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 牆壘陷殺戰術
鄉兵們有數倍人數優勢,這點人力優勢在混戰中被髮揮的淋漓盡致。
村中一角,戰鬥正酣,鉅鹿軍甲士與鄉兵擁擠在巷道中僵持在其中,突然間,從巷道左右的牆壁後傳來響動,鉅鹿軍甲士反應靈敏警惕頓生下意識朝牆頭去看,下一刻,早埋伏着的鄉兵舉着木樁子登上了牆頭把手裏的樁子狠狠的朝甲士堆裏砸去,甲士們受此當頭一擊,措不及防之下,好幾人被砸的吱哇亂叫。
因爲這一個插曲,本來僵持着的形勢立刻逆轉,甲士們要分心防禦來自上方的攻擊,盾陣一時鬆懈,鄉兵們抓住這個機會趁機向前壓上,大有一股把人攆回去的架勢。
就在這時,變故又生,牆頭一鄉兵舉着樁子砸的正開心,突然間他就覺得腳下的土牆有點不穩,下一刻,嘩啦一聲,土牆整個頹倒,傾倒的土牆鋪天蓋地的朝巷子中擁擠的人流砸去。
演習至今,最大的一場傷亡事件出現了。聽說牆塌了,李孟羲聞聽消息匆匆趕到現場時,現場亂成了一鍋粥,士卒們手忙腳亂的清理着頹倒的牆體,被壓在牆體之下的甲士接二連三的爬了出來,看這些甲士灰頭土臉狼狽的模樣,看樣子被砸了這一下絕對不好受。
李孟羲留心觀察了下現場,他也弄不清是何緣故,巷子兩側的牆爲何一下就全倒了,整條巷子完全被頹斷的牆壁覆蓋了起來。
在腦海中構想了一下——當一隊幾十人的精銳甲士走到巷道之中時,伏兵突然從兩側把牆推倒,以牆的重量,牆整個砸下來,任是多精銳的甲士多厚的甲都沒用,任再是勇勐過人也不行,牆倒下來,就是呂布會被直接拍死在地上。
區區幾道簡陋的土牆,利用得當,直接可消滅到敵軍一隊精銳甲士,簡直不要再賺。
李孟羲敏銳的察覺到了土牆於設置陷阱方面的巨大作用,思路就此打開。
既然,牆壁可作爲伏殺陷阱,那在修建房屋構建城池時,就可以特意計算好巷道寬度和牆壁高度,使牆壁推倒之後,能恰好覆蓋住整個過道,使敵軍無任何躲藏空間,這樣一來,照此佈置,城池中大大小小的成百上前的巷道就成了成百上千個伏殺陷阱,敵軍在城池中的推進將步履維艱。
攻守從來一體,既然【牆壁伏殺陷阱】這麼有用,那,若是作爲攻方,又該如何避免己方士卒不小心踏足陷阱之內?
破解陷阱的方法,兩種,一種,繞着走,不接近就是了,第二種,把陷阱破壞。
於第一種對抗陷阱的方法,假設敵軍城池佈置的天衣無縫,走哪都會有陷阱,避無可避。
所以,真正實用的是第二種方法——破壞。
【牆壁伏殺陷阱】,不過是把牆壁推倒砸到敵軍頭上而已,這種陷阱的激發方式激發方式很簡單,只需推牆就行,再考慮到實戰當中,牆壁具有一定強度,倉促之間難以輕鬆推動,所以要在事先做以佈置,比如,把牆根挖空,使之能一推就倒,當牆能一推就倒之時,在實戰中,就可以及時發動陷阱。反制之法就在這裏,既然守方可以輕易推倒牆壁,那麼,攻方只要快上一步先一步把牆往反方向推,這樣以來,不僅不會再受到陷阱的傷害,反還能反傷敵軍。
由此,誕生了反制戰術——攻城作戰中,若陷入城中混戰,士卒在穿巷過道之時,應先下手爲強先一步撞倒牆壁,以免被敵軍佔得先手。
若再反過來,再從守方角度思考,若,攻方每過巷道必要主動撞毀牆壁,己方的陷阱將就此不能再發揮作用,甚至將反傷己身,那,有無再次改進陷阱的可能?
