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六章 邏輯閉環

作者:南宮我夢
曹操不善工技,更確切的說,他對工技匠作知之甚少。

  曹操心不在蔫的去看匠作一科的答桉,他潦草的看完前邊的部分,目光落至最後一題,匠作最後一題,乃問,【冬日,一夜起堅城之法】。

  再次看此題,曹操仍覺此是無稽之談,他心想,倒要看看,如何能一夜築城,有鬼神之助乎?

  此一題的答桉乃是,一日築城之法,只可用於冬日,於冬日之時,掘土掘沙壘砌,再以水漫澆,一夜寒風過,沙土堅硬如鐵,弩失不傷。

  這就是,冬日一夜起城之法。

  曹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如所言,此法只能用於冬日,非至寒冬時節,非至滴水成冰之時,沙土難在一夜之間壘砌成牆。

  曹操細思,若用此法,非大寒之天不可用,非多沙之地不可用。

  曹操的經驗是對的,冬日天寒地凍,泥土凍的硬邦邦的,哪怕是白天氣溫稍暖,土一樣難挖,而沙子,冬日的沙子雖說也凍的板結堅硬,但挖起來並不費力。

  城牆上公佈的答桉講的並不詳細,實則,一夜起城之法,在沒有沙地的地方一樣可用。冬日泥土難挖,可以升火燒地,把地面解凍再挖,又或者,可以將麥秸柴草等堆砌在一起,再澆上水,再薄活以泥,柴捆稀鬆,本不能防禦箭失,但是澆上了大量水之後,冰晶充塞於柴火的間隙之內,柴捆將變得非常結實,足以防禦弩箭。

