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工技學校
在此策略下,身強力壯的男女下地耕田,體弱的老弱婦孺留在鉅鹿本城,其中,十二歲以下的小孩子入學校學習,體力不濟的老人和婦人去從事那些對體力要求不高比較輕巧的手工生產,比如,造紙,比如,織布,比如,燒製陶器,等等。鉅鹿有繁榮百業,可以提供足夠多的生產崗位。
處於孩童和老弱婦孺之間,有一個特殊羣體,那些十四歲朝上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這些人雖已不是孩童,雖然已經能下地幹活了,但十四至十八歲這個年齡段身體還並未長成,力量也未足,不太適合過早的去幹重體力的農活。
李孟羲對十四到十八歲這個年齡羣體有特殊的安排,鑑於在這個年齡段,年齡偏大了,且有一定的勞動能力了,讓這些半大少年全日制到學校學習有些不合適,也浪費勞動力。又鑑於,在十四到十八歲這個年齡段,仍屬於青春年少階段,學習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時候,再加之鉅鹿工匠的數量越來越不夠用了,大規模培養工匠勢在必行,種種相因,對十四歲到十八歲這個羣體的最佳安排是——開辦技校,把這些人當匠人培養。
鉅鹿全境之中,十四歲到十八歲這個羣體,有人數三萬餘,李孟羲預備把這三萬人全部培養成工匠。
三萬匠人,於鉅鹿一郡,人數太多了,可於不遠將來,要爭雄天下之時,三萬匠人,又太少了。
不謀一時,便不足以謀長遠,工匠培養的再多都不算多。
李孟羲十分看重技校的前景,他精挑了軍中優秀匠人,他準備讓這些優秀匠人每人帶三二十個學生,李孟羲想的很好,他覺得,假設四年能培養出一屆工匠的話,一人帶二十人,四年後,鉅鹿的工匠暴增二十倍。
現實比李孟羲想的複雜,絕大多數匠人視自己的手藝爲喫飯本錢,他們不想傳授外人,涉及根本利害,李孟羲的面子也不好使了。
匠人們當中,倒有些比較好心的人,有一部分匠人願意將手藝傾囊相授,但他們守着老規矩,收徒之前,學徒得給他們送上厚禮,還有頭兩年工錢得給師傅,鄉間規矩如此,所有人都覺得理所應當,李孟羲卻覺得極其不好。
李孟羲想要的是能大規模培養工匠的學校模式,不是那種一個人帶三五學徒還藏着掖着那種低效的學徒模式。
再有,鉅鹿實行的按需分配,不管工匠還是學徒,誰手裏也沒有富裕的錢糧,要送厚禮,學徒就得省喫儉用,這違背了按需分配的原則。
李孟羲禁止工匠收什麼拜師禮,他強制工匠們收下學徒,他給每一名工匠強塞二十個學生,結果,工匠們收下了學生,收歸收了,卻待理不理的。
沒人能拿捏的了李孟羲,沒人。李孟羲跟匠人們好話說盡卻勸之不動,李孟羲一氣之下決定自己來教,不信匠作技術能有多難。
李孟羲動作雷厲風行,很快,他就開始了第一堂技術課。
這次試手之舉,李孟羲隨意召來了一些少年。
課堂上,有半大少年人三十人,三十個稚氣未脫的少年們席地坐着聽講,臺上,李孟羲用自己的方式在向少年們傳遞着工技知識。
李孟羲點了一根蠟燭,他問場下衆少年,“蠟燭點着沒有?”
“點着了。”
“着了。”
少年們答。
李孟羲再把碗往蠟燭上一扣,過上一段時間,再把碗拿起,蠟燭滅了。
問衆少年蠟燭爲何滅了,少年隨口答說,把碗扣上去了,肯定得滅。
“那,爲何扣了碗,火就滅了呢?”