李孟羲把想法問向一衆士卒,他擔憂的點在於,牆壁伏殺陷阱會是把雙刃劍,既可用於攻擊敵軍,也會被敵軍反過來利用,事情未達完美。
生活經驗豐富的士卒們立刻就打消了李孟羲的擔憂,按士卒們的說法是,牆壁向外推好推,向裏推可就難了,因爲牆壁不止一堵,牆壁與牆壁之間相互抵着,向外推,沒有阻礙,向裏推,不好推。最後,士卒們給出建議是,如果怕牆壁不夠牢固,在裏邊用槓子頂着就行。
只需加上兩根槓子,情況立馬就不一樣了,沒有槓子時,牆壁正推反推都容易倒,在牆壁裏邊支了扛子後,裏邊依然可以輕易推得動,外邊就又推不動了。
李孟羲很擅長做自己的對手,他從攻守兩方連番相互推演,得到了一個又一個戰術,又推演出了反制手段,又推演出了反制反制手段的反制手段……
於【牆壁伏殺陷阱】最後一步,守方挖空了牆根的地基,並在牆後支了木槓,此時,守方是完全優勢,守方既能輕易推倒牆壁,又無有牆壁被反推之憂,於此時,於攻方,反制手段又該如何。
反制手段沒了,只能砸牆了。
攻城作戰大概分兩個階段,一個是攻城牆階段,一個是城中作戰階段。
攻城牆階段,牆高溝深,需要大型器械,而城中作戰階段,敵軍可能會依託民房、城主府之類的建築物繼續抵抗,民房也好,城主府也好,這些小型建築物雖也有高度優勢,但堅固度卻遠不如真正的城牆。
在鉅鹿軍攻城戰鬥序列中,有一種名爲【破門士】的特殊士卒,所謂破門士,乃是一種配備有單兵撞門器的士卒,清剿城中殘敵之時,手提形的小型撞門器足以對民居、城主府之類的小型建築物造成致命破壞。
以撞門器的破壞力,民房的圍牆扛不住幾下砸就得散架,牆一散架,陷阱也就不攻而破。
在演習當中牆壁意外倒塌把一堆甲士埋在了下邊這一突發意外當中,李孟羲推演出了城池防禦構造,牆壁伏殺陷阱,及,反制伏殺陷阱這三方面知識。
時間到三十日之期的最後一日,在這最後一日,李孟羲清點好了物資,做好了一切出發前的準備,然後,李孟羲做了最後一項準備,他把所有部所有的兵力分配好編制之後,把大軍拉到荒郊野外,然後,故意再把隊伍解散把編制弄得亂七八糟,隨後,李孟羲再令鄉兵們各自尋找各自的隊旗重新聚集。
按義軍曾經的經驗,編制拉好之後,至少得花三天時間才能讓士卒們牢牢記住自己的所屬,而現在沒有三天時間,只有一天時間,時間不夠,所以編制磨合也不夠。
花了一整日時間,鄉兵們不停散散聚聚,一整日的訓練成果是,如果隊伍亂的不是太厲害的話,鄉兵們只要沒潰散到隊旗五十步外,就還能再找回來重聚旗下。達到此種程度,意味着,如果在戰爭上,鄉兵們有在五十步內重新聚攏的能力。
不久,夜色降臨,爲出軍前犒賞大軍,李孟羲令人煮了好多肉令全軍好好喫上一頓。
軍中高層們聚攏在一起商量着來日作戰方略,該做的後勤準備都已經做完了,糧草,車輛,兵器,箭失,藥材,鋪蓋,乃至士卒的碗快全都準備妥當。
按十二生肖編制,一旗之下有十個營,一營之下有十隊,一隊是四十人,李孟羲算了算手頭的兵力,手頭有兵力八千出頭,按編制,也就不足兩旗的兵力。
擡頭看了看天空,天氣晴朗,星空中繁星點點,“八千人,夠了吧。”李孟羲自言自語了一句。
八千兵力並不是兵力的極限,而是後勤的極限,在鉅鹿軍爲期一月的協防計劃中,鉅鹿軍牽頭組織起了鄉間的人力物力,使得鄉間遍地兵營,只在渤海一郡,鄉間的鄉兵總數加起來估計得有兩三萬人。
翌日,凌晨一大早,軍中早早的做了飯,大軍飽食一頓之後,浩浩蕩蕩的八千大軍開始上路。
