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暴雨帶來的麻煩(二)

作者:南宮我夢
在戰爭史上,因爲衣物出了問題而導致大敗的戰例,李孟羲能想到的只有拿破崙征討莫斯科之戰。

  據聞,因爲拿破崙軍隊的大衣用的是錫制鈕釦,到了冬,嚴寒之下,錫變成粉末了,拿破崙的士兵因無法把大衣釦起來而遭受着嚴酷的寒冷,最終造成大規模減員。

  對於這個故事,李孟羲持有極大懷疑,他覺得這個傳聞極不靠譜。

  鈕釦這種東西哪裏有那麼難做,錫制鈕釦沒了,不還可以用鐵嗎,作爲一支軍隊,手裏肯定有不少的鐵,隨便收集點鐵料把鐵給融化了鑄成鈕釦能有多難,就算沒辦法用鐵做鈕釦,扯兩根樹枝一樣能把衣服扣起來,俄羅斯再是貧瘠,總不會連個樹枝都找不到吧。

  還有,拿破崙遠征莫斯科帶了多少兵力,不知,但料想,作爲一支遠征軍隊,後勤準備一定很充足,這樣一支軍隊,不可能全軍上下一根針線都沒有,既然有針線,釦子沒了,直接把衣服縫住不一樣可以,哪裏會因爲沒了釦子衣服合不上而活生生凍死。

  都不必拿破崙了,就算是原始人磨一個骨針穿兩根頭髮一樣能把獸皮縫的結結實實的,拿破崙手下的士兵不如原始人聰明?拿破崙的士兵沒有頭髮?顯然不可能。

  綜合種種,李孟羲覺得——傳聞是假的。拿破崙怎麼可能因爲的一枚鈕釦而導致失敗,鈕釦只可能是拿破崙遠征俄羅斯過程中無數後勤問題中的一個問題,是一系列嚴重後勤問題加一起才導致了拿破崙失敗了,而絕不可能是區區一枚鈕釦就壓垮了拿破崙的強大軍隊。

  弄明白了,拿破崙不是敗給一個鈕釦,而是敗給俄羅斯惡劣的冬季氣候,拿破崙是在極端寒冷的莫斯科冬季中,道路難行,缺乏足夠的燃料以及兵器在冬季操作困難,火藥因爲寒冷變得潮溼,大量牲口被凍死後勤癱瘓等等困難相累加之下被生生拖垮了。

  鉅鹿軍本部因比鄉兵們多帶了厚實衣物,在氣突然變溫的變化下,鉅鹿軍少有受涼生病的人,而鄉兵有凍昏在路者,更多有凍的瑟瑟發抖者。

  在暴雨這一個場景下,暴雨一日之期,鉅鹿軍無甚損失,鄉兵有少量減員,若時間再長,到暴雨兩日之期,鉅鹿軍無損失,鄉兵們開始有人凍的生病了,時間再長,長至數日十數日之期,暴雨連下多日,缺少衣物禦寒的鄉兵們在低溫下被凍了多日,到時鄉兵們普遍開始生病,再一傳染,估計一場雨過去,鄉兵們全軍覆沒了。

  打仗靠的人,而人生存最低所需,溫飽而已,最低需求是食物和禦寒。以前李孟羲覺得,所有物資全都沒有糧食重要,現在他觀念改變了一點,除了糧食,禦寒物資也極其重要,食物與衣物是後勤物資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然後纔是其他。

  正如那句話,餓帶乾糧,飽帶衣裳,哪怕夏出征,也得備好可以抵禦寒冬的冬衣纔是。這其中的考量是,其一,氣候無常,六月飛雪雖千古罕見,但絕非不可能發生。

  起氣候,尤其是漢末的氣候,東漢末年正是冰河期,正處於氣候最反常的歷史時期,於東漢末年,六月飛雪的可能性比其他歷史時期都要大,所以軍隊常備冬衣就顯得更必要了。

  再者,考慮到戰爭的多變性,戰爭進程不受人爲控制,很多時候,本來只打算打一個月仗,結果吭吭哧哧打了一年,這要是夏季出征,出征時只帶了夏服,從夏打到冬,軍隊沒有預備冬衣無法抵禦冬寒,此時要麼被迫撤退,要麼緊急籌集衣物。如果撤退,前功盡棄,如果籌集,緊急之間籌集成千上萬套冬衣,哪裏籌集的到。

