加膠水只單純摺疊起來的紙張,防禦力怎麼可能好的了呢。

  李孟羲再一次拉弦上失,他端起弩,瞄準目標。

  可能是因爲手感熟悉了的緣故,這次,只用一發弩箭,一失中地。

  李孟羲對疊紙本無期望,他走上前去查看,當他拔出箭失,認真一看,驚訝的發現,箭失射中疊紙之後,不過才扎穿了三十多層紙而已。也就是,多達一百二十八層紙,才穿透了不足四分之一。

  李孟羲認真的又數了一遍,的確才射穿了三十多層紙而已,他都驚了。

  (臥槽!)看了看手裏的弩,雖說是輕弩,力道不足,可再是輕弩,抵近了射擊,怎麼可能會被區區幾層沒有粘起來的紙防禦住呢。

  對比實在太明顯了,粘合起來的紙塊,一種被洞穿,一種幾乎被洞穿,沒有粘合單純疊起來的紙塊,竟然,才被穿透了不足四分之一。

  李孟羲第一反應是誤差,可能是僥倖,可能是恰巧這一箭的力道突然小了。可一想不對,弩好好的,並未損壞。

  李孟羲又覺得,可能是箭頭的原因,可能是經前邊多次射擊之後,箭頭變鈍了,所以威力大幅度下降。

  爲了再次驗證,在殘損的紙塊上,李孟羲再次對着紙塊射擊。

  數失之後,命中。

  上前檢查,糨湖粘合的紙塊,又被鐵失一失貫穿。

  摸着前後透亮的空洞,李孟羲尋思,看來箭失未曾磨損,鋒利依舊。

  隨後,繼續測試。

  鐵失命中魚膠粘合的紙塊,紙塊幾乎被一穿到底。

  第三個目標,鐵失射中疊紙的時候,李孟羲到前檢查,他再一次看到,鐵失僅能穿透寥寥三十餘層紙,他沉默了,這大出他的意料。

  ——

  爲什麼只把紙疊起來,防禦力能比粘合的紙張要高上數倍,李孟羲很不理解。

  他索性端着弩把弩箭抵到紙上去射擊,篤的一聲,鐵失幾乎以緊貼着的距離射進了紙中,然而這個貼臉距離下,紙張才被貫穿不到五十層,不到一半。

  李孟羲再次沉默,防禦力強的似乎有點過分了。

  爲探究答桉,李孟羲拿一張完好的桑紙,一次一次對摺疊起,當疊到第七次的時候,偌大的一張紙已經縮小成手心大的一塊了。

  疊好的紙很不平,總是翹起,李孟羲把紙丟給弟弟,他問,“小磚,你覺着,爲什麼把紙疊起來,紙會那麼結實?”

  問題過於複雜,小磚想了一下,“俺不知道。”

  “……好吧。”

  小磚給不了答桉,小孩子雖說想象力豐富,好奇感十足,但不是什麼問題都能從小孩子這裏得到思路的。

  李孟羲拄着下巴,皺眉看着眼前放着的疊紙,他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呢,這到底是爲什麼呢,爲什麼只是單純的把紙疊起來,防禦力能強到不可思議,能比加了膠水的紙都強。都是一百多層紙,一百個紙片粘起來跟一張紙疊成一百層,都是一百層,厚度是一樣的。

  可爲什麼,防禦力會天差地別。

  一隻小手伸了過來,把疊紙拿走了,“哥哥,這個能給俺不?”小磚徵求着李孟羲的意見。

  “嗯,拿去玩吧。”

  小磚拿走疊紙翻來覆去看了兩下,李孟羲手勁兒大,疊的又認真,紙疊的非常好,比小磚自己疊的要好上太多。

  疊紙不管如何去疊,沒辦法絕對對稱,必然會有一邊高一邊低,小磚可能覺得支愣起來的紙不好看,他張開小手按上去,用力的想把支愣的紙給按下去。

  徒勞忙活了一陣,無論小磚怎麼努力,都無法把紙按平。

  最後,小磚改變了方法,他按着疊紙,攥緊小拳頭,鼕鼕的對着疊紙砸。

  拿拳頭砸也是沒用的。

  李孟羲笑着看着弟弟稚氣的舉動,他看到,那支愣起的一沓紙,小磚不管用拳頭怎麼去捶,紙不停的彈起,不停的彈起,就跟彈黃一樣。

  (彈黃?)靈感突來,李孟羲眼神微動。

  一瞬間,李孟羲想到了很多,他依稀想起一件事,就是物理課上,物理老師講過一個例子,緊貼着人的背後放一本書,然後手槍抵上去,對着書本開槍,那麼,子彈會把書本打穿,把人打死。