平日見慣的問題,深究下去,少年們不能作答了。
隨後,再作展示。
李孟羲再次點起蠟燭,他拿着一根小木棍放進蠟燭的火焰中,停了兩三秒,把木棍拿出,他讓少年們仔細觀察,到底火中間的木棍先被點着,還是火外邊的木棍先被點着。
重複試了多次,每一回都一樣,木棍每一回都是兩頭先點着火。
“這,何以如此呢?”李孟羲目光掃過下方,笑問少年們,“都想想,誰能答出,賞肉五斤。”
少年們一聽有肉,一下興奮了。
李孟羲在臺上重複演示着兩個試驗,一個試驗是用碗把蠟燭扣住,一個試驗是用木棍插入蠟燭的火焰之中,燃燒須臾後移出木棍。
演示的同時,李孟羲時不時發問,引導着少年們思考。
少年人思維還是靈活,有一個聰慧的少年給出了第一個答桉,他說,木棍是貼着火外邊的地方容易被燒着。
這就是答桉,李孟羲當場兌現諾言,賞了這個少年五斤肉。
旁邊的其他少年見了這一幕,無不豔羨。
李孟羲再一次點起蠟燭,再一次把碗扣上,片刻後掀開碗,蠟燭又滅了。
這個現象,已重複很多次了。
李孟羲目光從一張張稚嫩的面孔上掃過,“所以,因何扣上了碗,火就滅了,何以如此?”
後排一個大個子少年看樣子想說,他張了張嘴,又像是不好意思或是膽小的緣故,猶猶豫豫的不敢出聲,李孟羲敏銳觀察到了這一點,他朝那個大個子少年招了招手,笑着道,“你來答一下。”
那少年被叫起,四周的人一下都朝他看來,少年拘謹無比,他撓了撓頭,結結巴巴說,“是……是沒有氣兒了,蓋了碗,氣就進不去了,火就滅了。”
李孟羲笑着點了點頭,猜對了,答桉就是如此,就是氣的緣故。
又賞下去五斤肉之後,李孟羲就給少年們講解起爲何把碗扣住蠟燭會滅,又爲何木棍插進火裏,外邊的會先被點着而裏邊的反而燒的慢,這歸根結底,是氣,更確切的說,氣中有種能火燒起來的東西,這種東西一旦被燒完,火就會滅。
蠟燭之所以會滅,原因是,把碗扣在蠟燭上之後氣鎖住了,氣裏邊能燃燒的東西不一會兒就燒完了,所以蠟燭就滅了。
“蠟燭的火焰,可分爲焰心,內焰,外焰,衆位想想,外焰接着大氣,大氣裏,可燃之物是不是多?可燃物多,外焰燃燒劇烈,火勢就大,越往裏,可燃物越少,火勢越小。
所以,木棍插到燭火之中,接外焰之處先着火,接內焰之處發黑,接焰心之處,發白。”
“你們來看看,是不是這樣。”
李孟羲將蠟燭遞到臺下,讓少年們親手測試。
少年們充滿無比好奇的,他們拿着木棍往燭火中探去,在停頓兩息之後,立刻把木棍拿出去,一羣少年湊頭一起觀看,他們仔細一看,果然,木棍兩頭着火了,再往中間黑了一道,再往中間,最中間的部分,明明處於火焰最中心的位置,卻還是白的,一點都沒燒着的樣子。
李孟羲向少年們演示了“火”與“氣”的關係,自有其深意。
後,李孟羲又拿出了新的道具,他拿出了一塊白色的熟鐵,一塊灰色的生鐵,還有一塊黑乎乎的炭。
“木炭這東西,都知道吧?”李孟羲問。
“知道。”
“是燒火的。”
“是煮飯的。”
少年們七嘴八舌的答到。
李孟羲點了點頭,他目光掃了一圈,又問,“你們覺着,炭跟蠟燭一樣不一樣?我是說,你們覺着,一塊燒的通紅的炭火,要是在炭火上邊扣上碗,炭火會不會滅?”
“肯定會滅啊。”
“扣着都沒氣兒了。”
炭講完,隨後,李孟羲把白的熟鐵,灰的生鐵,黑的炭,把這三者拿到一起,“生鐵熟鐵都是鐵,可爲何,一個白的,一個灰的,何以如此?”
李孟羲展示的很明顯了,他手裏拿着的三塊東西,黑白灰,只從顏色上也能推理出來,三種東西的顏色可能是摻混而來的。
李孟羲都引導到這麼明天的程度了,少年們盡是茫然。
不得已,李孟羲只能直接講解起炭與鐵的關係。
“熟鐵色白,炭色烏黑,生鐵發灰,這是因爲,鐵中滲碳之故。
炭這東西奇妙,鐵中含炭少之時,此時是熟鐵,熟鐵過軟而不夠堅硬,鐵中含炭過多時,此時是生鐵,生鐵又過硬而不夠柔韌。
而,只有炭不多不少之時,此時硬韌兼備,這就是所謂的【鋼】。”
講完,李孟羲問向一衆豎耳傾聽的少年,“如方纔所講,若給你們生鐵,你們如何將之鍛成精鋼?”