  以前,李孟羲以爲,軍隊一切運力應儘可能用來運載更多的糧食,在運力有限的情況下,把大到車輛到士卒個饒負重全部都拿來攜帶糧食依然不夠,現在多了禦寒冬衣這件必需,若分個優先級,食物和衣物都重要,但歸根結底,還是食物最最重要,同樣的運力,用來攜帶糧食性價比絕對要比攜帶衣物要高,爲此,衣物不該佔據太多運力。

  細數漢代禦寒衣物,漢代能用來禦寒的衣物不過絲麻皮毛這些,絲麻等布料禦寒性能非常差,爲達到禦寒效果就得做的非常厚重,這樣一來一件麻布冬衣能重十幾斤重,極大的擠佔了士卒負重空間。

  而皮毛禦寒能力尤勝棉花,皮毛堪稱是禦寒能力最強同時又最輕便對運力擠佔最性價比最高的禦寒物,若使後勤結構更合理,在禦寒衣物這樣這一點,全軍都該配備一套皮毛裘衣,可是,皮毛獲取困難,價格昂貴,給成千上萬人配備皮裘幾乎不可能做到。

  到這一點,又一個兩難問題。

  禦寒衣物很重要,同時,因缺乏高效禦寒材料,使得禦寒衣服普遍過重,士兵單兵負重有限,過重的衣物會極大擠佔運輸糧食的運力,到這一步,似乎只能二取一了,要麼多帶糧食,要麼浪費大幾斤乃至更重的衣物擠佔掉部分負重空間。

  除此之外,似乎別無他法。

  李孟羲這時清楚的意識到棉花有多重要,後世王朝擁有棉花,只在棉花這一點,有棉花使得禦寒衣物輕便,使得衣物對運力擠佔,使得同樣的運載總量能多運載更多糧食,後世軍隊的後勤能力因此要強上不少。

  西域高昌國有棉花,大漢西北境域大概也有棉花種植,洛陽也可買到少量棉布,可依這些有限來源不足以大規模裝備軍隊。

  易得的布料禦寒性差,且太重,皮毛太貴,棉花太少,這些能得到的材料全都不足使用,除非另外尋找材料,李孟羲想到了,羽絨。

  羽絨這東西禦寒能力比棉花還好,重量也比棉花更強,堪稱是對後勤壓力最最優的禦寒裝備。

  想起遠在鉅鹿,已經開始大規模搞家禽養殖了,等仗打完,回去,鉅鹿估計有好幾萬雞鴨幼苗了,若有雞鴨百萬之數,一隻雞鴨若年均收毛二兩,一年羽絨產量就是二十五萬斤,假設十斤羽可以做一件禦寒服,等家禽規模達到全盛,一年就可以做一萬件羽絨服。

  而要達到家禽規模全盛,達到百萬規模,得多久呢,李孟羲算了一下,得三四年。

  生產力還是太低了,集合所有人力物力,一年不過產羽絨衣萬件,而要產出這一萬羽絨衣,得有百萬家禽負責供應原料,這百萬家禽背後,少百萬人口。

  也就是,羽絨服這東西的產量,輪着來,得一百年才能給所有百姓發上一套。

  要麼就是哪裏算錯了,要麼產量就是這麼低。

  ——

  因爲是雨,黑的特別早,不得不早早紮營。

  大雨仍在下着,在此惡劣氣,紮營也是麻煩。

  還未黑時,已着斥候去四下打探合適的紮營點,黑了,斥候還沒回來。

  許久後,斥候姍姍來遲前來複命,方圓周遭找遍了,實在沒有找到大可紮下上萬饒高地。

  足夠大的地勢高處找不到,的高坡倒是有,可若分散紮營一旦被敵軍襲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雖這多日行軍以來,敵軍是一路退避,多日來連個敵軍影子都沒看見,但情報偵查手段如此不發達的情況下,萬一斥候漏掉了一兩股敵人,等夜深人靜,萬一這一兩股敵軍正撞進大營來,到時,各部分散,力不能統,加之暴雨嘈雜人聲掩沒,隊伍中又多有鄉兵,若被敵軍胡亂一衝,到時鄉兵炸營,潰亂的鄉兵再席捲本陣,兵敗如山倒。