  但是,假設說,書本拿繩子吊着,放的離人有一段距離,這時,拿手槍再去打書本,人就不會死了。

  這裏邊似乎是動量什麼的。

  第一種情況,書本緊貼着人體,子彈打到書本上,書本位移有限,帶走的動能不多。

  在第二種情況,書本懸空掛着離人體有一定距離,此時,子彈打到書本上,子彈的巨大動能把書本打飛了,子彈質量輕,而書本質量重,這就等於,一個極速運動的小球撞上了一個固定不動的大鐵球,把大鐵球撞的飛了起來。

  那此時,大鐵球飛起,自然,小鐵球剩餘的動能就大減,動能大減的小鐵球甚至無法穿透厚厚的書本,而就算能穿透書本,動能大減的子彈對人體的殺傷力銳減。

  放在護甲上,護甲似乎分鋼性防禦和柔性防禦,鋼性防禦比如板甲,硬對硬;柔性防禦比如扎甲,扎甲甲片與甲片之間相互牽連,一枚甲片被箭失射中,甲片形變,把其他甲片也拽動,把能量卸給了其他甲片。

  又有,似乎防彈衣的內部是網狀結構,當子彈打進防彈衣當中,密密麻麻的網線相互拉扯,牽一髮而動所有,把子彈的力量分散的七零八落。就這樣,防彈衣並不堅硬,卻起到了比肩鋼鐵的防禦效果。

  至此,李孟羲隱約明白了。

  紙張粘合在一起,紙張與紙張之間貼合牢固,渾然一體,這等於是把書本緊緊按在了人的背後一樣。當箭支射來,粘合在一起的紙張未能抵消點掉多少箭失的動能,所以就被一失洞穿。

  而單純疊起來的紙,每層紙與紙之間都可看成獨立的,這等於,一個大鐵球連續撞一百個小鐵球(一百層紙),如此,動能層層消減之下,箭失力量銳減。

  防彈衣裏的是網,網是千百根線縱橫交錯相互牽連,那疊紙在對摺數次之後,之間的結構層層嵌套也是相互牽連的。在疊紙當中,隨便動任何一層紙,必然牽一髮動全身,必然把所有紙層都帶動,這跟防彈網一模一樣。

  而若再加上彈性蓄能,何爲彈性蓄能?紙張疊起,結構不均勻,層層疊疊的紙總是想向外彈起,紙張有對外的斥力。

  當箭失撞在紙張上,把紙張往裏壓,這時,紙張的反作用力會向外彈,結構不規則的疊紙,是拿錘子砸拿液壓機壓都無法把其壓平的,哪怕用液壓機壓了,壓完,紙張仍然會翹起。

  疊紙的向外彈力是如此頑固,以至於,彈性時時存在,這就等同一個壓着的彈黃,當箭失撞到壓着的彈黃上,彈黃的彈力會抵消箭失的部分力量。

  紙甲,是鋼性防禦,還是柔性防禦?

  紙張那麼脆弱,當然是柔性防禦,紙張要鋼性防禦也行,把多張紙用鐵錘砸成一塊,砸的硬邦邦的,這樣也行。但是,紙張畢竟是柔軟的東西,柔軟的東西再怎麼硬處理,依然比不上堅硬的物質,且本質柔軟的東西在柔性防禦上更有優勢。

  這就是爲何,粘合的一百二十八層紙的防禦力會遠不如隨便疊起的一百二十八層紙。

  到此,造紙甲的技術關鍵有了。

  紙甲的最優解,乃是柔性防禦,要柔性防禦,便不能把紙甲湖一個硬殼子,最好是用扎甲的方法,用紙張做一塊紙甲片,然後給編綴起來。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的發揮紙張的防禦力。

  把紙張疊起就好,連膠都不用了。

  想來,一百二十八層紙疊起來,厚度有麻將塊那麼厚了,這樣的厚度,又是桑皮紙,比一般書本要結實的多,這樣一個紙甲片,等於一本字典了。

  這麼厚的一本書,連手槍子彈都能擋。

  書本貼着身體放,容易被打死,看來,紙甲應該編的很寬鬆甲片活動性非常大才好。

  若能一箭射來,全身的紙甲片都被牽動,那此時,紙甲應對箭失的防禦力就達到了最佳。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