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飛的【十面埋伏】
中軍大帳之中,地上攤着一幅巨幅地圖把地面攤的滿滿的,連日以來,隨軍士子們已將地圖輪廓中填的七七八八了,整幅地圖看起來密密麻麻的滿是標註。
張飛他跪坐在地圖上,手裏捏着一杆筆,他心裏默算着兵力,皺眉打量着地圖上所標準的一個一個村落分佈,他考量着該如何分派人力,想及兵力,張飛眉頭不展。
兵力實在太少,就三千人馬,本寨留守個幾百,出去偵測四方動向摸查四方詳情又耗費了不少人手,加之,留於地勢險要交通關鍵等處用於堵截攔卡的人手,這已經用去了大幾百人。
剩下的兩千出頭,每一隊按能圍堵住一個村落的東南西北四向爲基本,每個方向十人,一隊最少四十甲士方能裹挾一村。
兩千兵力,可調分出的裹挾隊伍,不過五十隊,按一裹挾小隊挾制三五村來算,五十隊所能裹挾村落不過能裹挾百五十村,所能裹挾人力,不過三五萬而已,這個數字,與張飛所預想的差別太大。
張飛深知,非裹挾數十萬之衆不足威懾洛陽,故,一裹挾小隊,不能只裹挾三五村落,應裹挾三五十村落才能達成龐大人力。
可,若如此,張飛意識到,指揮太難了。
一隊兵力若是裹挾三五村落,安排倒是簡單,只需讓斥候先摸清各個村落的人口地勢守備等詳情,而後再由軍中智謀之士細加考量,給其制定裹挾計劃,使裹挾小隊能先裹挾弱小村落席捲成大,再借所裹挾的龐大人力,再去裹挾難啃的強村,以此大可保證裹挾的成功率。
若只三五村落,三五村落相距不過二三裏,目標不過三五個,隨意轉上一圈,由一百夫長帶領四十甲士,輕鬆可完成軍務。
但,若村落多大三五十個之時,三五十個村落,散佈大也,百夫長難熟路途,這是其一,攻打目標太多,以百夫長能力,難以權衡全局,這是其二。
三五村落,百夫長可有條不紊乾淨利落的把任務完成,但當把數十村落全交給一個小小百夫長時,百夫長們力有未逮。
裹挾三五村,百夫長足堪大任,但是隻裹挾區區三五村,只能裹挾起數萬之衆,不足爲用;若裹挾三五十村,總可裹挾數十萬人力,此足堪大任,但是百夫長無攻略數十村之能。無解的難題就在這裏。
手裏缺兵,更是缺人,難也!張飛愁思不解。
苦惱不已的張飛,頭髮都不知拽斷多少根了。
難題橫亙面前,張飛一籌莫展,他不得不拉上一衆隨軍士子商議對策。可,諸隨軍士子,打仗經驗還不如張飛豐富呢,什麼計策也沒能提供。
這時,有士子感慨,“唉,要是軍師同在,當能有良策。”
士子的話迎來了衆人的一致贊同。
張飛點了點頭,他也覺得,要是軍師同在就好了,不由得,張飛皺起眉頭,他摸着下巴,開始思索起若是軍師在此,會是如何應對。
義軍自出涿州,諸大小戰事,衆人曾一同親臨,每戰之後,衆人曾一同總結每戰得失,張飛回想着曾身歷的諸多戰事,想着想着,張飛便想到了良策。
(或可用,十面埋伏大陣……)張飛眼睛一亮,心中思索起來。
十面埋伏,乃當日張角所傳,由軍師講於衆人,衆人亦皆知其施用之法。
張角用十面埋伏大陣,乃於鉅鹿境內,插遍了黃天大旗,以此之法,羸弱無紀的黃巾化整爲零,如羣雀擊鷹一般四出襲擾官軍隊伍。
黃巾難擋官軍鋒銳,屢屢潰散,可及黃巾潰散之後,潰逃一陣,但遇插在荒野中的黃天大旗,便自行聚集,黃巾因此屢屢散而又聚,逾戰逾堅,終以羸弱戰力把官軍董卓部精銳騎軍殺的死傷殆盡。
張角十面埋伏之法乃是如此,乃以旗號,替代整頓聚集之指揮號令。