  權衡之下,分散紮營風險太大,遂,全軍於原地擇地紮營。

  雨紮營,最重要的是要防避雨水,防避雨水的方法是,一是紮營高處,二是挖好排水溝,三是掩埋好帳篷的邊角,四是牀鋪選用高架牀鋪。

  因沒辦法去高處紮營,排水溝的意義就不大了,防雨壓力全到了帳篷和高架牀鋪這邊。

  營地顯得很凌亂,最先完成佈置的是車陣,車陣在外圍佈置好之後,做好基本的防禦,內裏的各營士卒纔開始從容忙碌。

  到處都是走動的人影,在雨幕中,四處星散的火光越來越少,火把在雨水中輕易被澆滅了,幸好鉅鹿軍有後備手段,在輜重隊把一架架火把架子在營地各處豎起之後,一根根火把插上架子,火把在遮雨擋板的遮擋下平靜的燃燒着。得益於這些火把架子提供的光亮,營中各處勉強可以湊亮紮營不至於抹黑忙碌。

  士卒們紮營的時候,李孟羲也正在巡營,鉅鹿軍如今富裕了,後勤的充足使得幾乎每一個士卒都能有一支火把,可問題隨之暴露的也更爲嚴重。

  以前後勤不夠的時候,士卒們沒配發多少火把,照明問題全靠火把架子,單兵火把的防雨的問題還沒那麼顯眼,現在人手一支火把,火把防不了雨,一滅一大片,看起來很刺眼。

  李孟舯然知道有更好的能防風防雨的照明工具,燈籠就是。製作燈籠的成本倒也罷了,燈籠要麼燒蠟,要麼燒油,燃料成本太大,根本裝備不起。

  以如今現實條件,除了木頭,沒別的任何廉價照明材料了,而木頭火把又不能防雨,經雨既滅,所以核心問題就到了,如何給火把避雨。

  要想簡單避雨,方法超級多,可以拿一個木桶把火把罩着,可以拿一塊木板擋着,可以拿蓋着,等等等等,但既然是在軍中,就不得不考慮後勤後勤,後勤問題的核心在運力,也就是,防雨手段一定不能增加太多負重。

  李孟羲想到最爲輕便的防雨手段是,雨傘,雨傘防護面積又大,用途又廣,取用還方便,實在是性價比極高的選項。

  士卒們人手一件油紙傘,增加不了兩斤重量,卻多了強有力的防雨手段,有了雨傘,士卒再遇到暴雨,一手持傘,一手持火把,無懼任何雨雪。

  鉅鹿軍如今算是一支經驗豐富的軍隊了,士卒們早已熟悉了紮營事務,花了不長時間,士卒們普遍把營帳紮好了,李孟羲去檢查營帳,又發現,因營帳是就地紮在路中,路中積水很多,帳篷幾乎是泡在雨水中,這讓李孟羲感覺很是無能爲力。

  但等李孟羲再往路兩邊看看,路兩邊地勢更低,雨水更多,他心裏平衡了。在這個剎那,李孟羲自悟到一條地理知識,道路之所以成爲道路,大抵其是屬於方圓附近最爲平坦地勢最好的地方,若其地處低窪,一到下雨就積水,大概很少有人願意走,走的人少了,也就難以成爲路了。

  紮營之法又多了一條,雨,若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紮營高地,直接紮在路中就是不錯選擇,道路正中,十有七八比路邊稍高一些。

  李孟羲由此還加深了對道路的認識,道路在初開闢之時,路面大抵是要高於周遭的,但隨着時間日久,人走車壓的,路越壓越瓷實,路面越來越低,只要一旦路面低於左右路基,那麼立刻,當有了雨水,雨水會匯聚到路面,會把大量泥土沖走,進而導致路面更低。這就成了惡循環,因爲路面低,所以容易積水,因爲容易積水,泥土容易被沖走,泥土被沖走造成路邊更低,更容易積水,路面潰毀程度將越來越快,這就是路面的水土流失。

  由此可知,對路面威脅最大的破壞因素,絕不是人走馬踩,而是雨水沖刷,所以,修路最重要的是要把路面修的高於路基,且最好是石質路面爲好。且,一旦發現路面有凹陷,當立刻修補使其高於路基,不然,道路將以不可控制的速度毀損壞的越來越快。

  李孟羲掏出紙筆冒着雨提筆刷刷寫了幾筆,旁人見了,以爲李孟羲又是想到了什麼兵略妙計,卻不知,李孟羲只是寫了修路相關。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