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章 尾隨?尾隨!祝你好運
它裝備兩臺860匹馬力星形發動機,機頭略方,機身修長,尾部爲兩個小面積垂直尾翼,最大載彈量爲1000㎏,但通常不會滿負荷出擊。
打頭的三號機駕駛艙中,領航員放下了雙筒望遠鏡,低下頭大聲喊道:“相距三千公尺,準備!”
投彈手趴伏於機頭處,他半跪着挪到了投彈瞄準器邊上,然後俯首湊過去。
長方形的軍用機場就處在瞄準鏡圓形視野的上半部分,投彈手將瞄準鏡的十字分劃線對準了機場建築,然後開始扭轉旋鈕設定參數。
地面上的沙俄軍隊亂作一團,刺耳的防空警報聲讓人心慌不已,就好像是大提琴的琴弓在心上來回拉扯一樣。
位於防空陣地的俄軍忙不迭地前去操縱高射炮,雙手端着測高儀的士兵厲聲報數;一發發76.2㎜高射炮彈被從鐵皮箱中取出,隨即被“扳手”擰着調節機械定高引信。
沙俄現如今的軍隊建設頗爲低效與混亂,防空部隊裝備的武器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最高一級是M7931型76.2㎜高射炮,這是英國維克斯三英寸高射炮的仿製版;次一級的是20㎜的厄利孔MS-cal.60高射炮;然後是雙聯、三聯、四聯裝的馬克西姆7.62㎜水冷重機槍。
爲了改善這個問題,俄國人在三年前從瑞典人那兒購買了性能優良的博福斯M34型40㎜高射炮的全套技術與生產許可,然而仿製品的質量問題過多,不得不暫停生產,請博福斯公司派遣技術團隊前來指導。
轟炸機編隊的投彈手們可以從瞄準器中清晰看到地方防空火力正在撲向自己——那些光痕十分顯眼,粗大一些的是20㎜曳光彈、細小一些的是7.62㎜曳光彈。
“轟!轟!”
76.2㎜高爆彈爆炸後在天空中留下了一團團的灰黑色煙團,衝擊波震得飛機上下左右亂晃,激射的破片則在鋁合金蒙皮上打出一個個孔洞。
“我草!你他媽的穩住飛機啊……參數搞好了!”
隨着參數設定完畢,投彈瞄準器與自動駕駛儀相配合,二者一齊接管了飛機的操縱權。
現在,當飛機飛到已經設定好的目標上空時,投彈瞄準器會控制自動投下炸彈。
爲了追求更高的精度,自動控制自然是更好的選擇;要是使用手動控制的話,哪怕反應慢上半秒,飛機都已經飛出去幾十米了,炸彈落點便會跟目標相去甚遠。
不過假如情況不合適,也可以選擇手動控制。
由於是攻擊機場,轟炸機編隊投擲的是200㎏航彈,引信調爲延時,即觸地後0.06-0.08s再起爆。
這樣一來,航彈便會深深的鑽進土地下邊再爆炸,這樣可以炸出更大的深坑,增加敵方搶修機場的時間。
儘管七號機與十一號機因爲防空火力影響而掉隊,但其餘十架轟炸機仍然穩穩的飛掠了目標上空。
四十枚200㎏航彈在這碧藍的天空中劃出了四十道拋物線,然後像隕石似的砸落於地,轟然爆炸。
因爲是延時起爆,看不到多少火光,投彈手們只能見到一團團迸發的煙塵,以及四散飛濺的建築碎片。
其中一枚航彈恰好命中了油庫,那迸發的巨大烈焰如同火山爆發似的,飛行員們從小到大都未曾親眼目睹過如此壯觀的場景。
紅黃色的火團吞噬了周圍數十米內的一切,滾滾黑煙沖天而起!
有人迫不及待的端起照相機咔嚓咔嚓的記錄着這樣壯觀的景象,接着又在航空日誌與出擊報告中記述道:
「……長機引導攻擊,縱梯形隊形,敵防空火力一般。十六時四十二分起始攻擊,空速一六〇,觀測到半數命中,確認兩條跑道皆損毀嚴重,至少一油庫被毀,成果優良。觀之,烈焰滔天。」
轟炸機的戰果如此之豐厚,戰鬥機飛行員們也按耐不住自己蠢蠢欲動的心了,徑直下降高度開始俯衝掃射。
或許沒什麼用,但這種痛打落水狗的感覺……它爽啊!
耀武揚威了兩輪,眼見轟炸機編隊已經掉頭返航了,意猶未盡的戰鬥機們也只得脫離了戰鬥,加速去追轟炸機們。
“這也太快活了!”
“直接給他們犁了一遍,這下少說得修個兩三天。”
“可惜沒遇着飛機,那樣賺大發了。”
“等他們回來的時候怕是要傻眼了!”
“屬實好笑,他們……”
飛機編隊平穩的飛行在三千五百米的巡航高度,向着正南方向飛去。
然而過了半刻鐘,一名位於編隊角落的戰鬥機飛行員在左右扭頭活動脖頸的時候,忽然從眼角余光中瞧見到了什麼。
他側首望去,那銳利如鷹的優良視力讓他發現了遠處的異樣。
朵朵白雲之下,一個個小黑點若隱若現,那是……正在返航的俄軍機羣?
由於新式機載無線電設備尚未給空軍所有戰機完成換裝,許多機隊仍然裝備着幾年前的老式無線電,而它們的質量和性能十分糟糕,所以飛行員們一般會直接把它拆掉,還能節省一些寶貴的重量。
這兒的第十一驅逐機支隊上個月纔開始換裝,而按照換裝排序,第七輕轟炸支隊更是要等到十一月份。
於是飛行員立刻上下搖晃機翼來吸引旁邊其他人的注意力,接着拿筆在筆記本上迅速寫下了發現的情況,然後拉開了機艙蓋。
邊上的飛行員駕機湊近之後仔細查看那筆記本上的內容,隨後接二連三的把情況傳告給了其餘的戰鬥機。
「敵方機隊,一百六十度方向,高度三千公尺。」
獲悉情況以後,戰鬥機領隊少校不假思索地做出了決斷——尾隨他們。
雖然現在的剩餘燃油並不充裕,但不論如何先跟着唄,有機會就上、沒機會就溜,怎麼樣也不會虧。
在他的率領下,八架三六式戰鬥機一個接一個的旋轉側身,在空中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向,接着再緩緩爬升了一些高度。
原本明軍機羣就比俄軍機羣要高几百米,現在再爬升一些高度一是爲了隱蔽、二是爲了便於之後偷襲。
俄軍在雲層下飛、明軍在雲層上飛,就這樣相安無事的原路返回了。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