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鉅鹿郡安穩冬日
這是義軍落足鉅鹿後的第二個冬日,去年冬天,十幾萬流民到落足鉅鹿城時,缺衣少糧,若非調配得當,估計去年那個冬日要凍死一半的人。
今年天更冷了,情況卻好上太多,鉅鹿見了兩季糧食,口糧至少是不缺了。衣物一項,今年比之去年好不到哪去,甚至情況更差,因爲今年跟去年相比,沒有多少布料進項,百姓們的衣服多穿了一年,衣服更破了。
但除了衣物這一點,其他後勤保障極其充足。
於去年冬日,那時物資貴乏,不得已情況之下想出了許多禦寒之法,像冰屋法,姜水禦寒***換住宿法,火炕法,還有麥秸編衣禦寒法,等等對抗寒冷的方法。
今年條件好得多,不必用冰屋了,早在秋種結束之後,爲備冬寒,鉅鹿工程隊到達每一個村落幫着村民修建房屋,數月之功,鉅鹿鄉間雖做不到一人一間房屋,但擠一擠還是完全住的下的。
在資源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統籌得當,能大幅度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就比如,某戶有大房子,但家裏少糧,某家房子破敗,但家裏糧食較多,到了冬日,房子結實的卻沒有糧食,喫不飽身不暖凍的發抖,有糧食的,房子處處漏風,喫的再飽照樣受凍。這就使得,有房的有糧的都要受凍。
而假若能把資源統籌利用起來,有糧食的跟有房子的商量商量,拿一點糧食住到有房子的人家裏過冬,這樣,倆家擠到一家過冬,缺房子的有暖和的房子了,缺糧的能喫飽了,兩家人都過了個暖冬。
這就是統籌資源的作用。
而實際情況是,資源卻根本統籌不了,有糧食的人把糧食看的比命還重,寧可受凍,寧可凍的不行不得不多喫點飯抗凍也根本不會想着拿糧食住別人家裏,而同樣,家裏缺糧的人,在他餓的心裏惶惶的時候,他看着鄰居的破房子,他心裏會想,看我這房子多暖和,看你的破房子,看你能不能撐過冬天。
有個引人深思的故事,據說,天堂跟地獄中,都煮着肉湯,同時,每個人手裏都是長長的勺子,這樣的勺子自己喂不到自己嘴裏的。
天堂的人會互相幫助,互相拿勺子喂彼此,地獄的人誰都不幫着誰,都餓着,所以明明都是一樣的肉湯,天堂的人喫的白白胖胖的,地獄的人卻餓的瘦骨嶙峋的。
在資源越是貴乏的地方,人就越是自私。
越是貧苦的村落,人與人之間越是冷漠相互排斥。
這是個無解的死循環,越是資源貴乏越是貧苦,人們爲了爭奪那一點資源競爭越是激烈,人性就越是冷漠與自私,可同樣,人性越是自私冷漠,相互之間資源協調就越是艱難,資源不能協調利用,就越是貧困。
鄉村中的兩戶人家,一家房暖少糧,一家糧多房破,這兩家每到冬天都要受凍,因爲見識,因爲短視,因爲資源協調的難度,因爲鄰里之間的矛盾,因爲種種複雜原因,兩戶之間根本不可能把資源協調。
鉅鹿的情況全然不同,鉅鹿已是初步的集體作業模式。
李孟羲費了多大功夫將鉅鹿鄉間百姓完全拆的七零八落,現在的鉅鹿鄉間,一個村落裏,人口來自四面八方,一村之中,同鄉人都湊不齊三五個。
人都不是本村的人,房子也不是本村的,從法理上,所有之田地,所有房屋,全都是公家的,不是私有之物,分配起來就簡單多了。
因爲不是私有之物,到了冬天,屯丁們覺得哪個房屋暖和,都搬過去住了,大家擠着一起住,沒有任何人有異議。
在尋常鄉間極難做到的資源統籌,在初步化的集體農莊中,統籌自然而然的就發生了。
漫天飄雪的冬日,外邊能凍死狗,一處屯點,屯丁們縮在屋子裏,屋子裏點了一堆火,火烘烘的燒的熱烈,一羣衣衫單薄的屯丁們披着被褥圍着火烤火禦寒,火紅的火苗把每一個人臉上都烤的紅彤彤的。
尋常的鄉間百姓極少有人能奢侈到從白天到黑夜不鬆勁的點火禦寒的,照這麼個點法,誰家的柴都扛不住。
而鉅鹿屯點之所以能奢侈到把火從早點到晚,還是統籌。
這涉及到成本問題,百姓若是以家庭爲單位居住,一家五口點一堆火,能禦寒的就那五個人,而一堆火的最大利用效率是,一堆火點起來,一屋子都是熱的,一堆火至少可滿足二十人的禦寒需要。