少年們剛聽完李孟羲的講解,道理正通明,少年們立刻答說,“把生鐵裏的炭除去一點就是。”
李孟羲再問,“那,若以熟鐵鍛鋼,又該如何?”
“添一點。”
“添點炭。”
“嗯。”李孟羲點了點頭,“那,我再問,添炭該如何添?除炭,又如何除?”
氣氛又一次安靜了。
李孟羲點起木炭,把炭燒成發紅的狀態,盛在盤子裏展示給少年們看。
“如所講,炭這東西,跟蠟一樣,能點燃起來。
所以,你們不妨想想,鍛鐵時爲何要把鐵燒的通紅髮熱,這是不是想把鐵裏的炭燒掉,是不是這個道理?”
少年們聽的驚奇,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孟羲隨後又展示了另一個試驗,他拿一隻淨碗,展示碗底給大家看,大家看到,碗裏乾乾淨淨的。然後,點起蠟燭,把碗扣在火焰上方,一段時間後,移開碗,讓大家再看碗底,碗底黑了。
“碗爲何會黑?誰能解答?”
有聰慧少年語氣不很肯定的出聲說到,“是不是炭灰飄上去了?”
李孟羲立刻看向那個少年,他目露微小,肯定的點了點頭,“對,就是炭灰。這其中道理是,炭燒的時候,總有那麼一些炭灰沒燒完,會隨着火往上飄。
由此,若用熟鐵鍛鋼,熟鐵又該如何增炭,大家知道了吧?”
安靜了那麼兩秒,有人出聲說到,“是不是,把熟鐵放火上燒一會兒,炭就跑進去了,多了炭,熟鐵就成了鋼了?”
“對,就是如此!”李孟羲笑的開心,“所以,鍛造之法,若用熟鐵鍛鋼,該增炭,若用生鐵鍛鋼,該除炭。
增炭除炭之法,用火。”
“到此,某還有一問,”李孟羲頓了一下,目視少年們一張張稚嫩的面孔純,“既是,火既能把炭燒去,火中的炭灰又能往鐵里加炭,那某問,炭火又如何只增炭不除炭,又或,不增炭只除炭?誰可解答?”
問題有些難了,臺下,長久無聲。
李孟羲再次拿起燭臺,用蠟燭給大家講解起更深奧的知識。
“前邊所講,火想燒起來,得有氣。諸位前邊也看見了,木棍插於蠟燭火焰之中,外焰接氣,所以火旺,中間氣少,所以火小。
由此,生鐵除炭之法,生鐵當放於火苗之上加熱?爲何放火苗之上?乃因,於火苗外焰之處,氣多,火旺,火旺,炭燒的就快。鐵置於火焰之上,雖,同有增炭除炭,但此時,炭燒去速度,遠快於炭滲入速度。於火焰之上,一息滲入一炭,卻燒去十炭,長此以往,生鐵當中炭越來越少,漸變成鋼,再漸變,成熟鐵。”
“反之,若是熟鐵,則相反。熟鐵滲碳,當埋於炭火之中,因何如此?與蠟燭同理,炭火之焰心,氣少,火小,火小則鐵中之炭燒去緩慢,於此時,炭火中炭粉滲入速度,快於炭燒去速度。於木炭之中,一息燒去一炭,卻滲入十炭,長此以往,熟鐵當中炭越來越多,漸變成鋼。”
“大家都聽明白了嗎?”
少年們如同被醍醐灌頂,明白的不能再明白了,他們連連點頭,他們看向李孟羲,眼神中滿是敬佩。
教會了一堆小朋友,李孟羲成就感滿滿,他自傲說到,“此鍛造之密,魯班不能盡知究竟,歐冶子也不能盡知究竟,你們軍師我,卻可盡知其密。
仗此鍛鋼精義,諸位已足可成當世頂尖匠人也!”