於後,涿州義軍對峙皇甫嵩大軍之時,義軍一路把皇甫嵩“護送”出境,軍師之十面埋伏之勢,乃是,在皇甫嵩前路三十里地,以繩索沿路測量了每一步距離,探查了每一處地勢,而後,於三十里前路插遍了涿州義軍的旗幟。
及皇甫嵩領軍進發之時,義軍數萬兵力,分一千餘隊,這一千餘隊兵力沒有了指揮,乃各自行動,千餘支小隊以滾捅式的前後相繼的方式把皇甫嵩圍的水泄不通,使得皇甫嵩急行慢趕,仍逃脫不了包圍。
此是,軍師所用之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之法當中有一個重要精義,乃是,以非常之法達成人力所難以完成的龐大指揮量。
張角在鉅鹿全境插滿了黃天大旗以作爲潰兵聚集之所在,而李孟羲以旗幟標註了長達三十里漫長的每一處合圍列陣之處,以使每一隊士卒只要一個勁兒往前跑,只要挑一個沒人的旗幟處站好列好陣勢,那麼就恰好,所立陣勢恰成爲鐵桶合圍的一環。
張飛之十面埋伏之勢,不必調動,不必指揮,李孟羲的合圍陣勢,也不必調動指揮,因,指揮所需的大量工作,在戰事發生之前早已經安排好了。
張飛想到了十面埋伏,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張飛想到的破解之法是,既然斥候不足,難以處處指引,那斥候便先立下旗幟以代指路徑;既然,衆百夫長能力有限,不足攻略幾十村落,那同樣可以以旗幟標好攻略之順序,及戰,百夫長只需沿着旗幟先後順序次第攻略,就等若有了高明指揮。
裹挾之難,難在兵力不足,難在優秀將官不足,而最根本的原因,實則是時間不足。
若時間足夠,兵力再缺,將官再是不足,張飛親自領着士卒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去裹挾,只要時間夠久,照樣能裹挾起數十萬大軍。
可,裹挾一事就註定了,一旦裹挾開始,就必須以雷霆之勢瞬息席捲成大,久拖不利。
依十面埋伏之法,能把大量指揮所需考量的判斷和謀劃指揮等,全部放在戰前安排,這就使得,及戰,已不需去親自指揮了,這就等於,一平庸百夫長,按照事先決策好的高明謀劃,就等於,其本人,此時就等於成爲了一個戰略水平高明的優秀統帥,這就成功的解決了百夫長們能力不足的問題。
對策已有,張飛在地圖上隨便圈了一片村莊,細數有四十八村,佔三鄉之地。
縣爲例,當各處裹挾的人力合圍尹川縣城之後,三萬兵力依託早備好的那些當路卡守的工事死守不攻,然後,與此同時,各部據守的同時,開始操練百姓,以嚴其軍紀。
以義軍的操練之法,只需一日,便能讓百姓知聚散,二日,可使百姓明號令,三日,可使百姓知靜站如林不動如山,及四日,便能使百姓壓陣齊前。
長久對峙,義軍裹挾的三萬人力,紀律一天一個臺階,戰力一天一增一大截,加之,糧草足可繼月,長持無礙,只需對峙下去,小小一尹川縣城,城破不在話下。
而依斥候早先探查,尹川縣城中兵力,纔不到三百,加上青壯人力,也纔不到一千。
再加上潛伏在城中的內應,小小一尹川縣城,甚至都不需對峙,直接可破城而入。
十面埋伏大陣之一角,張飛已謀劃完畢。
依此謀劃,一隊人力,百夫長一人加甲士四十,可裹挾三鄉四十八村數千百姓,四隊人力加卡堵交通要道的之人力,總計不到兩百人,可裹挾三萬人力攻略下一縣之地。
按張飛手中兵力,按裹挾速度,張飛手中可用於裹挾的兩千甲士,數日之間,可裹挾至少三十萬人,攻陷十縣地域,兵鋒,瞬息可指洛陽。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