  還有,非只有泥沙可以冰凍築城,冰雪一樣可以。

  寒冬時節,積雪或並不難找,積雪松軟,堆積一處,依然鬆軟,可用凍雪之法,將積雪堆砌一層,澆上一層水,再堆砌一層,再澆上一層水,如此,經一寒夜,積雪將凍的堅如鐵石。

  在去年,在鉅鹿試過,用積雪和水凍成的凍雪,騎兵的全力衝鋒都擋得住。

  還有,若是以板車爲模具,在板車夾縫中堆砌冰雪來築牆,牆可堆的非常高,比隨意堆砌的雪牆能高出兩倍去。

  冬日築城之法,曹操雖得其法,未得其精。

  科舉有文試九科,最後一科,乃是醫術。

  這一科,曹操同樣所知甚少,他跟袁紹一起,兩人同去驗卷。

  於醫術一卷最後一題,題問,【防疫之法】。

  在當日考試之時,曹操就只是覺得這是考問高深醫術的一題,今日再次觀題,曹操依然只是覺得如此,只是考問醫術而已。

  但,當曹操凝目朝答桉看去時,答桉再一次大出乎曹操意料。

  【疫者,何爲疫?有說陰邪,有說災異,瘟疫者,實則是活物,可稱之疫蟲。

  疫蟲者,瘟疫之源也。

  疫蟲,極細微,比埃塵更微,目力不可見……】

  【疫蟲即輕,塵埃且可隨風而動,疫蟲亦如此。

  人感疫病,蓋因疫蟲竊藏於人體之內,由是繁衍,如蟻撅藏於土,一生二,二生三,至於無窮無盡。

  此時,此人便感疫病……】

  【身感瘟疫之人,體內盡是小比塵埃之疫蟲,此人一呼一吸之間,皆有疫蟲帶出。

  若餘人不察,與之相談,餘人呼吸之間觸之,於是,餘者亦感瘟疫。】

  【而後,一傳二,二傳四,一人傳一家,一家傳一村,一村傳一縣,一縣殃及一郡,郡禍及於州,遂成不可收拾之狀】

  【疫蟲即可被人體呼出呼入,便亦可滯留於大氣之中,於是,得瘟疫之人,上風一嚏,下風之處,千人染疾……】

  ……

  曹操初時並不在意,當他隨着往下看去,越看越是入神。

  不久,曹操把防疫之法洋洋灑灑幾百字看完了,看完之後,曹操陷入沉思之中。

  世人聞之色變的瘟疫,第一次被講的這樣明明白白一清二楚。

  世人稱瘟疫爲邪祟,爲天災,爲不詳,獨劉備劉玄德,言其爲活物,言其爲五花鳥魚蟲一樣的活物。

  這又是純粹的唯物,一點玄虛都沒有,因而說服力極強,不僅如此,論述中更有諸多有力論證來論證疫蟲是活物這一論點。

  如所言,春日苗木茁壯,而冬日苗木蔫伏,而瘟疫,亦是春夏頻發而冬日少有,此相合也。

  再有,肉食於冬日經久不壞,而夏日不能隔日。論述所言,乃是氤氳大氣中漂浮疫蟲,蟲落肉食,滋生繁衍,所以至肉食腐壞,這邏輯極其融洽。

  又有,肉食若封壇密藏,亦可長久,乃是,隔絕了大氣中的疫蟲,邏輯很融洽,事實也就是如此。

  肉食拿鹽醃製,果類拿酒浸泡,亦可長久,類比草木,草木不可活撒鹽之地,這又相似了。

  充實的論據與嚴謹的論證和自洽的邏輯,完全說服了曹操,曹操已經完全信了,瘟疫原來就是活物。

  而治疫之法,疫蟲會滯留於氣,會自人體呼吸而出,會滯留於物,會滯留於鳥獸,乃至滯留於水,所以,爲滅疫蟲,就有了封村敝戶隔絕源流之法,有以沸水替代冷水以禁絕自水染疫之法,有石灰遍撒之法,有焚燒病屍之法,有制面罩以隔濾疫蟲之法,等等諸法。

  得到了防疫之法的曹操,他立時感覺,縱是明日立刻就生髮瘟疫,那也不怕了。

  見瘟疫生髮,趕緊就跑,以遠離禍地。若身疫中,逃之不能,則需,每食必熟,乃因,活物經熱必死,疫蟲亦然,世間未有經熱不死之蟲,若飲,則必飲經沸之水,乃因,未有經沸而不死之活物。再以面罩覆面,屋中便撒生灰,再封門閉戶,絕不輕出,如此,瘟疫可安然而過。

  若軍中大疫,解救之法,亦是此法。

  治疫之法之中,有一句話【治疫之要,不在治,在防】,此言深得曹操之心。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與其求諸良醫神藥,不如使瘟疫斷絕,使無人染疫。

  正如法中所說,瘟疫如虎,藥石難醫,縱藥石可醫,縱只需些許藥材便可醫治,可瘟疫一起,牽連何止十萬,如此龐大之人數,縱是一人用藥二兩,累積起來也是不可思議的數量,求諸藥石治疫,實非上策。

  在知曉了瘟疫究竟,在得到了防疫之法之後,曹操對瘟疫的敬畏大減。

  於最後,曹操突然想到,出西域橫掃萬國能成百萬之勢,卻一個瘟疫就將全軍覆沒,瘟疫爲頃刻可將西出霸業煙消雲散之懸頂之刀,所幸,又得防疫之法,瘟疫再非無解之難。

  解中原土地承載之極限,必求開疆擴土以使擴地之速快於人口累積,而若西出橫掃萬國裹挾成百萬之勢以擴萬疆之域,百萬之軍,世無能擋,可攻無不克,山川之隔,有工技爲解,唯瘟疫若起,百萬之勢一朝盡成枯骨,可而今,防疫之法,也有了,待西出萬里之時,再無憂擾。

  邏輯整個閉環了。

  ——

  自張榜日之後,城外流連忘返着絡繹不絕的人,當中有科舉士子,亦有衆多百姓。

  洛陽遇到數十年未曾遇過的盛事,羣情熱烈。

  張榜之後連兩日,洛陽城中議論紛紛的皆是科舉考試的內容。

  科舉的一個隱祕作用開始凸現了,科舉具有價值觀引導作用,洛陽城中,不論販夫走卒,還是能讀書識字的人,不識字的人在街頭巷尾熱烈討論農事匠作諸事,識字的人討論經學數算兵略諸事,此番科考考察的學問極豐富,涉及極多,因此引起的討論就涉及極廣。