大軍已經出發了,在路上,李孟羲總感覺好像哪裏忘了,可他想不起來了。
走了十幾裏地後,想到留下的鄉兵夠不夠防守之時,李孟羲突然驚覺到問題所在,問題在鄉兵!按鉅鹿軍的協防計劃,鉅鹿軍士卒到了當地之後,要負責招募鄉兵,負責訓練,負責籌備兵器糧草等等,比這些招募兵員籌備兵器更重要的,是紀律。
此番協防地方,是出於政治目的軍事行動,也就是,寧可一個鄉兵也不招,也絕不讓鄉人們背地裏暗罵。政治正確比禦敵更重要。
紀律問題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大軍出軍之前還好,軍隊未出發之前,教官們還都在各練兵場盯着,還能約束住紀律。可是,等大軍一動,軍中缺乏足夠的低級軍官,就不得不把所有教官都召回來,這樣以來,就麻煩了。
李孟羲幾乎能預料到之後會發生什麼,鉅鹿軍雖走,可鄉間的兵營還在,鄉兵們仍聚在一起,要是有人約束着,鄉兵們不敢作奸犯科,可等失去約束,鄉兵們一大羣青壯漢子聚在一起,必然要惹是生非。
失誤了,李孟羲後知後覺的想到,不該把所有戰兵都召回的,應該每一處練兵場至少留下戰兵一人,這一個戰兵負責充當軍法官以約束紀律,以免少了約束鄉兵們軍紀敗壞。
幸虧走的還不遠,尚有補救之可能,李孟羲花了大功夫把戰兵們一個個再從編制裏抽出來,這些戰兵就不再隨軍出征了,這些戰兵教官將回到各自的營地,以軍法官的身份嚴守紀律。
做完補救措施,李孟羲再想到,這一處疏忽因考慮不足,未寫入作戰手冊當中,那些奔赴諸郡的鉅鹿軍士卒也就不太可能意識到這裏的問題。
三十日之期到了,再過不幾日,就到諸郡約定好的同時反攻時間了,到時,諸郡齊齊出兵,半數鄉兵外出作戰,又半數,留在原地,這些留守原地的鄉兵是對鄉間治安的重大威脅。
李孟羲已經預見這之後諸郡之內不知會發生多少治安事件,千防萬防,還是沒防住,鄉兵們自己作奸作惡,到來頭,百姓們會把之歸結於鉅鹿軍頭上。
想到,渤海郡反擊時間跟其他諸郡不同,其他諸郡要稍晚些時日,這其中,或有一絲補救的機會。
思索定,李孟羲立刻向諸郡派出“八百里”加急騎兵,騎兵們一人雙馬,人歇馬不歇,就是把馬跑死,也得趕在諸郡反攻之前及時把消息傳遞到各部。
時間很緊迫,但細思事情很簡單,消息只要傳遞到各地,不需做任何物資和人力上的準備,各部指揮官只需要在出發之時留下一人負責看管紀律,當不至有大規模治安事件發生。
在一個月前鉅鹿軍兵力三分之後,大部分騎兵都被關張二人帶走馳援諸郡去了,剩下的騎兵,大頭留在劉備手裏,李孟羲南撤之時,手裏騎兵已不足百騎。
幸好李孟羲準備充足,在一月之內,他除了籌備糧草,招募兵員,打造兵器,他同樣考慮到了戰馬稀缺的問題,李孟羲不太願意欺負尋常百姓,所以,他弄來的戰馬全是從豪強大戶手裏弄來的。
一月時間,李孟羲林林總總從鄉間收集到了戰馬三百多匹,也使得軍中騎兵多了三百多騎,若非有此準備,李孟羲想八百里加急緊急傳訊諸郡怕是根本無法做到,連騎兵都沒有,如何八百里加急。
總之,李孟羲再一次趕在了危急之前,在危急來臨的前一步,他不知不覺的就完成了準備。
鉅鹿軍後勤能力之優異可見一斑。
按八百里加急的傳訊速度,再計算一下與諸郡約好的反攻日期,大抵,能趕在反攻之前補足漏洞。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