可一家就只有五個人,點了一堆火,只能滿足五人的禦寒需要。同時,一家之柴,又不足以從白天點到晚上一個勁兒的點。
這時,能以有限柴火滿足所有人的禦寒需要的方法是,統籌,極盡柴火的利用效率。
一堆火能暖一個屋子,那就把屋子裏擠滿人,假設一個屋子能擠二十個人的話,二十人各湊一部分柴,就足以日夜取暖所需。
以統籌方法,變相降低了數倍取暖成本,變相等於使柴火數量提高了好幾倍。
成本降低數倍之後,從白天到黑夜篝火不停就負擔的起了。
這是黃巾之亂之後,鉅鹿百姓們過的第一個安生冬天。
這個冬天,絕大多數百姓都感覺無聊。無聊似乎只該出現在王侯貴族身上,這種情緒出現在百姓們身上,多稀奇。
對忙活習慣的了百姓們而言,他們習慣了從年頭忙到年尾,習慣了忙的一年到頭腳不沾地。
可到了冬天,百姓們只能縮在屋裏,啥也幹不了了。
除農業之外,最好的生產活動無疑是織布。
可織機還未定型,還未大規模生產,做不到人手一臺織機。
除去織布,剩下的所有生產都不足以支撐起長時間生產。
百姓們在閒暇時,可以編筐,可以編草鞋,可以編席子編草帽,可這些東西需求量又不大,忙不一段時間就編出一堆出來。這些東西又沒太大用處,也不需多大數量,官府又不會大量收購,這就使得,編出來也賣不了。
當所有的生產差不多都飽和之後,大雪又封了冬,鉅鹿百姓們就無聊了。
一處村落,皚皚白雪把村落覆蓋了,在白雪之中,點綴着散落的一處處的房屋,村中房屋**十處,半數破敗,剩下半數,又一半沒有住人,屯丁們全都集中到最暖和的房屋裏去了。
此村當中最大的一間房子裏,屋子裏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整間屋子裏鋪滿了牀鋪,細數不下二十個擠在其中。
外邊風大,門關的嚴嚴實實的,門口點着一蓬火,火燒的正旺,把整個屋子薰的熱呼呼的。
在火堆上,吊着一個甕,甕裏的水咕都都煮開了。
靠近甕的那個人,他從被窩爬起來,睡意朦朧的打了個哈欠,他湊頭看了煮着的水,對衆人道,“姜水煮好了,誰要喝?”
屋子裏躺着睡着無聊發呆的人們,絕大多數都搖頭拒絕。
姜水禦寒效果是極好的,喝上一碗熱姜水,渾身冒汗,一碗熱姜水可以暖和兩個時辰。姜水本是極好的禦寒利器,可現在殷實了,靠柴火就足以禦寒了,沒人再想喝姜水了,姜水喝完燥的慌,一邊烤着火一邊喝姜水,更燥的慌。
一隊車隊來到了這處屯田。
拉車的健壯騾子把車子拉的咕嚕嚕響,輪子下的積雪被壓的咯吱咯吱響,到了村裏,看着靜悄悄的村子,車伕跳下車,扯着嗓子喊了一聲,“豆腐~誰要豆腐~”
吱呀一聲,門開了。
一農夫縮着脖子拎着半筐豆子小跑着過來了。
每天都有賣豆腐的人過來,雙方都已習慣,天冷,彼此間都沒說一句話,賣豆腐的人麻利的把豆子稱了稱。
二十三斤豆子,換成豆腐的比例是,一斤豆換一斤八兩豆腐,二十三斤豆子換了三十六斤四兩豆腐。
農夫來時只提了半筐豆子,回去時提了滿滿一筐豆腐。
等農夫帶着豆腐回屋,睡覺的人也不睡了,衆人歡快的拿出各自的小甕來分豆腐。
只片刻之間,一筐豆腐分完,民夫們湊着火把豆腐加了水放在火上咕都了一會兒,等湯煮熱,再把幹餅子掰碎放進去再煮片刻,等不了多久,一頓飯就做好了。
豆腐本就有非常多的鹽,不需額外加鹽,只要把豆腐隨便一燉就好喫的很。
吃了飽飽的一頓後,民夫們被子一蓋,又矇頭睡覺去了。
這樣的日子,怎能不無聊。
官府賣的豆腐刻意多加了許多鹽,目的就是爲了用鹽捆綁豆腐的銷售,再用豆腐把珍貴的豆子從百姓手中收回來,目前看來,這項政策很成功。
集體化有意外的特殊作用,如果是普通村莊,有的百姓會非常節儉,哪怕手裏有豆子也不肯拿去換豆腐,寧願喫糠咽菜。哪怕豆腐賣的已極其便宜,哪怕豆腐里加了鹽,仍免不了有些老摳無動於衷。
但集體化隨之帶來了集體生活,別人一同買豆腐,別人買來豆腐都嗷嗷吃了,要是不買,看着別人喫,別人好心再讓了兩塊,過意不去,下回就得還人家。
小門小戶無所謂,大家關上門過日子,管別人喫的啥,門關上啥也瞅不見了。
但集體化生活,大家一塊喫飯,想眼不見爲淨都做不到。
這不經意間就使得豆腐賣的更順利了。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