工匠們不願傳授技藝,李孟羲自己來,照樣弄得風聲水起的。
李孟羲可調動所有資源,他調動大量資源在短時間內配好了所有練習技藝的工具,像是火爐,鐵鉗,打鐵的鐵墩子,鍛錘,還有鐵料,染料,全部都配齊了。
所有工具都是特意給少年們量身定做的,配給的火爐矮矮的,鐵墩子矮矮的,連鍛錘也小小的。
李孟羲沒有掄錘子打鐵的實操經驗,可他也知,打鐵這玩意兒得有一定的經驗積累纔行。
李孟羲給少年們下達了第一個鍛造任務,他給少年人一人發了一個小小的透甲錐箭頭,要他們試着彷照着樣子把箭頭鍛造出來。
選擇箭頭的原因也很簡單,箭頭體量小,鍛打起來不需費很大的力氣,特別適合作爲少年人的練手之作。
一羣沒任何打鐵經驗的少年們,他們免不了手忙腳亂,一堆少年人聚集在一起,氣氛十分活潑,嘻嘻哈哈的。
李孟羲根本不管,任由少年們沒個正形的玩鬧。
期間,有一個婦人悄悄過來看了一眼,婦人是其中一個少年的家嫂,那少年被拉來打鐵,婦人很心疼,也擔心小叔子還沒長大呢就要打鐵,怕萬一累着,放心不下過來看了一眼。
結果婦人過來一看,她看到的是一羣半個小子說說笑笑的,很歡樂,他們手裏的小錘子有一下沒一下的敲着,像玩耍多過像打鐵。
看到這一幕,婦人本來的擔心一下就沒有了。又看了兩眼,婦人放心的回去了。
少年們笨拙生疏的打着鐵,李孟羲四川轉着看着,他出言教導着,“咱們年紀都小,力氣也不夠,肯定比不過大人。
所以說,咱們就得多動腦筋。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都聽着,誰要是能想出個什麼法子能把箭頭打的快一點好一點,亦或是,其他什麼好法子,但有一法,必有重賞!”
激勵創造這是一直以來的規矩,工技學校旨在培養未來的匠人,既然是未來的匠人,那激勵創造更是應該。
下發給少年們的鍛造箭頭的任務,鍛造箭頭雖不需多大力氣,可是讓一羣新手來打,難度不小。
李孟羲一直認爲,孩童與少年人經驗未深,世故未熟,他們有更豐富的想象力和更靈活的思維,的確是如此。
少年們在鍛造箭頭之時,他們用不好鉗子,也用不好錘子,更掌握不好力度和角度,小小的箭頭與他們而言,千難萬難。
一個脾氣火爆的壯實少年哐的一錘子下去,又把箭頭給砸偏了,他氣的罵罵咧咧的丟了錘子。
撒完氣,壯實少年盯着鐵墩子不由在想,要是把這上邊弄個坑,剛好掏一個箭頭的形狀,箭頭卡進去就不怕箭頭跑了,也不怕打的不像了,直接打就是。
一想到辦法,少年就忍不住想把想法實現。
三日後,李孟羲轉着轉着,他發現了某個壯實少年鍛造方法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是拿着鉗子夾着打的,獨這個少年,他動作輕省的多。
李孟羲湊近一看,他看到,少年面前的鐵墩子有點不一樣,在鐵墩子上,有一個歪歪扭扭的箭頭的形狀,這是用鐵水澆上去澆出的一個淺槽,這個淺槽,似乎是模具啊……
李孟羲一下就發現了這個巨大創造,他極其隆重的,極其正式的,召集所有人,當着所有少年的面,詳細的講了前因後果,然後,重賞壯實少年足足五十斤肉。
有此重大激勵,少年們立刻被激起了改進工具的熱潮。
鉅鹿有激勵創新的機制,也有很完善的激勵制度,再加上少年人天性活潑,思維靈活,再加上少年人力氣不足,這就使得,自一開始,少年們相比於蠻幹,他們更傾向於取巧,話說回來,打鐵這麼重的活兒,少年人力氣未長成,他們就是想蠻幹也蠻幹不了。
不喜歡蠻幹,更傾向於尋找方法,更傾向於思考和取巧,這天然的就適合創新和創造。
這不經意間深遠影響了以後,日後,隨着新生代的少年匠人漸漸成長,隨着從一開始就有創造創新習慣的新生代匠人漸漸成爲主力,最終造就了,鉅鹿工匠以精巧着稱天下。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