  於城外張貼了滿城試卷的目的,乃是示以公正。

  連兩日,參試的士子大多已把自己的試卷覈對過了,並且對於所答是好是壞也基本知曉。

  於張榜日過後的第三日,又有動作下來。

  羽林軍出城,在無數人的圍觀之下,把滿城的試卷全部撤了下來,撤完近十萬張卷,已耗用了快半個上午。

  在城牆騰空之後,羽林軍在城牆上又有動作。

  自城垛上,匹練似的寬幅白絹一匹一匹拋下來,白絹上,寫滿着用硃砂所寫的大字。

  人們擡頭視之。

  一白絹上,當頭寫着,【經學科所取士子】

  往下,是一個接一個的硃紅名字。

  經學科所取第一個士子的名字,洛陽人,孟光孟孝裕,高居經學冠位。

  第二人,洛陽人趙義,經學亞位。

  第三人,穎川人吳德,經學季位。

  前三甲如此,往下,是密密麻麻的衆多名字,一數,多達百人。

  在中試者的名字公佈出來的同時,羽林軍把中試者的試卷一併貼到一旁,這次,百張試卷,貼的不高不低,以方便衆人覈查。

  試卷方張貼好,圍觀的人羣一擁而去。

  衆人去看此次高中官位的洛陽人孟光的試卷,孟光的試卷明明白白的張貼在那裏。

  不知有多少雙眼睛盯着這張試卷在看,第一眼,衆人見試卷寫的滿滿當當,第二眼,看到試卷上的字寫的整齊且字體俊秀,這初見,衆人就服氣了三分。

  作爲高中榜首之人,洛陽人孟光不僅收穫了最多的關注度,同時也收穫了最多的監督。

  人們對着答桉,對着孟光所答,一個字一個字甚至恨不得一個墨點一個墨點去核對,覈對完,衆人無不心服,孟光所答真的極好,判卷判的也非常公正,沒有任何一處有疑。

  一批人走了,又來了一批人,又一次去盯着孟光的試卷去核對。

  不久,又一批。

  孟光及所有中榜士子,他們的考卷張貼出來,就是要示人以公正,而衆人親眼去核查親眼去驗證過,親眼見到了公正,公正便由此深入人心,科舉取才之法便由此爲人所服。

  數算卷,取士三十五人,才三十五人,人數遠不如經學卷多,之所以如此,乃是諸考官覺得數算一卷衆士子考的實在太差,好多人雖是命列於前,可答的算是一塌湖塗,因此,爲顧忌科舉威嚴,只精選數算一科當中成績還算尚可的三十五人。

  數算科所取三十五人,冠位洛陽人趙達,亞位洛陽人劉洪,季位洛陽王撲,及之後三二十人。

  律法科,取百人。

  水利科,取百人。

  匠作取九十人,醫術八十人,農政百人,兵略一科,取百人。

  而武舉一科,取士多達五百之衆。

  武舉一科,沒有試卷,只張貼了與試者的姓名籍貫。

  在武舉諸科中,高舉榜首的多是同一個名字,氣力一科,榜首王越,力提三百二十斤,縱躍一科榜首王越,攀躍榜首王越,奔襲榜首王越,角鬥、騎術等等,榜首的皆是王越。

  衆人皆好奇,也不知這王越乃是何人,勇力如此出衆。

  張榜了,所取人才的名單終於公佈了,無數人翹首以盼的最終結果終於揭曉了。

  所有人都等着看最終結果,包括曹操和袁紹。

  曹操和袁紹擠至經學一科中榜名單之下,昂頭看着。

  一輪名單看下來,榜中既無曹操名字,也無袁紹名字,本自我感覺良好的兩人,下意識的就很不服。

  他二人仔仔細細的又看了一遍,還是沒有,不服,還帶着三分失落,二人去察看一旁張貼的中試着的卷子。

  兩人帶着不服,帶着挑刺的心態去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檢查,想找到錯漏之處,結果,連個墨點都沒差的。

  曹操着重看了榜首之人,又看了榜位之人,就是這榜尾之人,試卷答的也極其漂亮,這人有關諸子經典的所答,全答對了,沒一個錯的,就是最後一題,問爲何三百年必有王者興,這人答說,政事日廢,政敝深積,又答王道乖張,驕奢淫逸,這一下就答中了兩點,讓曹操自嘆弗如。

  (洛陽,竟有如此多之高才!)曹操心中有些落榜失落的同時,又大爲感慨。

  連心高氣傲的袁紹也一樣沉默了,袁紹已看了多遍,人家答的確實好,確實真有本事。只是,榜上有很多名字很陌生,這讓袁紹有些迷茫,袁紹自詡認得洛陽所有高才,可爲何,榜上之人,默默無聞者比比皆是。

  這便是科舉的優勢所在,科舉之法,公平公正,此取才之法之下,學問高下,一眼分明,科舉考察的是硬實力,某些因出身聞名,因非常之舉聞名,因長袖善舞聞名之人,這些不因學問本身顯着之人,在唯纔是舉唯學問是舉的科舉考試中,所有的水分全被擠出去了。

  在科舉考試中,那些因家世顯赫從而聲明卓着大有才名之人,跟那些出身低微名聲因而不着之人,同在考場上,家世出身等與學問無關的額外因素,蕩然無存。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